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 赵然 (2008-06-20 08:36 阅读人次:1894) |
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
润涛阎
人类奔向自由的过程就是打破传统束缚的过程。而传统的建立,主要受制于社会形态的开放程度,也就是受制于人们的知识水平所能到达的高度。在封闭专制社会,统治者有选择性的对一些有利于奴化人民的行为变为“传统”使之更容易奴化人民。
对于个体来说,没有思想的自由不是自由,常常是被政客操纵的木偶。比如说,文革时毛主席需要红卫兵们去造反,红卫兵们误以为自己有了造反的自由。然而,他们不知道那是“奉命造反”根本没有所谓的“四大自由”必须按照主席的指示行事,根本不是什么“造反派”而是彻头彻尾的奴才。主子让你造谁的反,你就得造谁的反。说穿了就是你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你的心没有自由,而心的自由源于独立思考。
而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自由必然引发个体与群体的边界划分。所以,严复在翻译Liberty这个词时就把它翻译成“己群界”他的翻译表明他彻底弄明白了自由的含义。百八十年前的留学生比今天很多留学生更了解自由的真意。
在润涛阎看来,约束个性自由的是“传统”,诚然,维持一个传统最大的保障是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个体自由的每一步发展必然是打破某一传统的结果,同时建立了新的传统。然后积累能量继续不断地打破旧的传统。这样一步步走向自由。
下面是从具体的实例看传统的建立过程以及打破传统的难度。
猴子、小脚、内裤与婚姻
---论传统
润涛阎
(一)传统的定义
谈论问题先要给出定义。就说“手”吧,那也得有个定义。在所有给“手”下的定义中,达尔文下的最好:“在通常情况下具有五个指头,其中任意两个都能捏在一起。”
定义要简练,而且准确无误。达尔文给“手”下的定义就具备这两条。说它简练,因为再也无法减少字数了;说它准确无误,因为一句话就把手与人的脚和动物的爪子区分开来。
什么叫传统?不怎么伟大的社会学家润涛阎给出的定义:前者传给后者、后者对其合理性不再追究的行为。
为了论证该定义的准确性,让我们先看看猴子的试验。
一位科学家研究猴子的行为传承性:把五只猴子编号ABCDE放入一大笼子里,每天让它们吃胡萝卜。然后在笼子顶部放一串香蕉。一旦猴子去取香蕉就会打开一个电动开关,从而打开了高压水龙头,使所有的猴子都被淋个痛苦不堪。
猴子们等一段时间后当然不会放弃去取香蕉的冲动,它们以为取香蕉与遭水淋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偶然巧合。但每当接近香蕉时,所有的猴子就会再次遭到水的冲击。几次下来,猴子们就会放弃去取那香蕉的念头。
到此时,科学家就把一只新猴子放入笼子并把编号A的猴子替换下来。这只新猴子看到笼子顶上的香蕉立刻就去取,当它还没接近香蕉时就遭到了另外4只猴子的痛打。
然后再把另一只新猴子放入来取代编号B;这只新猴子还会重复同样的过程而遭4只猴子的毒打。等到最后一只编号的猴子E被新猴子取代后,这只新猴子试图去取香蕉时照样挨揍。
问题就出来了。打最后一只猴子的那四只猴子没有一只经历过遭水击的经历,它们根本不知道为何那香蕉不能吃。也想象不到吃那香蕉就会遭雨淋。
这就是“传统”
(二)裹小脚
南唐有个妃子--睿娘,她成了李后主的宠妾,并非因为她貌压三千佳丽,也非她的床上功夫了得,而是她自创了“脚舞”。这个东西跟后来西方的芭蕾舞类似。就是舞动时脚尖能立起来。她把脚趾用绷带缠起来,再穿上特制的鞋。不过她只跳舞时裹脚,其他时候是不裹的。
其他宫女们也当然要跟着学。大臣们得知宠妃跳舞时裹脚,就命令自己的女儿裹脚,以此表明自己效忠皇帝,而且发扬光大,不管跳不跳舞都要从小把脚趾裹残废。这下可苦了天下的女人们,一裹就是一千多年。
你要问后来的人们为何残酷地给你女儿裹小脚,10个有10个人不知道裹小脚的真实来历。甚至还会有人借题发挥,说成什么男人喜欢把脚裹残废了的女人,甚至还会有人猜测裹小脚的来历是怕女人跑掉。
我小时候就怕姥姥脱袜子,我看到她的残疾小脚惨不忍睹,便问姥爷他能否忍看姥姥的脚。他说,不忍看又有什么办法呢?天底下找不到不裹脚的老婆呀。
可见,没有人能欣赏女人残疾的脚,就象没有人欣赏残疾的手一样。
为何要给女人裹小脚呢?而且一裹就是上千年?因为它成了传统。而“传统”的定义就是:自古至今传下来,后人对其合理性不再思考的行为。
就象笼子里后来的猴子们,见到要取那串香蕉的猴子就要揍。你要问它们为何那香蕉不能吃,它们不可能去思考这个问题。当然也许有猴子琢磨其原因,得出的结论要么认为那香蕉有毒,要么认为那香蕉不是真正的香蕉,但肯定不会猜出一去取那串香蕉就会遭到水击。所以,“裹小脚源于跳舞”的历史故事已经不再具有维持给“女人裹小脚”的意义了。因为它一旦成为传统,其原因以及合理性已经无人追究了。爷爷怎么教育爸爸的,爸爸就怎么教育儿子,儿子就怎么教育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三)穿内裤
也许多数人认为,穿内裤是与生俱来的,至少是很久很久的习惯了。其实,在18世纪以前,这个地球上的人没有穿内裤的记录。
穿内裤的传统是如何起源的呢?
