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新闻 投稿格式注意事项 | 字体∶ |  我要发新帖子! 
 著名报人陆铿病逝享年89岁 陈某 (2008-06-23 14:02 阅读人次:2920) 
  著名报人陆铿病逝享年89岁

  


  
陆铿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照片来源:明报)

  
有一代报人之称的著名新闻工作者陆铿6月22日在美国旧金山病逝,享年89岁。

  
陆铿祖籍云南,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陆铿毕业于重庆政治学校新闻专修班,从1940年代起就活跃于新闻界。

  
二战期间他曾担任驻欧洲的战地记者,报道过欧洲战争、中国的国共内战,访问过艾森豪威尔、马歇尔、迈克阿瑟三位五星上将,见证过日本投降、南京沦陷。

  
台湾中央通讯社称,陆铿在新闻战场上闯荡一甲子,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令人称奇的新闻"。

  
香港《明报》在报道中说,陆铿在职业生涯当中,因为"坚持理念",先后坐过国共两党22年牢。出狱后又因不同理由得罪两党,同时被海峡两岸列入黑名单。

  
1982年,陆铿因公开说蒋经国身体不好不应该连任,结果上了台湾情报机关的黑名单。

  
1985年陆铿成为采访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第一位大陆以外的华文记者。之后发表的《胡耀邦访问记》成为后来胡耀邦被迫下台的罪状之一。

  
1990年,陆铿因协助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赴美,上了中国政府的黑名单。去年才获准以探亲名义回老家云南探视。

  
陆铿晚年居住于旧金山,但因为身患阿尔茨海默症很少外出。

  
中央社报道称,陆铿因为肺栓塞在医院昏迷10天后因呼吸困难去世。

  
报道还说,家人将遵照陆铿的遗嘱,安排回老家云南安葬。

  


  


本网站为统一格式,过滤自然段首末空格,自动换行。
为满足个别用户特殊需要,提供UBB代码供用户使用。

[c]小标题居中[/c]
例:[c]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c]   发表结果:|      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      |
[r]日期右对齐[/r]
例:[r]写于2000年5月1日[/r]       发表结果:|                写于2000年5月1日|
[b]重点显示[/b]
例:[b]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b]     发表结果: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
[color=颜色名]彩色显示[/color] *颜色名参考HTML标准
例:[color=PINK]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color]     发表结果: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
[t]诗词格式[/t]
例:(略,每行起首自动插入10个空格)
[img]图像链接URL[/img]
例:[img]http://www.aaaa.com/a.gif[/img]   发表结果:(略)

  回复[1]:  陈某 (2008-06-23 14:03)  
  陆铿:胡耀邦当年因言获罪

  


  
时间:2005-11-22 GMT 关键词:

  


  
  老报人陆铿,号大声,云南保山人,生于1919年,曾于1985年5月10日下午3时30分至5时30分,在北京中南海独家访问了当时的中共总书记胡耀邦,该篇访问刊登之后,成为了当年胡耀邦下台的诱因之一,因此有学者曾言“陆大声一言丧邦”,当中的“邦”字更是语带双关。

  
  坐在旧金山屋中的小客厅里,年迈的陆铿手捧着自己所著的《胡耀邦访问记》,艰涩地读了一会以后,渐渐地谈起了心底里胡耀邦给他最深的印象。

  
 “胡耀邦给我的印象是,他对人非常客气,而且是一点架子都没有,跟我们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谈话),一点架子都没有。(他)问我们,希望怎么样谈,就尽快按你们的要求来谈一谈,并不是说他要你来按照他的要求来谈,没有。他说按照你们的意思来讲,想问甚么就问甚么。”

  
 “这样就很难得啊,很不容易,我和他互相之间(以前)从来也没有甚么来往,结果他找到我谈了之后,两个人都觉得印象很好,他一点没有(给人)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穿着得很朴素,普通话也说得很好,没有一点难懂的。他给我的印象就是说,第一个事情他来找我,我就觉得奇怪,为甚么会来找我问这个事情(采访),第二是态度非常的好。”

