首页
>>
个人集合
>>
龙之醒
>> 1
字体∶
大
中
小
从铁矿石谈判的尴尬谈中国真正的需要
龙之醒 (发表日期:2006-07-02 23:59:20 阅读人次:1730 回复数:1)
2006年5月30日
本年度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又有新的情况出现。日前,代表世界买家的德国蒂森克虏伯、新日本制铁、韩国浦项制铁和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制造商米塔尔先后接受了铁矿石生产巨头本年度加价19%的要求,这样就使还一直要求今年保持价格不变的中方代表倍感压力。虽然代表中方的宝钢人士已经表态“将继续进行谈判。”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结局肯定不容乐观。
这条消息传到国内,引起网民的愤慨。一方面谴责垄断国际铁矿石生产75%的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为富不仁”、哄抬价格;另一方面也对日欧钢铁生产厂商为打压中国钢铁企业而接受宁愿接受不合理价格的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网民还建议,中国作为焦碳出口大国(焦碳是生产钢铁的必要原材料),应立即大幅提高焦碳出口价格,以对日欧钢铁企业实施报复。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进行惩罚性限制焦碳出口,对中国并没有什么好处。首先,单方面提高某种商品的出品价格而国内售价保持不变的行为,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也违反了中国加入WTO时所进行的承诺,必将引起国际贸易纠纷,并可能诱发国际钢铁企业对向中国钢铁出口的反报复行为。
因为焦碳价格上涨,必将带动钢铁价格再次上涨,中国是钢铁进口大国,近年来进口钢铁的比率逐年升高。因为中国国内钢铁企业绝大多数技术水平落后,只能生产粗钢,而高端的优质钢材和特种钢材基本需要进口,进口的源头又是那些欧洲和日本的钢铁企业。如果中国一面以行政手段单方面提高焦碳出口价格向日欧钢铁企业进行报复,而反过来又想以平常的市场价格向这些正遭受中国“焦碳报复”着的日欧钢铁企业卖进钢材,结果会是怎样?不言而寓。日欧钢铁企业会对中国进行反报复,提高向中国出口钢材的价格,将自己所受到的损失再转嫁回中国。因为中国国内高质量钢的产能太小,大量依赖进口,这样就又不得不接受日欧钢铁涨价的事实,结果还是中国受的损失更大,而日欧钢铁企业的损失更小。
其实,如果对比去年加价70%的情况来说,今年铁矿石加价19%并不算高,而且2007年国际铁矿石的产能增大,有可能出现产能大于需求的情况,这样就会使铁矿石的价格回落。而今年加价19%,其实也并不会对中国国内的建设成本增加不可承受的压力。
不过,对比宝钢开始时的信誓旦旦,这样的结果多少令人觉得既气愤又无可奈何。说气愤,就是垄断铁矿石生产的寡头公司无视中国作为进口大国而与日欧韩先后定价,然后以既成事实的态度逼中国就范;也气愤日欧钢铁生产企业不顾及整体卖家利益,单方面接受提价要求,等于“摆了中国一刀”。但这种事实又令中国倍感无奈,因为中国的需求虽大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确实没有发言权。欧美日本的钢铁企业通过入股、合资、合作等手段,已经持有垄断铁矿石生产的三大寡头公司的股份或进行联合开采项目,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同盟。对于铁矿石提价,虽然日欧企业也受到影响,但部分损失可以从投资铁矿石生产企业的利润回报来填补,而且日欧企业生产的都是供应全球市场的高端钢材,铁矿石涨价的部分可以转嫁到成品后的钢材价格上,而保证自己把损失降到最低。反观中国,情况就不是这样。因为中国钢铁企业技术落后,除诸如宝钢等少数几家合资企业外,生产的都是低端的粗钢,出口方面没有竞争力只能供应国内市场,所以铁矿石涨价使中国受到了比日欧企业更大的损失。
之所以铁矿石生产商不把进口量最大的中国企业当成主要谈判对象,也是因为中国既是新来者,也不是他们的“自己人”。因为中国钢铁企业和他们没有诸如日欧企业那样的利益同盟。在这几家垄断寡头看来,中方还是“外人”,而且他们持有的是垄断资源,中国国内又有无法避免的大量需求,所以态度强硬也在所难免。如今,今年的价格基本“天下已定”,更不怕中国不卖帐。
出现这种情况确实无奈,但根源还在于中国的钢铁企业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所乏缺少影响力,而且缺少其它可靠的途径。
中国的钢铁产量虽然排在世界首位,但九成以上是粗钢,粗钢质量差、价格低,绝大部分都是留给中国国内使用。中国的建设,仅用粗钢显然不能完成,所以又要花大价钱从欧美日本进口高质量钢材,比如汽车用钢板、高强度建筑用钢等,九成以上依赖进口,所以说中国从国际钢铁供应链上来说,依然处在最下游,根本没有多少话语权。这是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上总是“说话不算数”的主要原因。
难道中国真的就炼不出优质钢吗?真的就不能拥有自己的高端钢铁生产技术吗?其实不然,功利主义的短视行为是中国钢铁企业始终不振的最大癌结。
