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慈禧为何不惜代价也要办“万寿庆典” 山雨欲来 (2008-08-09 22:30 阅读人次:1273) |
慈禧为何不惜代价也要办“万寿庆典” 作者:轻履远行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幼时读教科书,看到甲午战争一节,对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的举动始终不能理解。一个当国者,普天之下无所不拥有,何必穷奢极欲到砸锅卖铁的地步,去搞什么“万寿庆典”呢?以至于无钱买军舰,兵败日本之手,既折兵又赔款割地——可笑啊!
后来还是电视剧《走向共和》解答了我这个疑问。慈禧在回击光绪和“一小撮”臣子们对修园子的质疑时,说出了让他们哑口无言的一番话:“知道的人说我该享享福了,不知道的骂我穷奢极欲!谁个又知道?我这也是为着江山社稷的一片苦心。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那一带就做得起人!百姓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个体现我大清河晏海清国泰民安?‘同治中兴’以来的兴旺气象又跑到哪里去了?这样一来,不但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儿,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
虽然这段话只是出自电视剧,但我觉得,这更贴近慈禧的心声。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小说比历史更真实吧”。
慈禧这女人,尽管后世历史家多称其为“无知而跋扈”,但不能忽视的,是她的经历早已证明她是一个政治动物。专制体制内的政治家虽无知却精明,虽不懂治国却精通治民之道。若把“万寿庆典”作为头等军国大事,而不考虑政治因素,是不可思议的。慈禧上面那番话,除了表明面子重要之外,更强调了两层政治因素。
一是,“万寿庆典”是“同治中兴”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同治中兴”,正是在慈禧的领导下,平长毛、剿捻子,拨乱反正之后,大清走进的新时代。慈禧的算盘是让国内外都看到:有了“同治中兴”,大清才国富民强,才能有实力办得起、办得好“万寿庆典”。而办好“万寿庆典”,也能反衬出“同治中兴”这三十年,以慈禧为核心的大清领导集体治国有方。
二是,办好“万寿庆典”,能强化朝廷的威信。徐贲曾引用政治人类学者斯考特(James C. Scott)对某些国家组织的国庆游行等活动下过的结论:“游行的场面和程序所展现的是权力的威严和等级。主席台上的观礼席位和入场顺序必须按预定程式一丝不苟地执行,它所设计的权力和团结的印象,是为了使党员、公民和外国敌对分子受到同样的震慑。展示权力者不仅需要把自己放置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而且还需要独占公共舞台,展示权力和行使强制暴力的效能是一样的,但成本却低廉得多。”
这看起来跟中国传统的“礼制”的道理很近:统治者提倡“礼”,真实目的是展示权力的威严,暗示各阶层地位的不可逾越,以打消潜在的不臣之心。慈禧的目的也正是借“万寿庆典”,展示朝廷领导班子的团结奋进、坚强有力,和对自己的坚决拥护,暗示自己的地位和爱新觉罗的天下不可撼动。否则,“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
显然,慈禧清楚,大清内忧外患,弊病丛生,不稳定的因素很多。她最怕的是“出事儿,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所以她试图将“万寿庆典”作为稳定的一个工具,而不仅仅是一件形象工程。
于是这样一来,“万寿庆典”这个原本属于私人party的活动,也就彻底政治化了。它一旦政治化,光绪和诸大臣也就无法再反对了,否则就是政治不正确了。
那么,慈禧不惜代价办的“万寿庆典”效果如何呢?如果没有日本人的不配合,恐怕还是效果不错的。甲午战前,举国认为,大清通过“同治中兴”,正在崛起,足以与小日本一战。连北洋水师各舰之上的青年水兵,也都“士气极高,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厮杀”。
遗憾的是,这些伎俩忽悠自己国民容易,跟外国人周旋就无法保证不穿帮了。况且,就算没有甲午之战,大清就真的能靠一场令世人瞠目的“万寿庆典”就能稳定么?等庆典过去,老百姓很快还是会着眼在自己衣食上,只要根本问题没解决,拿什么保证长毛、捻子不会再来呢?银子花完了,拿什么对付“北边蝗虫,南边水灾”呢?——加大剥削百姓?这不是进一步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重蹈明末越剿匪越多的灭国之路么?
果然,甲午战败,什么“洋务运动”,什么“同治中兴”,编织的强国梦都化作了空花泡影。于是,康梁开始鼓吹立宪,孙文则搞起了革命。大清不可阻挡地走向了绝路。
所以,这话说回来,统治者虽精明却无知,虽会治民却不懂治国,解决不了这个症结,无论如何煞费苦心,结局也还是摆脱不了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