  
  据陆铿太太崔蓉芝介绍,陆铿在2005年4月不慎摔倒,并发患上脑膜炎,7月才回到湾区休养,许多事情已经不大记得了。不过陆铿在近十几年,还是经常会不时地提起过胡耀邦,他在个人的回忆录上也特别加上“忏悔”二字,表达了自己为胡耀邦带来巨大麻烦的歉意。

  
 崔蓉芝表示,陆铿常提到他觉得胡耀邦待人非常真诚,而且性格很直,当年采访前,陆铿要求带录音机,但负责接待的中国新闻社不同意,最后还是胡耀邦批准了。此事留给陆铿很深的印象,令他觉得胡耀邦是一位毫无机心、待人宽厚的君子。

  
  据陆铿所著的《胡耀邦访问记》,当年中国新闻社副社长王瑾希访问纽约时,邀请陆铿回大陆看看,当时在纽约《华语快报》任总采访主任、以及香港《百姓》半月刊社长的陆铿,提出希望采访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后来接到了有关的邀请信,并于1985年5月10日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采访。

  
耀邦心里充满阳光,有什么想法就说什么。二十年前,胡耀邦在北京会见陆铿时,根本没有想到谈“邓小平退休”一事。而据《胡耀邦访谈录》一书透露,陆铿主动提出“为什么不乘邓小平健康的时候,就干脆把军委的工作让你接过来?”这样的话题。

  
 陆铿说,“你们看胡耀邦做了军委主席,邓大人又健在,他也仍在上面作正确决策,即使万一发生了他提前见马克思,政局仍然是非常稳定的,为什么一定要到他去见马克思的一天,你阁下才来做呢?”胡耀邦回答说,“我们倒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们想的是小平同志健康。”

  
 胡耀邦还说,他与赵紫阳的工作比较忙,但“军队的事情不多,又不打仗,边境有点事,也不十分严重。但照顾到军队历来论资排辈的习惯,就让他兼任了,既好办事,又不花很大精力,我们这些人也可以忙于当务之急。”

  
 正是这一谈话1985年在美国公开由中英文发表后,传回北京,使邓小平对胡耀邦有了看法。胡耀邦犯的忌是,一没有明确反对陆铿的说法,没有明确说邓不能退休;二是说邓小平任军委主席是因为军队事务不多,是由胡耀邦安排的,而不是邓小平安排胡耀邦当总书记。

  
 陆铿访问胡耀邦后,当年出版了厚厚一本书,附上各方反应。我还对陆铿半开玩笑说,“你在中国时叫陆铿,被劳教了几十年。到了国外出了那本访问记,名声大震,不叫‘陆铿’,而叫‘铿陆’。”

  


  

  回复[2]:  陈某 (2008-06-23 14:05)  
  陆铿访胡耀邦“泄机密”,“一言丧邦”(图)

  
DWNEWS.COM-- 2008年6月23日7:30:27(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苹果日报/一生以新闻为伍的陆铿,震动最大、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就是他采访中共已故总书记胡耀邦引发的轩然大波。1985年5月10日,经中共驻港机构新华社社长许家屯安排,胡在中南海会见了香港《百姓》半月刊社长、纽约《华语快报》发行人陆铿,双方坦率交谈,内容涉及中共对台政策、对毛泽东评价、中共人事变动、新闻自由、魏京生、人权等敏感话题。而陆亦成为全球首个访问国家领导人的华人。

  


  
拒修改涉邓小平评价

  
文章大样出来后,许家屯曾派专人送北京交胡耀邦过目。胡对其中七处提出改动希望,其中三处无关宏旨,但有三处属“实质性修改”,分别涉及对王震、胡乔木和邓小平的评价。但陆认为,此文引起国际重视的,应是台湾问题部份,这部份胡没改,其他不改“应不会严重到哪去”,最后决定不改。长达两万多字的〈胡耀邦访问记〉于同年6月1日在《百姓》刊出。文章犹如重磅炸弹,震撼海内外。美国务院立即翻译成英文,国际外交、政治界极度重视中共领袖展现前所未有的开明形象。但文章最终成为中共党内保守派逼胡下台的罪状之一。

