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不流外田,转局长最新文章 夏雨 (2008-06-13 19:56 阅读人次:1580) |
作者: 吾丁 年代纵视 2008-06-13
年代纵视
本文将以年代为纵轴,以教育环境和社会大背景为横轴,对几个不同时代的人做一个对比。对比的中心是6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笔者这一代人),和75年至80年前后出生的人,同时对其他时代的人亦有所涉猎。论述不周之处,请方家指正。
必须指出的是,对不同时代的人,无论是论述还是对比,笔者都没有一概而论的意图,不同时代的普遍性特征存在的同时,一定有某些不同于普遍性特征的特例,这些特例的存在,不应被视作本文论述的自我矛盾之处。
1.
对于我们60年代中期出生的这一代人来说,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我们而言,尤其是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来说,并没有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还是很小的孩子。万幸的是,我们没有因为文革而被耽误学业。我们的教育,如果一定要说受到文革的影响的话,也仅限于小学时代,上课也还算正常,只是多一些割草积肥拾麦穗之类学工学农的内容。小学毕业时文革结束,进入“拨乱反正”,我们的教育没有中断,而且赶上中学恢复六年制,进入初中,就赶上初中恢复三年制;进入高中,又赶上高中恢复三年制。然后参加高考。到我们84年参加高考时,被文革打碎而遭废弃的大学教育,也已经恢复了7年,基本上重新进入正常的教育环境,而且教育质量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知识界进入了一个“反思与批判”的高潮期,反思整个国家所遭受的灾难的原因,同时开始对执政党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套用一句简单的说法,那是一个“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某些年轻人指责我们这一代人有“文革式的余毒”,这个指责是不正确的。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文革时期我们还是小孩子,还不具备接受环境影响的能力;而当我们开始会思考的时候,恰恰赶上了一个“反思与批判”的全社会性的新思维大潮,所以我们所受到的影响,与其说是“文革式的思维”,毋宁说是“批判文革的思维”。
许多人用“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苦难的一代”等等名称来归纳不同时代的人,我们这一代人应该用一个什么名称呢?想来想去,我觉得,我们是“吃饱了撑的一代”。
文革期间国家经济停滞,执政党坦言“到了崩溃的边缘”,民众的生计之艰难可以想见。到我们的成长期,文革结束,进入80年代,日常生活的物质水准,有了明显的提高。那时候的中国,真是让人充满希望,我们高中时经常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们真诚地为了祖国的明天歌唱,准备为祖国贡献青春。80年代初期,我们体会到从“吃不饱”到“吃饱了”的转变。
吃饱了以后,摸摸肚皮,觉得撑得慌,摸摸脑袋,开始思考一些比吃饭更高级的东西。吃饱了是前提,但是仅仅有前提并不能推导出结论,比如猪也会吃饱,但是猪没有结论,因为猪不会思考。我们思考的是民主政治,思考多党制,思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当然,那时我们年龄尚小,我们的老一代“吃饱了撑的”精神导师级的人物,列举不能详尽,比如刘宾雁,李泽厚,刘再复,严家祺,胡平,远志明等等,他们引导了我们“吃饱了撑的一代”的崛起。在我们还不具备完备的思考能力的时候,这些导师们已经在中国文化思想的大舞台上呼风唤雨,燃起灯盏,开辟道路。
我的大学时代是84年至88年。套用中共官方的话语,这四年是公认的“建国以来文化知识思想界环境最好的时期”。而且我们的老师还特意强调:不是最好的之一,而是最好的。
这时的中国,刚刚走出深渊,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执政党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宽容”,又赶上赵紫阳胡耀邦两个比较开明的首领,成就了一个全社会性的开放性思维,反思式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的文化思想环境。我们的大学时代,恰逢这个空前绝后的自由思想环境,实乃三生有幸。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专题讲座(好像没有金融股票房地产之类的讲座),各种学生社团也非常活跃,各种思潮,学说,西方思想的介绍铺天盖地,对本民族历史的再思考,对民族文化缺点的批判,对于发达国家的羡慕和追赶世界水平的渴望,构成我们大学时代的最主要的内容。电视片《河殇》可算为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巅峰之作。
这种全社会性的反思批判的倾向,蕴蓄到最后,首先爆发了86年的大规模学潮,那时候我们就明确地打出了“民主政治,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主张。但是这场运动被平息,并导致开明领导人胡耀邦的黯然下台。
但是,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并没有停息,又进入了一个蕴蓄能量的时期。在下一次更大规模的民主运动来到之前,我在1988年大学毕业。我们这四年大学,是最开放最自由的思想开放期,而且没有遭到血腥镇压,可以说我们经历了四年宝贵的象牙塔岁月以后,全身而退。
