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局长的新贴子 夏雨 (2008-07-12 20:06 阅读人次:2618) |
作者: 吾丁 拆楼的启示(你刚学会用纸擦屁股修改/易名稿)
鼎鼎大名的建筑公司“鹿岛建设”,原来的总部有两座独立的大楼。因年代久远,鹿岛就在老楼旁边新盖了一座总部大楼。这就带来了一个旧楼拆除的问题。两座旧楼都是22层的钢筋大楼,如何拆除?我每天路过那里,算是见识了一下“拆楼的技巧”。
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建筑的含义就是盖楼,不包括拆楼。我观察了鹿岛建设的拆楼过程,深深地感觉到:原来拆楼同样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而且包含着高超的技巧。
日本的建筑工地,既干净又安全。在中国的建筑工地随处可见的烂泥,水洼,到处堆放的建筑垃圾,在日本是见不到的。小一点的施工场所周围,一律拿蓝色的塑料布围起来,一来为了显示工地和其他地区的界限,二来为了保证内部施工者和路过的行人的安全,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灰尘的飞散。而大型的施工工地的设施就更完备,大型工地的周围,通常都为了施工而特意造一堵金属板架成的墙,内部与外部几乎完全隔绝,只有大型卡车进进出出的当口,我们才能一窥内部的奥妙。光是这一堵严严实实的金属墙,造价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话说我每天经过那里,只看到围墙建起来,每天都有重型机械进进出出,好几个月过去,大楼纹丝不动。心里正在奇怪,有一天路过时,突然看到围墙上画了一幅“宣传画”,是鹿岛建设的“高楼拆除工法示意图”,图说,这是鹿岛公司的专利技术,名曰“CUT and DOWN 施工法”。一座22层的高楼,过一定时间就变成15楼,然后变成10楼,然后是5楼,最后,扑!没了。
我看完那幅示意图,再一抬头,我的天哪,在我每天经过的不知不觉间,原来的22层大楼在一点点地变矮!我这才发觉,大楼的每一层窗子上都贴着原来楼层的数字,仔细一看,22楼已经离地面越来越近了!
他们每天都在最下边一层CUT,然后整座大楼就往下“错”一层。一座大楼,在垂直方向上渐渐消失。
示意图还说明,这个施工方法有几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建筑材料的回收,二是办公大楼里的设施的回收,三是减少粉尘。妙哉!我每天路过,实在没有感觉建筑工地特有的的嘈杂与肮脏。
无独有偶。闲来无事,在网上看到一则中国的“趣事”,重庆有一座12层的大楼在拆除,有一台重型铲车被运到楼顶,在那里拆楼。那个新闻还自问,自重22吨的重型铲车究竟是怎么被弄到12楼的楼顶去的呢?!这个问题倒也贴切,我也正想问一问:这么愚蠢的法子是谁想出来的。
再看那图片,铲车似乎正在工作,大楼周围没有任何遮掩,大楼周围的地面上,建筑垃圾已经开始堆成了小山。可以想象,那施工方法就是:先把一台铲车弄到楼顶,然后开始铲,然后把铲除的垃圾“哗啦”往路面上一扔,就算完事儿。
人们经常说中国人落后,中国人到底落后在哪儿呢?落后于意识。往根本上说,落后于对于工业文明的认知程度低下,以及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的理解过于简单。他们的意识还停留在:造出来就是好样的。
说实话,人们总挂在口头上的“落后”,从来也不是器物层面上的落后。林语堂先生的小说里描写到,当年,西安这样的省城级城市,也有了柏油马路和路灯,甚至有了柴油机。器物的水准与世界其他地方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再往前推,还是那句老话,清朝的北洋舰队的战舰,从设备上来说,并不落后。然而还是全军覆灭。
现在我们看到拆楼的差别。一个是小心翼翼,不要垃圾,不要噪音,不要资源的浪费。另一个则是大张旗鼓满天飞扬不管不顾。同样是拆楼,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工业文明的程度,实在是有着霄壤之别。
器物的差别在表面,容易看到,也容易弥补。意识的差别在看不见的地方,不容易认识到,更难以弥补。实际上,中国几十年的经济改革,已经在低端的器物制造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长足进步。普通的家庭用器具,中国制造已经完全没有问题。研发高端产品,是中国人现在正在努力的目标。而下一步,就是环保。这个概念,现在还没有进入中国人的意识范畴。
多年前,我有机会去SONY在日本的电池工厂参观。我问他们的工程师:你们这些新电池定价那么贵,产品的长处是什么?他说:从储电功能上来说,没有优势。我们SONY的新电池,长处在于对地球无害,丢弃以后不会分解出有害物质,是环保电池。
当时我想,这个道理给中国人解释,他们会不屑一顾。——便宜点才好,我才不管它环保不环保。
从电池到拆楼,我看到一种意识的领先。这是当代工业社会对于产业界的要求。爱护地球,保护环境,日本人没有停留在口头上。
2008/7/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