  
1987年,胡耀邦因对国内学运处理不力被邓小平废黜,他接受陆铿的采访也被党内保守派指“泄露国家机密,听任陆铿肆意攻击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陆曾坦承,自己一言丧“邦”(指胡耀邦),“这样做(即拒修改文章)不是应取的态度”,“应该受到谴责,至少是良心的谴责。”

  
访问胡耀邦后拒删内容

  
在谈到与王震(中共开国元老之一)是湖南浏阳同乡时,胡耀邦笑言:“他是北乡的,我是南乡的”,但“也可能是南辕北辙”。(寓意王胡政见不同)

  
谈到胡乔木(毛泽东前秘书,中共理论家之一)在文革中曾积极“批邓(邓小平)”,胡耀邦说:“哈哈……你们的了解很细致嘛,哈哈……(他)说了些言不由衷的话。”(胡被指泄露党国机密)

  
谈到军队和邓小平时,胡耀邦说:“照顾到军内历来的论资排辈习惯,就让他(邓)兼任(军委主席)了。”(胡此言惹邓大怒)

  
资料来源:陆铿回忆录《大记者三章》

  

  回复[3]: 哈哈!补充一下! 小林 (2008-06-23 14:15)  
  陆铿太太崔蓉芝乃是著名记者江南之遗孀。

  
毫无机心、待人宽厚的总书记吃了陆铿的亏。

  

  回复[4]: 陆铿晚年还好有了她 陈某 (2008-06-23 14:16)  
  


  
中国最早的广播记者、也是中央日报的前副总编辑陆铿,传出因为肺栓塞导致呼吸困难,于台北时间早上10点05分病逝旧金山,享年89岁,陆铿的亲人也都赶到医院,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一头白发、削瘦的脸颊,这是一代报人陆铿去年返回云南老家前的模样,在他身边就是陪伴他走过人生下半场的伴侣崔蓉芝,两人相知相惜,即使陆铿晚年因为罹患阿兹海默症,造成生活上许多不便,崔蓉芝一样无怨无悔地守在身边照顾。

  
2004年10月13日,陆铿说,“我86岁到何种地步,提笔忘字到这种地步,最普通的字,我都不会写,怎办?嘿,有崔蓉芝。”当时崔蓉芝说,“我常和朋友讲他是个有福之人,从以前到坐牢他从不担心,房租、电费、支票他全不知道。”

  
陆铿因为采访轰动一时的江南案,与崔蓉芝认识,进而交往超过20年,素有新闻老兵之称的陆铿,闯荡新闻战场半世纪,个性耿直,一生合计坐了20多年牢,1985年他发表的“胡耀邦访问记”,成为胡耀邦被迫下台的罪状之一,1990年他因协助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赴美,从此名列中国政府黑名单上。

  
2007年陆铿获淮以探亲名义回老家云南探望,2007年3月12日,陆铿说,“自从离开了云南以后,心里一直有云南,从来没有放下过。”始终惦记著故乡云南,陆铿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向亲人表达希望能够安葬云南的心愿,一代报人殒落,陆铿曾形容自己的生命是采访不完的戏剧人生,走过89个年头,人生这出戏,陆铿精采谢幕。

  

  回复[5]:  陈某 (2008-06-23 14:20)  
  陆铿:阅尽历史沧桑的一代报人

  


  
[陈有为] (2007-04-07)

  


  
经过有关人士的多年努力和疏通,中国政府终于网开一面,允许被老年痴呆症缠身、88岁高龄的资深报人陆铿回国探亲。虽然为时较晚,但不失为人道之举,体现出提倡“和谐社会”的善意。

  
陆铿在夫人崔蓉芝陪同下步出昆明机场,在一片阳光下与儿子、媳妇会面,当地媒体记者也有所报道。他虽不能以言语表达,但从他与家人合影的照片上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激动。

  
古人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皆是他乡之客。”陆铿这个云南人,浪迹天涯数十载后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难免有悲喜交集之感,但也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国共两党都不喜欢

  
我与陆铿相识但无深交,几十年来只有几次晤面之缘。最初是在1984年9月下旬,我以中国外长讲话稿的撰稿人与顾问的身份,跟吴学谦外长去纽约联合国总部开会。在纽约总领馆的国庆招待会上,初次遇见陆铿和另一名资深报人赵浩生。有人向他们介绍我时说:“这是吴学谦的陈布雷。”