1989年,枪声响起。中国的历史骤然转向,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2.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比我小10几岁,大概在1975年到1980年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
仅仅出于论述的方便,我也给他们一个名称,姑且成为“枪后族”,枪指的是89年的枪声。我界定年代的思维模式是一贯的:不以出生时间,而已开始接受外界影响的时间来界定。在我们经历中国最好的思想环境时,他们还是小孩子,还不具备接受外部影响的能力。等到他们可以接受外界影响时,就是开枪以后紧急转向的中国了。
我们这一代人,和枪后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与他们,仅仅是出生年代不同而已,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把我们的关系扩展到各自的父母那一代,就有了直接的关联。
我的父亲是教师,枪后族的父母亲是我父亲的学生辈。当年,我父亲是在台上低头认罪的人,枪后族的父母亲是在台下挥舞着拳头高呼打倒,甚至冲上台来殴打老师的那些人。
也就是说,枪后族的父辈和我的父辈的关系是:批判与被批判,殴打与挨打,打倒与被打倒的关系。
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表述我的父辈和枪后族的父辈的关系。时至今日,当年批判与被批判的双方,孰是孰非,相信已经由历史给出了公断。
枪后族的父母亲们,在应该接受教育的年龄,教育停顿了。他们不再上学,还被赶到了农村。对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辛酸描述是: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城没工作。时至今日,下岗大潮的首当其冲者,也以那一代人为主体。
那一代人,很复杂。难以一概而论。首先,他们年幼时,中国还有一些残存的传统文化的底子,从国外传入的,包括苏俄的作品,也还有一些比较美好的东西。他们小时候受过这些东西的熏陶,从这角度来看,他们的性格中还有单纯的一面。但是,这种单纯的环境,到了文革,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文革开始后,这一代人中的许多人,成为穷凶极恶的破坏者,在破坏“旧世界”的同时,他们自身也成为可怜的受害者。
其恶果就是:整整一代人没有接受教育。到今天,中国还在为这个“迷失的环节”不断地付出巨大的代价。
高考恢复伊始的几届大学生,很多都是20大几30岁左右的人,而且他们基本没有扎实的中学教育基础,大多数是从插队的农村“考”进大学的,其“考试”的水准,可想而知。当然,如上所述,那一代人中,有某些天资很好,又一直坚持学习的人,虽然黄金岁月也被耽误了,但是一旦有机会,他们仍然会成为很出色的人才。我认识一位本校中文系的77级的学兄,就属于天资很好又肯钻研的人,令我敬佩。
但是,这种特例不能掩盖一个普遍性的时代特征,那就是:枪后族的父母亲,成长在一个没有教育的年代。
3.
枪后族的父母亲,即那些红卫兵或造反派,一代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如何教育他们的孩子,这是思考枪后族成长背景的一个侧面。另一个更重要的侧面,就是全社会性的教育背景。
枪后族的成长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呢?
他们开始接受教育,性格和思维开始成型的时期,就是六四开枪以后,原为上海的地方首长进京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以后的年代。简单地说,整个社会背景有如下几个特点。
A. 中国政府采用一切手段,强制所有人忘却“六四”。对于“六四”的镇压,当然不允许批评,同时也不允许赞美,只能遗忘,“谁都不许再提起”。这是中共对待自己的不光彩历史的一贯做法。其后果就是,今天的年轻一代,很多人已经不知道1989年发生了什么。有些人对那次运动已经产生了深刻的误解和歪曲。
B.为了转移大众的关注焦点,中共开始进一步强化经济的发展。新的党首公开宣称“闷声发大财”,直接鼓励全民搞经济,并且在经济领域里给了所有人更多的自由,鼓励大众发财致富。其结果,第一,在全国成功地造成了一股经济热潮,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变成了经济动物,所有的价值观都变成围绕“赚钱和利益”而展开的价值判断。第二,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曾经提起过的政治改革的诉求,在被枪声打断之后,复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淡漠得无影无踪。
C.随着全民参与的经济大潮,中国把欧洲当年原始积累时的血腥和残酷的历史过程,几乎分毫不差地重温了一遍,既没有借鉴其失当之处,有没有改善其落后的一面。甚至在残忍和血腥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时至今日,我们回首经济的改革开放,可以发现,这场不触动政治体制的单纯的“经济改革”,既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社会公平机制,更没有建立起一套良性的自由民主的政治体系。这两个最重要的社会生活的关键,都告缺失。经济改革,其实质就是权力的角逐,有权者在绝对垄断了国家权力和国家机器的同时,又以绝对优势垄断了绝大部分的财富,无权者则彻底地失去一切。
