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新官上任 看客 (2008-07-30 21:54 阅读人次:1394) |
台北《展望与探索》月刊今年7月号刊出文章,专题介绍王毅。文章称王毅在大陆的形象相当好,外表长相英俊,“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做人方面,“人情味浓、待人真诚”,“相当的平易近人”;“举手投足都令人想起早年的周恩来”。
新任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的王毅一直是台湾媒体的关注对象。台北《展望与探索》月刊今年7月号刊出文章,专题介绍其人其事王毅。该文章称王毅在大陆的形象相当好,外表长相英俊,“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做人方面,“人情味浓、待人真诚”,“相当的平易近人”;“举手投足都令人想起早年的周恩来”。
报道说,王毅在大陆的形象相当好,不管是其师长同学、同僚,或者是大陆媒体,对于其个人外表,以及为人处事,都有很好的赞美之词。
诸如形容其外表长相英俊,“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相貌端庄,举止稳重,与众不同”。形容其做人方面,“人情味浓、待人真诚”,“相当的平易近人”;“待人谦和,举手投足都令人想起早年的周恩来”,“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在部里的年轻人当中,很有人望”;“为人温文儒雅,有学者风范;而基于其工作背景,他又有国际观”。
报道称,形容其工作手法“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谢淑丽也称赞,王毅是个开创新局的“日本通”,勇于创新、思路灵活的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指称,他在同日本学界和政界人士交谈时,经常听他们提起王毅的名字,“他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应变能力非常强”。
另外根据媒体指出,在中国外交部官员和外国驻北京记者眼中,王毅处事稳健,擅长政策论述,也愿意和外国媒体记者保持良好沟通,甚至和记者钓鱼,亲和力十足。一些中国外交部老官员对他印象则是:“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善于吸收借鉴学界的新理论、新观点,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与媒体沟通。”在运动方面,王毅喜欢打网球,而且技术相当不错。 (来源:人民网-台湾频道)
从知青到大学生
根据公开的资料,王毅1953年10月生,北京市人,是朝鲜问题专家,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49岁开始担任副部长,主管政策研究工作与亚洲事务,是中国外交部5名现任副部长中最年轻的一 位。
王毅是著名外交家钱嘉东的女婿。钱嘉东曾任周恩来的外事秘书,后来担任过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大使,现退休在家。
1977年秋,王毅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据王毅当年北京二外的师友介绍,当时77届日语系共有三个班,每班有16人,王毅是二班,他一直担任该班班长。
按照其师友的说法,王毅这一批77届大学生,是被“文革”耽误了的一代。因此,这批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极具特殊性,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十七八岁,年龄大的,有二十五六岁。在入二外学习前,王毅已在东北建设兵团呆了八年时间,1978年3月正式入学时,他已有25岁,在同学中是年龄较大的。而当时外语学院招生,对考生年龄做出的限制是:不能超过25岁。
日语系三个班级40几个学生的来源,很是复杂,工农兵各种身份都有,但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刚刚中学毕业的,一种是外语学校毕业的,另一种则是像王毅他们,靠自学考进来。日语系的这三个班,正是根据这三种类型划分:一班是中学毕业的学生班,二班是由自学考来的学生组成的班,三班是专业班。专业班在1981年毕业。一班与二班的学生则在1982年毕业。