  
当时只不过客套地聊了几句,想不到第二天陆铿就打电话到中国代表团驻地,以相当恳切的语气邀我餐叙,由人民日报常驻纽约记者陈忆村作陪。由于我的官方身份,不得对外随便言谈,只能对陆铿的邀请表示婉拒。

  
四年之后,我奉调出任驻美大使馆高级外交官。这时陆铿因为1987年采访胡耀邦而被北京视为“坏人”,当然也就成了中国驻外人员的“不可接触者”。

  
1992年夏我从外交岗位上退休,后来出版了《天安门事件后中美外交内幕》一书。香港《信报》与《星岛日报》、台湾《联合报》与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及美国近十家华文媒体均摘要转载或发表书评。有一天,忽然有人从网上给我传来陆铿在《信报》上发表的长篇书评,予以高度评价,说了不少溢美之词。由于此时陆铿已在台湾定居,彼此素无联系,我也无从表示谢意。

  
往后几年内,陆铿与崔女士到马里兰探亲时顺便几次来访。他虽已八十有余,依然穿着绛红色西服上装,神态自若,腰板很硬,十分健谈。2000年台湾大选前,陆铿来美,我邀请他在我所主持的“华府中国论坛”上预测台湾大选结果。

  
陆铿当过国民党中央党报记者,我当过共产党中央党报评论员,虽然政治理念不同,但是新闻同行。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和作为,但陆铿那种“新闻第一”,矢志永远当记者,不慕名利但求笔耕,自称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精神,颇为人们称道。

  
陆铿一生的四分之一岁月是在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监狱里度过的。他自夸平生只干过两种行当,一种是记者,一种是囚犯。他在抗战胜利后公开揭露宋子文、孔祥熙大量贪污外汇,即使蒋介石召见喝令他交代此说来源,屠刀架在脖子上他也拒绝透露真情,结果老蒋还真的饶了他一命。

  
1949年底云南和平解放前夕,他从东京搭乘包机赶往昆明去接家眷,结果自投罗网,充当中共阶下囚。后来在中共肃反运动中,很多人担心自己的脑袋留不到明天,陆铿却捉摸着自己被行刑时报纸如何报道,想出了“万人争看杀陆铿”的标题而颇为自得。这种天真得发傻的乐观,与明末文人金圣叹被斩前赞叹豆腐干夹花生米吃的苦中作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访胡耀邦惹祸

  
北京对陆铿最恼火的是,在那次访谈中设圈套引胡耀邦发牢骚。胡耀邦力主干部年轻化,使老干部痛恨得咬牙切齿,本来就非得除之而后快。生性直率的胡耀邦借陆铿之笔来发怨言,反证出他当时受到的沉重压力,内心忍无可忍的强烈情绪。陆铿只不过是把掩盖着中共党内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的薄薄面纱过早捅穿而已。

  
至于陆铿与许家屯关系的几个疑点,笔者从可靠方面了解到的真相是:

  
一、传说陆铿拿了许家屯10万港币。事实是,许就任新华社驻港分社社长之后,给陆铿送了一个笔盒作为礼品。陆回去打开一看,发现其中装有10万港币,他拒绝领受退给了原主。北京如想拉拢陆铿而馈赠一笔款项,没有必要如此神秘,否则就是许怀有私心,想利用陆铿来达到某种个人目的。

  
二、许家屯回忆录是由出版此书的台湾《联合报》写作小组经手完成的,并非出于陆铿手笔。

  
三、许与星云法师的关系由陆铿牵头只是一种的揣测。其实星云法师在途径香港去他国弘法时,早就与许结识。后来是许本人与星云打了招呼,到洛杉矶西来寺去落脚的。

  
四、许从香港去美国,由许的家人直接向美国驻港机构提出申请,陆铿并未参与其事。

  
陆铿跌宕起伏的一生,经历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世局动乱、国共内战、中共立国以及两岸关系的风云变幻。他本人则在这世事纷纭之中阅尽沧桑,饱尝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甘苦。