D.随着绝对的权力而产生的绝对腐败,在一个没有监督机制的社会中愈演愈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自己的好处而不顾一切,类似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毫无诚信,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不撒谎办不成事,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常识”。
E.为了重新确立“党和政府的威信”,一方面开动国家宣传机器歪曲历史,片面地夸大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将民众批判的注意力转向外国,树立外敌,重新树立起“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帜,引导民众回归到冷战思维方式,敌视西方,并把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归咎于“西方的反华势力”。
…………………………
偶尔与枪后族交往,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很明显的时代特征。
……比如,他们没有相对确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他们判断事物的标准是可变式的,完全取决于事物对他是否有利。同样一件事,如果今天对他有利,他就说那是好的,如果明天对他没有好处,他就会破口大骂。对他们来说,利益就是一切,道理是无关紧要的。
……比如,他们的价值观完全是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对他自己有好处,别人的一切都可以不再考虑范围之内。
……比如,他们一般都很有城府,没有年轻人的单纯,年纪虽然不大却仿佛洞察一切,尤其对于中国人之间的暗算与诡计,非常精通。在这方面,我们空长10几岁,甘拜下风。
……比如,他们的大部分人是中国政府的拥护者。他们一直错误地认为他们是“爱国者”,实质上他们对“国”不甚了了,他们所拥护和赞美的,不是中国,而是“党和政府”。
4.关于“愤青”。
笔者认为“愤青”这个词应该属于中性,没有强烈的贬义。但凡青年人,情绪容易激动,容易愤怒,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在80年代,也是充满了爱国热情的愤青。我们那一代愤青和枪后族这一代愤青,其本质性的区别在于:我们愤怒的对象和内容根本不同。
如上所述,我们读书的年代,是一个充满着批判反思精神,开放式思维的年代。我们主张,中国的落后,首先是自身文化的弊病所导致,因此我们反思和批判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们看到,经济的改革不能彻底治疗中国社会的顽疾,需要改变政治体制,因此我们向政府抗议,要求政治改革,要求民主自由和法制,要建立监督体系来保障政治的清明。
对外,我们向往民主自由的国家,我们认为中国与他们有差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我们爱的是“国”,我们批判政府和党,我们批判自身文化的缺点。
枪后族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受教育的年代,中国的思想界已经倒退到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即封闭性的,政府主导型的,自我满足型的思维状态,一方面,他们在政府的宣传灌输下,大部分都成为经济动物,对政府的评价,仅仅用一个“经济增长率”来评价,在他们眼里,在党的领导下经济不断增长,所以党和政府就是好的;另外,同样在政府的灌输下,他们在对发达国家的态度上,迅速地倒退到他们父辈以先,一直倒退到义和拳的思维水准。表现在对发达国家的蔑视,仇恨,愤怒,隔膜。此次对CNN的大规模批判以及最近狂灭莎朗斯通,参与者大部分是枪后族,就是很好的例证。
有些枪后族偶尔以挑衅性的口吻质问我们“爱国何罪之有?”,对此我一笑置之。对于中国,笔者认为他们连提“爱国”的资格都没有。跟我们讨论“爱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重申一下,笔者没有一概而论的意图,我承认,即便是枪后族里,也有一些头脑清醒的高智商者。但是这种人属于少数。
5.关于“文化的血脉”。
从中国文化血脉的角度来看,枪后族具有双重的先天性缺陷。第一,他们的父辈,即红卫兵造反派那些人,在一个疯狂的年代,亲手破坏了中国文化的传承的同时,自己也沦为没有受教育的一代。然后枪后族诞生在他们的家庭里;第二,枪后族在开始接受外界影响,开始形成思考能力的时候,恰恰是伟大的六四运动被疯狂镇压,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巨大的扭曲和倒退的年代。
这两个因素,从根本上影响了枪后族的人生,使他们在中国文化的血脉方面,成为先天性贫血儿。
6.展望90年代
我对90年代的孩子们抱有期待。因为这个时期出生的孩子,主体是我们吃饱了撑得这一代的孩子。
种种迹象表明,90年代的孩子,已经显示出了超过枪后族的秉性和特征。
结语
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年代交替的脉络。
红卫兵造反派一代之后,是我们吃饱了撑得一代,我们以后是枪后族,枪后族以后是90年代的孩子。
我在期待着90年代健康成长之余,也为枪后族祷告,毕竟他们比我们年轻,我希望他们能够认清自身的致命缺陷,能够尽快地洗清自己文化血脉中的污浊,尽快地摆脱他们的父辈传给他们的不良遗传因素,同时纠正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后天性不良影响,否则,在不久的将来,当他们成为中国的主要社会力量以后,中国的前途堪忧。
2008.6.12
初稿(征求意见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