北京二外日语系现任主任秦明吾教授当年曾是王毅的日语教师,在他看来,王毅这一届大学生,整体素质都非常高。秦明吾说:“‘文革’后第一次高考,考生有应届的,也有老三届的,除应届的外,其他人参加考试,没有一定的积累,是很难考中的,他们肯定要在正常的工作、劳动之外,额外地多承担一些东西。他们平时就注意学习。在当时,他们也不知道要恢复高考了,能够考中,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毕业后,这四十几位日语专业学生,大多进入外事部门工作,有的进了外交部、外贸部,有的进了科学院、中国人民银行,有的则进入全国妇联、中国旅行社、高等院校。进入外交部工作的,一个是王毅,再一是一张姓女生。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分散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大都已是所在岗位的领头人。而王毅,是其中较为出类拔萃的一个。
“笔头尤好”
考入北京二外前,王毅曾在东北建设兵团做了8年战士。王毅的同学邱华盛介绍,在兵团时,王毅像其他北京青年一样,政治敏感,忧国忧民,对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都颇为忧虑。这期间, 王毅读了很多文史书与外语书,掌握了极具功底的文史知识。王毅喜书法,毛笔字写得很好。
邱华盛现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在考入二外前,在一家工厂上班5年。他与王毅同住一个宿舍,是上下铺。邱华盛介绍,在他们二班,王毅和他都是一般家庭出身,而其他同学,则多是“高干子弟”,有几位来自于外交官家庭。
王毅的师友介绍,在二外期间,王毅善于思考,兴趣广泛,对国内国际大事都很关心。他擅长写作,“笔头尤好。”
北京律师王小平是王毅当年的同班同学,他说:“王毅在‘文革’期间被耽误的时间比较长,在兵团时学习条件不好,年龄又大,从学外语方面讲,他的条件并不好。王毅文笔很好,经受过社会磨练,阅历丰富,如果搞写作,具备很好的条件。”
王小平介绍,当时王毅已经非常“成熟”,相貌端庄,举止稳重,与众不同,在这方面明显超过了其他同学。令王小平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班上举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会,在同学们的发言中,王毅的见解尤为成熟。
在王小平的印象里,王毅的毕业论文写了两篇,一篇是把中国历史与日本历史相比较,一篇则是写日本语言和中国朦胧诗的比较。王小平说:“他的视野不仅仅在日语专业上。据说当时老师都没办法对他的这两篇文章进行评判。”
秦明吾教授说,王毅的毕业论文质量非常高,中国日语界有个刊物叫《日语学习与研究》,是一份核心学术期刊,当时还是一个学生的王毅,把他的论文投到那里,结果被刊发了。秦老师说:“就我所知,学生能在这个杂志上发表文章,直到今天还是很少的。王毅的论文被发表,使老师们印象深刻。”
19年,从科员到副外长
王小平说,他曾为王毅设计过毕业后的发展路径,但是,王毅后来的选择,令他意外。
在王小平看来,二外时期的王毅已很有头脑,主见极强,不随大流,对政治问题理解很深,见识广,文采斐然,综合素质很强。
因此,王小平判定:王毅毕业后肯定要做干部,而且要做那种能自己说了算的干部。
王小平说,当时有部描写厂长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在社会上极具影响,那时候,“文革”结束不久,很多部门仍是要绝对服从上级的,缺乏自主性,但是,一些工厂已经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拥有了自主权,能使企业按厂长意图发展。因此,王小平就给王毅设计:王毅毕业后应去做厂长这种角色。
1982年,王毅毕业后入外交部亚洲司做了一名科员。这大大出乎王小平的意料。王小平出身于外交官家庭,深谙外交部情况。他告诉本刊记者:“外交部是个要求绝对服从的单位。我认为,王毅进外交部,会把他的才干埋没了,当时我觉得很可惜!”
令王小平再次感到意外的是,在外交部,王毅还是脱颖而出,成了外交部“升”得极快的一个官员,数年后,其职位甚至已经超过先于他进入外交部的65、66届的毕业生了。根据公开的资料,从科员到副部长,他只用了19年时间。
外交部一接近王毅的工作人员说:“在外交部,王毅副部长一直是很有名的!”
在王小平看来,王毅在外交部“有上有下”时基本上都上去了。王小平说:“这跟他的能力有关。王毅上升极快,绝对不是他被哪位高官看上的问题!”
外交部是个极其看重“笔头”的部门。王毅在这方面的特长在这里得到了发挥。王小平回忆,1980年代,胡耀邦任总书记后第一次访问日本,当时王毅还是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的一个科员。胡耀邦在日本某场合的一个讲话稿要由王毅来起草。当时王小平戏问王毅在外交部“干什么活”,王毅说经常给领导起草这类稿子,王小平开玩笑说:“你成天写这种官样文章多没意思啊!”但是这个讲话稿,被王毅写出了名堂。
一般情况下,由工作人员起草的稿子,要一级级由上级部门来修改,最后递到部长那里,由部长定了后,才被交到胡耀邦那里。胡耀邦是个对工作极度负责的人,据说外交部送到他手里的稿子,返回来时总会被他修改得“一片红”。但由王毅起草的这个讲话稿,返回来时,胡耀邦只修改了两处。
“这是罕见的。”王小平说,“我们还听说,胡耀邦在这个稿子上写了个批语:‘此稿写得很好!’”