  
这种不寻常的历练,造就了他生性豁达,敢于挑战,以至不惜冒犯天廷的脾气与胆识。虽然他那追求自我的戆直风格常与时势格格不入,但总的说来,在评价陆铿一生时,他对中国的深切感情与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是值得予以肯定的。

  
人们常把记者比作“无冕之王”。由于时势的限制,中国真正够得上这一称号的人可谓凤毛麟角,陆铿也许可以算是一个。现在北京给陆铿打开回国探亲的绿灯,是件好事。它无疑向人们证明:宽容会比威严更得人心。

  
·作者是华府中国论坛社社长

  

  回复[6]: 姜还是老的辣! 小林 (2008-06-23 14:35)  
  同年,陆铿访问胡耀邦后还访问了政协主席邓颖超,但是,在周恩来多年影响下的邓颖超就没有给陆铿钻空子的机会。

  回复[7]:  吴卫建 (2008-06-23 19:23)  
  确实,胡耀邦大大咧咧的较容易说漏嘴,那像邓颖超那样滴水不漏。

  
记得崔蓉芝没正式入籍,好像当时陆与崔双方家庭有异议什么的。

  回复[8]:  待于泥/ (2008-07-01 11:02)  
  当胡耀邦的天真遭遇陆铿的无耻 (冼岩)

  
直至临终将死,“一言丧邦”仍然是陆铿津津乐道的尊荣,其言若有憾矣,其心实则喜之。正是这次葬送了胡耀邦政治生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命运的采访,奠定了陆铿的“业内地位”。几家欢乐几家愁,令人扼腕。

  
胡耀邦“出事”,当然不能怪到陆铿头上。任何成年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后果,何况是胡耀邦这样站在万人瞩目位置的政治家?“一言丧邦”,其实是胡耀邦式天真遭遇陆铿式无耻后的必然结果。

  
在胡看来,自己对媒体、对知识分子、对港台素来“亲切友好”,对方必也以“亲切友好”回报之。他压根也没想到一次采访会出什么问题,想来一切都在可掌控之中;纵使即兴答问有什么“过头之言”,事后也可修饰、调整——采访内容必须经采访对象的认可,才能发表,这应该是新闻行业的基本操守吧?毕竟你做的是人物访谈,而不是新闻调查。何况对象还是位高权重的政治家,你难道就不顾忌顾忌,或者不愿意保持一种长期友好的互动关系?

  
这就是胡耀邦的天真所在。他以己度人,没看到貌似温良恭谦让背后的人心险恶。不错,媒体和知识分子愿意以“亲切友好”回报胡耀邦的“亲切友好”,他们无疑也愿意与胡建立和保持一种长期友好的互动关系。但他们的这种表现,并非仅仅是出乎人性,而是其中有着功利在焉,甚至还功利重于人

  
性。因此,当更大的功利向他们发出呼唤时,他们毫不犹豫就会作出选择,把“亲切友好”的面具和平常捧到天上的职业操守纷纷抛在脑后,当然也不惜得罪胡耀邦这样的重量级政治家,即使从此不相往来——媒体行业的规则是:只要有一次风头够劲,就足以顺风上位。

  
相信胡耀邦事先绝没有想到,就是这个见面时恭敬有加、对自己赞不绝口的小记者,会以“访谈主题是台湾问题”之类荒诞借口,一口回绝自己提出的修改稿件中对中共其他领导人评价的要求吧?胡一生经历过不少背叛,但似乎对人性之恶仍然感受不深,不知道应该说他仍怀赤子之心,还是说他被意识形态迷了心窍(以为“坏”的只是极左产物,西方熏陶出品的会不一样)?再豁达大度的人,恐怕事后也不可能不对这种公然的背叛耿耿于怀吧,何况这件事还导致了严重后果?只不过,再大的委屈憋闷,在鞭长莫及下,事过境迁后也只能闷在心中了。

  
胡耀邦够天真,所以他只能黯然收场;陆铿够无耻,所以他赢得了掌声与喝彩。21世纪了,中国人已经不再需要为长者讳、为逝者讳;需要的,恰恰是清醒和冷静,是在一片奉承声中的不谐之音。

  

 回 帖(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主贴必须)
内 容(10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09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