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不要震了白震 陈某 (2008-05-22 13:07 阅读人次:1929) |
http://bbs.99read.com/dispbbs.asp?boardID=18&ID=133813&page=1
不要震了白震――兼为朱学勤先生一辩
自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来,举国哀痛,群情激昂。人们纷纷挺身而出,或慷慨解囊,或直接奔赴灾区一线参与援助。灾难面前中国人所表现出的顽强与团结,为这出历史大剧书写了无限幽情壮彩。
借用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再次显现出来。然而欣慰之余,我忍不住要追问一句:灾难过后呢?是不是各种社会问题会重新显现出来: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公平正义……一样不缺?人心是不是又像平时一样自私、涣散、唯利是图、相互倾轧?难道非要到再次灾难来临,才会再次被唤醒?这个健忘的民族,会在灾难过后长些记性吗?
我想,如果地震能震荡国人的灵魂,促其自省、自觉和自新,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就是这次地震不幸之中的大幸。对于死去的同胞,也将是一种莫大的告慰。然而,这一美好愿望的达成,取决于活着的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屈原《哀郢》)”面对四万多顷刻间消逝的生命,和幸存者失去亲人的哭喊,震惊与悲痛之际,人们是否也偶尔这样想一想:为什么死去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他们死了,我们依然活着,是我们比他们高尚,还是他们有罪?或者,仅仅是因为我们比他们幸运?那么,这个幸运又意味着什么……死向我们指出一个真理:即上帝随时都可以把我们每个人抽走,就像我们无法预知地震何时发生,人也无法预知自己的死。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为我也为他。特别声明一点:这里所说的“上帝”,并非一定指的是天主教或基督教里的上帝,更是中国古人所信奉的昊天上帝,是民间所说的“三尺之上有神灵”。“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我想,那些“愤青”间或“精英”,误解了朱学勤先生所说的“天谴”的涵义,我宁愿将其看作是对国人失落已久的对苍天敬畏之心和天人合一信仰的召唤。诚如歌德所言:“恐惧是人类的至善,”没有恐惧,善就不会被激发。保持对上天的敬畏,善就会长存心中,和谐与安宁才有可能。这绝不是说灾难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而是申明人对于灾难应有的庄重态度。
当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烛光晚会,为死者祈福时,我羞愧地发现这个民族居然缺乏一种恰当、充分的仪式象征。那些仿效西方宗教仪式的烛光总让人感到不伦不类,甚至带着一种矫情的浪漫、小资情调,与肃穆的氛围格格不入。当成千上万枝蜡烛摆出硕大的心形图案,让人感觉简直是在开生日party,而不是追悼死者。人们似乎一夜之间学会了祈祷,却不知道向谁祈祷。更不要说,留下一地垃圾还要清洁工费心打扫。借着哀悼的名义,一种媚俗悄然流行。在中央电视台的直播镜头中,长沙的一群小学生手捧蜡烛,高声朗诵:“我们诅咒这该死的上天,夺去众多无辜者的生命……”这稚嫩的声音,令我感到阵阵惊悚。我只听说过上天的诅咒,从没想过人可以诅咒上天!我相信孩子们的纯真无邪,但组织他们朗诵的大人们所暴露的狂妄、粗俗,不应被轻易忽略。我还看到一群正在集体学习的青年作家联名致全国作家的倡议书,通篇充满了空洞的抒情,仿佛是共青团或少先队的活动宣言,看不出一点作家该有的独立思想和精神勇气。我想如果是我,也许会拒绝在这封倡议书上签字,我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缺少爱心,只是难以接受这种虚伪的毫无美感可言的形式。但我同时又怀疑自己是否具有拒签的勇气。因为,这是一次集体名义的“精神撒娇”,而你是一个人。
我看到,在以集体名义高涨的道德情感之中,生命个体再次被驱逐。大面积的“抗震诗歌”涌现出来,这里面潮水般的情绪宣泄,使人不能不对它们的真诚心存怀疑。向灾区捐款的数目多寡,成为大众眼里衡量爱国与人格的标尺。而电视主持人为了追求剧场效果,不惜一次次揭起幸存者的伤疤,一遍遍地让他回忆生命中最惊恐的时刻,就连小孩子也不放过。这简直是一场虐刑。我能想象那几名北川中学刚从废墟中救起的孩子,惊魂未定,不知所措地坐上去往北京的飞机,出现在一个金碧辉煌的演播大厅,催情了观众的泪水之后,又匆匆回到灾难现场。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首都。整个过程,如同一场梦游。我不忍心说他们是被好心“利用”,至少这种行为经不起审视。
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每遇挫折和险境,崇高的道德情感便一次次被上演,一次次被消费,又一次次被遗忘,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的名义……看官如果不服,你们当中有谁还记得当年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时三位牺牲者的名字?还记得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在哪年哪月哪日,那位英雄叫什么?这一切怎么就没在我们曾经慷慨激昂的心里扎下根来呢?只因为我们光顾了追求当时在场的效果,却很少使用大脑。
每于潮水般的热情退却之后,洞见历史苍凉的笑容。我和所有怀揣善良的中国老百姓一样,衷心渴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但我相信,那一天的实现,一定包含了如下特征,那就是:在任何情境之下,容许保留独自悲伤抑或独自欢乐的权利和空间;在任何情境之下,都有对应的成熟的表达形式,而不是仓促、庸俗的美学。这个形式,就是有待形成和完善的礼制。
《易经》震卦上说:“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愿共勖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