在18世纪,芭蕾舞在西方盛行。一天,在巴黎的一场演出,一位芭蕾舞女演员站在帷幕后有点太靠前了,结果当拉开帷幕时,她的裙子也被幕上的挂钩给勾起,直到台下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她春光乍泄时她才察觉。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巴黎。巴黎市政府和司法机构反复研讨,最后作出决定:所有穿裙子的女演员必须穿个内裤才能上场演出,以防类似的尴尬事件发生。
然而,穿内裤竟然风靡全球,商人广告把穿不穿内裤说成是人的档次问题。穿上内裤的女人就以为自己也是演员了。其实这是内裤制造商利用了女人的心理而赚一把。
女人为何要穿裙子?因为女人的生理卫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风”,因为不通风会对厌氧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有利。也就是说穿内裤对女人没有好处,除了上台演出的女演员防止万一裙子被勾起外。尽管如此,演出结束后也应该把裙子里边的内裤脱掉。
然而,女人穿内裤已经成了传统,没有人再关心穿内裤的理由为何了。你要是问今天的女人为何穿内裤,她会不假思索地认为你提这问题本身就是神经病。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不穿裙子的男人们也穿起了内裤!而且,也成了传统。
从生理卫生的角度来看,男人的睾丸为何要长在体外?就因为睾丸的工作量极大,一个正常的男人每天要生产一亿个精子。睾丸如果时刻处在体内,它代谢产生的大量的热量就无法散开。而高温会对细胞分裂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体外的睾丸能够加速散热。当天气寒冷时,睾丸就会被抽进体内。
所以,男人最科学的服装是绵裆裤。大裤裆松松垮垮,最适合睾丸的伸缩自由,通风散热。
西方的绅士们穿紧身裤还不过瘾,还要穿上内裤,把睾丸死死勒住。为了表示自己的骑士风度,从来不骑马的男人也要穿上牛仔裤。当然,穿牛仔裤确实对骑马的人有上下马的方便。但不骑马的男人穿牛仔裤摧残自己的睾丸道理何在?
紧身内裤影响睾丸发育,导致不育症事小,高温还引发睾丸癌。睾丸癌发病率最高的是穿勒紧睾丸的西服、牛仔裤再加上内裤的欧美国家。西方男人的睾丸癌发病率增加了30多倍。由于中国男人从穿衣服西化开始,睾丸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中国历来晚上裸睡白天穿绵裆裤的好习惯被西方“自虐”服装取代了,就连晚上睡觉时也要自残自虐(穿上内裤)。
(四)婚姻
婚姻是制约人们幸福的最大的桎枯。这就是为何皇帝三宫六院美女上千。并非皇帝聪明百姓傻。而是婚姻成了传统,你必须遵守。怕你不遵守,还用法律的形式给这个传统枷锁再加一条锁链。
人一生所经历的痛苦与烦恼的八成是婚姻造成的。因为婚姻成了传统,就象裹小脚、穿内裤一样成了理所当然,没有追问为何要有婚姻的可能了。如同笼子里的猴子,如果有猴子要去取那串香蕉就要挨揍一样。 有人胡说八道,说婚姻是围城:在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城外的人想进去。其实,想出来的不可能想进去,而是因为不进去就没有性伴侣。没有其他选择,不进去怎么办?并非想进去,而是不得不进去。
(五)打破传统难比登天
一个封闭的系统最容易产生奇怪的传统。而打破不可思议的歪门邪道似的传统,必须要把系统开放。要是没有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给女人裹小脚裹了一千多年了,再过一千年仍然改不了。慈僖太后不可能也不敢下令废除给女人裹小脚。毛主席为何要闭关锁国?就因为他要建立自己的一套传统。要知道,1949年国庆大典,美国驻中国大使不想离开中国,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高瞻远瞩,赶走了美国大使。“别了,司徒雷登!”这文章收在毛选四卷里。毛主席破四旧的同时要立四新。全国人们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要祝愿他老人家万寿无疆。这在那时就成了传统。象拜神一样拜毛主席。而且是“无限崇拜”,这还不够,还要“四个无限”包括“无限信仰,无限忠诚。”毛主席他老人家知道: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些传统就建立不起来。所以要闭关锁国。
还有一个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的“传统”:买东西要喊毛主席万岁。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爷爷让我去买一把扫帚扫雪用。我跑到五金商店,喊“同志,同志”(那年头对所有人的称呼),“我买一把扫帚”。女售货员不答理我。原因是我还没把先喊毛主席万岁变成传统。听到别人的喊声才顿开茅塞。
“毛主席万岁我买一把扫帚”,我喊。
“万万岁在这里”她把扫帚递给我。
“毛主席万岁多少钱?”我接着喊。
“万万岁一块二”她告诉我。
万万岁才一块二,万岁要除以一万。所以,那个玩意不值钱。但成了传统,你就没办法了。
所以,从文化层面上讲,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开放比改革重要得多。没有开放的改革,只能是换汤不换药。而开放了,改革是迟早的事情。所以,邓小平的主要功绩在于开放。把封建传统和毛泽东建立起来的假大空传统暴露在开放系统中。这些传统也就烟消云散了。
诚然,开放的系统必然会引进糟糕的传统,比如:女人穿内裤、男人内裤外加牛仔裤的自虐自残西方传统。
所以,什么事情一旦成为传统,就麻烦了。更要命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你几乎找不到几个好的传统。那些所谓的“优良传统”基本上经不起推敲。只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化功夫推敲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