王嵎生,1954年进入外交部工作,曾任驻尼日利亚大使、驻哥伦比亚大使、中国APEC高官,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在王嵎生看来,要做好一个外交官,组织纪律性很重要。外交官在重大国际关系问题上,是不应该有所谓“自由”的,必须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但在不出大格的前提下,外交官通过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有自己的风格。
“一些出色的外交官,既可以认真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又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风采,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王嵎生说。在他看来,王毅在外交中,特别是在几轮的六方会谈中,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外交风格。
王嵎生说:“王毅是很精明能干的外交部高级领导,处理朝核问题,从原则到分寸,从政治到策略,都掌握得非常好,在国内外受到很好的评价。不只是我,我们楼上住了很多离退休外交官,对他的评价都很好。”
外交部一接近王毅的工作人员说:在外交部,王毅副部长一直很有名,比较引人注目,这是因为,他在外交部里是年轻干部,形象好,分担的工作也不少。
近年来,外交部干部逐渐年轻化。据外交部工作人员介绍,全外交部机关有2400多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了一半以上,有些司局,青年干部比例甚至达到70%,相当多的处级干部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外交部很重视青年工作。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青年工作领导小组。王毅任组长后,开始兼抓部里的青年工作。
王毅在兼任青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时,担任部长助理职务,40多岁,也属于年轻人。在此期间,他觉得抓青年学习工作非常重要,便提议在部里成立“青年读书会”。外交部青年读书会成立于1996年,在中央各部委中成立是最早的,王毅担任会长。
外交部的这位工作人员说,王毅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读书会举行什么大的活动,他只要有空,肯定要参加。王毅非常喜欢登山,外交部成立了一个登山协会,王毅是这个协会的名誉会长。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外交工作的特点是,外交官对外展示的多是风光的一面,但是,在这种风光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外交部里,各种场合频频露面的多是外长、副长、发言人、翻译等人,但实际上,更多的外交干部在背后默默工作着。就这次举行的六方会谈而言,在王毅的背后,有大量的工作人员在辛勤工作。
王毅工作亦非常勤勉,这位工作人员说,只要王毅在国内,王在外交部大楼四楼办公室里的灯总会亮到很晚才熄。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金熙德研究员告诉本刊记者,王毅在外交部日本处工作时,看问题就非常敏锐,在外交部属于那种早期就崭露头角的人,而非大器晚成。王毅不是那种专干事务的官员,还做研究,经常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如中宣部主办的《时事报告》等,金熙德研究员每隔半年或一年,就能看到王毅的一篇文章,如论亚洲形势等问题。
据金熙德研究员了解,在这几轮的六方会谈谈判过程中,各方对中国外交评价都很高,特别是日方,因王毅能讲一口熟练的日本语,有亲和力,有日方外交官在回国后,对整个中国代表团以及王毅本人的评价都非常之高。
日本《朝日新闻》报社中国总局长五十川伦义向记者介绍,前一段时间,他听说王毅生病了,在京做了手术,按常理,他应该休息一段时间,但六方会谈是被世界如此关注的大事,是一历史性事件,而且在朝核问题上,美朝之间又颇对立,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王毅还是坚持出来做这方面的工作。表现非常之突出,因此在五十川伦义看来,“他一定很累。”
五十川伦义说,“在六方会谈过程中,各方间的谈判很多,王毅应该很辛苦,但在中日间的谈判与交流中,由于王毅在日本工作过,是日本通,他应该会感到轻松一点。”
王毅简介
王毅,男,1953年10月出生,北京市人,大学毕业。朝鲜问题专家,能说一口流利日语。主要任职如下:
1982-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亚洲司科员、
随员、副处长、处长;
1989-1994 驻日本国大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
1994-1995 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
1995-1998 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1998-2001 外交部部长助理;
2001 至今 外交部副部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