首先,要提高中国钢铁的质量,就必须要在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方面投入一笔不小的资金。中国的钢铁企业多数规模小且分散,单独进行技术投入,对中国钢铁企业来说都难承受;且又因为分散,在国内市场就各自为政、相互竞争、各怀异志,所以难以形成共同投入、共同研发、分享成果的合力。而且,就算依靠与外国钢铁企业进行合资和购买技术,使技术得以升级、设备得以更新,但因为产量太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所以生产出来的钢材成本价格还要高于已经实现自动化化、集约化和大规模效应的日欧企业,使自己生产的优质钢价格高,同样也没有市场。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就发生了“与其自己造不如卖”的结果。而这就是中国钢铁企业的技术始终无法进步,始终只能在低端低附加价格的粗钢水平上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钢铁行业,在其它不少行业也是一样。比如在薄型大屏幕电视行业,等离子和液晶面板的技术基本都在日、韩、台湾企业手中,中国大陆电视生产商只能靠卖进面板然后进行一下组装,充其量也就是外国核心技术的帖牌水准,而诸如“新东方”这样斥巨资通过兼并等手段取得了国外技术的国内企业,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陷入巨额亏损,且产国液晶面板无论从质量到产能方面依然较外国产品有较大的差距。这样的水平当然就不会有话语权,外国技术拥有厂商也不会太过在意中国应用商厂的感受。也反应出两大问题:第一,中国企业不团结,各怀鬼怡,不能形成合力;第二,急功近利的短视心态。是造成民族工业不能得到振兴的关键。
所以,要想撤底改变中国企业在国际钢铁贸易上的不利局面,笔者个人觉得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中国钢铁企业必须另辟新径,勇于进入国际采矿业,利用中国与非洲的传统关系,以及逐渐升温的中国对南美国家影响力,为本国钢铁企业谋求采矿权,使中国钢铁企业逆势向上游发展,减少对铁矿石垄断寡头们的全面依赖。其次,积极参于国际上铁矿石寡头垄断公司的融资,为自己争取在价格谈判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第三,为减轻铁矿石价格爆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政府出面,对国内目前严重存在的毫无节制的钢铁过度消耗进行行政控制,做到科学建设、树立全民全社会节能和环保的观念,提高钢铁等建筑资源的利用率。第四,国家必须投入资金,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钢铁制造技术,提高国产钢的质量和附加价格,改变目前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协助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在八十年代,美日的彩色显像管电视在中国攻城掠地,而中国电视厂家只能依赖从韩国引进的落后技术生产黑白显像管电视机。那个时候就是由国家出面,投入巨资组织技术科研,终于在八十年代后期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彩色显像管生产技术,打破了美日的技术垄断,使中国彩电企业在九十年代后期成为国际彩电生产第一大国,并逐步使中国的彩管电视在世界市场打败美日企业。而今,在钢铁技术、薄型电视、微电子、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大量的基础工业,同样需要国家拿出当年的勇气与魄力来大力扶植,让我们的民族工业得以振兴。
中国不需要花2000亿修起来,还要再花3000亿去重建周边生态环境的三峡大坝;中国不需要花30亿堆砌起来,但没人愿意接手的国家大剧院;中国不需要动辙数千万、规划上百顷还要强迁老百姓、没地种小麦的“改善周边环境”的大广场;中国更不需要占地500亩、耗资6亿多的“世界第一区政府”和占地1000亩耗资近百亿,撤夜灯火通明的超现代化市政府办公大楼。中国需要的是政府扎扎实实的对民族工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的投入和扶持,只有科技振兴、工业振兴后的中国,才是真正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中国!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1
关于刘翔退赛
2004年6月,在海纳百川上看到的:
谈谈“中华传统文化是手淫文化”的奇谈怪论
航母只是“大国名片”,中国不应盲目上马
从安倍向靖国神社“奉纳”的真意说起
警惕美国利用历史问题再次离间中日关系
民间“保钓”是毫无意义的“爱国秀”
朝鲜“核实验危机”真象大爆光
朝鲜核实验 中国的战略决择
中日关系终于又有了一个好转的起眼
朝鲜“核实验”是对中国利益的极大伤害
突破历史障碍 共创中日双赢---从安倍访华谈起。。。
与中国渐行渐远的金正日
从SK-II风波看中日贸易冷战
谈谈日中之间的“国际婚姻”
随笔:展望“安倍时代”的中日关系
原创:中国绝不可向韩国“渡让”海洋权益
军史研究札记(二):从“共军打死多少日军”说起
军史研究札记(一):长征前后红军战损统计及长征的作用
也谈“抵制日货”
从官泄分析宋级322艇性能及临战移防可能性
台湾问题的主张---为两岸人民签50年和平协议
“美日军事一体化”的光和影
中日两国老百姓生活状况对比
测试图片--美丽的东京湾
好文转帖: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
发展我军的新型战机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从官方资料研判“太行”发动机研制过程及应用前景
“太行”能上歼10吗?-谈WS10的应用前景
小议:清朝灭亡的原因
小议台湾“废统”
中日东海纷争的是与非
中国历史几千年?
中日关系2000年
考验龙的智慧---伊朗核危机与中国
在日本体育吧看世界杯
从铁矿石谈判的尴尬谈中国真正的需要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