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但并不社会主义 ZT 大汉临离 (2009-01-16 14:03 阅读人次:1082) |
张雪忠
在中国当前的官方宣传语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中国当前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指称,也被视为是一种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总称”。
在二战之后,“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流派,对这两个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流派加以考察,有助于人们看清目前的中国到底算不算是社会主义国家。 (博讯 boxun.com)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概念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确实可以较好地解释初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源于社会财富的集中(贫富分化)以及由此造成的生产的相对过剩。但作为一种社会经济事实,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增值以利润、工资和地租的形式在资本家、劳动者、地主之间的分配过程,早已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引人注目的与其说是理论分析上的贡献,不如说是一种强烈的社会道德和政治立场: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和道义上是无法接受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此开出的药方就是摧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推行计划经济。
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实践来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尽管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式的经济危机,但同时却带来的更为可怕的匮乏。这其中既有技术的因素,也有人性的因素。从技术上讲,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可能收集足够的信息,以制定真正合理的经济计划。从人性上讲,有权制定计划和分配物资的人,并不能总是做到公正无私。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在造成严重的物资短缺的同时,还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令人窒息的等级秩序。和马克思设想的正好相反,科学社会主义带给人们的不是繁荣和自由,而是骇人听闻的贫困和奴役。
对于民主社会主义者而言,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后果同样是不可接受的。但他们一般认为,在以普选权和自由选举制为基础的民主政治条件下,人数的优势也将成为劳工阶级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实现不再需要通过暴力革命来完成,更没有必要摧毁社会财富赖以产生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劳工阶级只需通过其在议会的代表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完善的社会福利,并因此获得更多的闲赋和超过劳动力在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这一切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中产阶级化)。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社会现实。改革开放政策的举动,实际上标志着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终结。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复活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复活。但由于以自由选举为必要条件的民主政治的缺失,劳工阶级在政治上仍无足轻重。
在中国,党政官僚体系不但垄断了政治权力,而且还控制了包括土地与自然资源在内的重要经济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工商业必然对官僚阶层形成严重的依附,因此不可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而发挥作用。牢固的官商结合体一方面可以通过畸形的经济市场过度开发自然和人力资源以聚敛财富,另一方面则利用不受约束的税费征收和政府支出来搜刮和瓜分社会财富。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名号和社会经济、政治现实之间的反差,使心理素质最过硬的人都难免面红耳赤。一个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贫富差距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所有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财政数据也许最能说明问题。中国每年的财政收入增幅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幅,而在财政支出中,比重最大的是行政管理费,其次是经济建设费用(这种建设过程中的浪费和贪渎往往让人叹为观止),而直接民生领域的文教、科学、卫生、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最小。行政管理费(或曰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比一般资本主义国家高5至6倍。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曾在央视节目中透露,中国我国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交车开支一年9000亿,占国家财政开支的30%。而在中国每年的财政支出中,只有20%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美国是60%),并且极为有限的社会保障支出也主要留在官僚体系内部。
根据中国的官方宣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并且今后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种名不副实的状况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当然,只要愿意的话,人们也无妨将官僚或权贵资本主义称为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像是对着一只母鸡,你完全可以说:哦,那是一只有中国特色的孔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