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笑话 投稿格式注意事项 | 字体∶ |  我要发新帖子! 
 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不过是场闹剧(2008-09-15 14:18:47) 老三 (2008-09-16 10:34 阅读人次:1634) 
  

  
作者: 魏英杰

  
必须承认,余秋雨先生是文化界一座活火山。有了他,媒体就不用担心没米下锅。这不,家乡老宅申报故居一事还没完,又有消息传来:“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成立了!于是,余先生遭到舆论新一轮围攻。

  
咱们需要冷静一下。讨论余秋雨是否配得上“大师”称号当然有必要,不

  
过也要想想,工作室为何一定要镶嵌“大师”二字?还有,余秋雨本人是怎么想的?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不会被“大师”牵着鼻子走。

  
上海教委系统设立的以个人命名的工作室只有两家:一家是“余秋雨大师工作室”;另一家是去年成立的“周小燕声乐艺术工作室”(不叫“周小燕大师工作室”)。照理,获此殊荣者无疑是在个人工作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包括两重含义:个人不够分量,显然轮不到给他设立工作室;够得上资格,叫不叫大师也就无所谓。那么,“大师”二字出现在牌匾上除了画蛇添足,大概只能说明这个人还差那么一点,只好借此弥补。“大师”起的是暗示与强化的作用。

  
再来看当地成立工作室的意图。据悉,这种做法是为了“充分发挥国内外公认的文化坐标人物的引领作用”,“更加有效地推动上海文化的提升”。成立后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 将致力于艺术美学、城市美学建设和高层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

  
显而易见,这是借助名人效应、发挥政府推动作用的地方品牌战略,而余秋雨先生乃其中一枚至关重要的棋子。项目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均取决于一人。任何有利于提高余秋雨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措施,理论上也就有利于项目本身。

  
从这点来看,给余秋雨封“大师”称号,不过是实施整个品牌战略的一种手段。余秋雨称这是当地政府部门“架构性的设计”,要改动有一定难度,道理即在于此。这也就意味着,“大师”不过是块垫脚石,关键根本不在于本人配不配,而在于这样做能否为项目带来附加值。单纯讨论前者,没有多大意义。很简单,一个人是不是大师,不是他自己或几个人甚或一两个部门说了算的。这一切,最终都要面对历史的考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师”满街走并不足为奇。太当真,反而落了俗套。

  
这里还需要搞清楚的是,余秋雨的想法是什么?虽说他在揭牌仪式上谦让三番,自称作过努力、希望删去“大师”二字,但没有成功。从种种迹象看,这番话应该只是谦虚而已。既然他能接受老家搞的“名人故居”,又怎能轻易拒绝“大师”称号?还有,这边表示谦让,回头却在博客上高调转载相关报道、图片和个人讲话,至少证明他服从“大局”,接受“大师”加冕,心里并没有多少不适,至少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反对行动。

  
甚至,其博客上还大量转载相关评论,包含且不限于如下论断:“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余秋雨先生成了中国文化灵魂的主要代表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形象是余秋雨先生”……连如此肉麻的吹捧都照单全收,“大师”云云还在话下?

  
瞧瞧,别人不过将“大师”称号当作垫脚石,有人却还正儿八经地讨论关于大师的常识,这是不是有些迂腐?说起来,争论越激烈,越是为人家的战略布局添砖加瓦。面对这种情形,最好的办法就是只把它当作一场闹剧。

  
(作者魏英杰,媒体评论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网站为统一格式,过滤自然段首末空格,自动换行。
为满足个别用户特殊需要,提供UBB代码供用户使用。

[c]小标题居中[/c]
例:[c]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c]   发表结果:|      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      |
[r]日期右对齐[/r]
例:[r]写于2000年5月1日[/r]       发表结果:|                写于2000年5月1日|
[b]重点显示[/b]
例:[b]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b]     发表结果: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
[color=颜色名]彩色显示[/color] *颜色名参考HTML标准
例:[color=PINK]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color]     发表结果: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
[t]诗词格式[/t]
例:(略,每行起首自动插入10个空格)
[img]图像链接URL[/img]
例:[img]http://www.aaaa.com/a.gif[/img]   发表结果:(略)

  回复[1]:  老三 (2008-09-16 10:43)  
  又一个不错的创意。

  回复[2]: 这是党和政府对秋雨同学的回报啊 科长 (2008-09-16 10:53)  
  能够发明一条成语,容易吗

  


  
正龙拍虎,

  
欧阳挖坑,

  
秋雨含泪,

  
兆山羡鬼,

  
黔驴三撑

  
闲打酱油

  回复[3]: 还有一个呢。 自带板凳 (2008-09-16 11:15)  
  一个小盆友在前边出脸蛋,另一个小盆友在后边出声音,那个成语叫什么来着?

  回复[4]: 林貌杨音 科长 (2008-09-16 11:18)  
  局长记性比我好

  回复[5]: 俺有一个远亲,和大师住在一栋楼里的 陈某 (2008-09-16 11:28)  
  新龙华戏剧学院盖的新公房,楼上楼下的。

  
文化苦旅等成名之作就是在那里写的,估计那栋楼不久也要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了。

  回复[6]: 这是本人六月份写的杂感,贴在自己的博客,果然开始摘果实了。 老三 (2008-09-16 12:40)  
  六月杂感

  


  
1

  


  
最近睡觉前在翻看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实际上是在温习。历史是一面镜子,这句话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会说的,我从这面镜子里又看到了一些风景,受到了启发:在中国什么事情都会发生;经历了大磨大难的中国人,具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不具有的奴性、忍性、卑怯性和两面性。

  


  
2

  


  
近日,中国网站、海外论坛被一个余秋雨先生的〈含泪劝告请愿灾民〉搅和的鸡鸭乱飞、猫狗跳墙,很是热闹。言论围攻,唾沫星子满网飞,这是中国人的强项,反正网络是生不见人,死不见血,想怎么说都可以,这正迎合了中国人那种说大话,做小人的心理,如果真要是来真格的,面对面,实打实,那就惨了,没有几个好汉敢站出来吆喝,看个热闹还行。中国人的民主思维并不弱,弱的是中国人的心智和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民主状况还是如此,非常成功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现在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地震后的混乱,六四的阴魂,奥运的焦虑,其实都在困扰着党和政府。在这个非常时期,余,发此文章,正是中国人奴性的恰当表现,他想给党和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以表示自己的忠心,以便日后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回看余几十年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成功的变色龙,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可见他的理和知都很发达,所以他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识要比一般人都透彻和深刻得多,他能稳稳地把握住中国人的脉搏,知道哪些该用针灸,哪些该用火罐,哪些该喝草药。

  


  
现在是什么时期?以他的学识、思维和经历不会不想到这篇文章在这个时候发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可他毫不犹豫得发了,而且还同时发了一篇什么《百感交集出新书》。好了,中国人的战术被他玩得臻熟完美,炉火纯青,他只等口水战之后,去摘那胜利果实了。

  


  


  

  回复[7]:  赵然 (2008-09-16 13:36)  
  哈哈哈

  

  回复[8]: 老三 邓星 (2008-09-16 17:06)  
  老三好啊。六月杂感写得好。

  回复[9]: 问好邓姊! 老三 (2008-09-17 12:07)  
  谢谢!

 回 帖(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主贴必须)
内 容(10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09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