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关于长野的感想和对日关系的粗浅看法 龙之醒 (2008-05-01 01:06 阅读人次:1312) |
《华人周报》:王东
在奥运火炬接力的初始阶段,我就担忧日本和韩国这两站的情况。如果这两个国家的政府不采取强有力的管制措施,那么可能爆发的暴力对抗将令巴黎、伦敦的喧扰变得形同儿戏。事实上,即便是这两个国家真的花了不少气力,暴力冲突还是屡有发生。在日本,第一次出现了有人流血受伤的情况;在韩国,据说也有人在打斗和互掷杂物中挂彩。这就是东北亚的现实。在这里,民族主义的对立最为激烈,仇恨、蔑视、厌恶与隔阂比和遥远的欧美更加深重。在上一次战争中,这里的血腥程度是无与伦比的。假如我们仍然不能找出一个和平相处的框架,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悲剧将愈发变本加厉。
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是相互的不理解。说来可笑,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有着高度相似的文化背景,甚至从血缘上讲也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就是难以做到彼此理解。理解基础的不存在,让什么样天花乱坠的“友好”都成了海市蜃楼。
作为中国人,首先要分析的是自己。在有关长野火炬传递的报道中,一位在现场接受访问的在日华人对遭到的辱骂、威胁和施暴不解地表示:“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们?”这是一个根本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在和很多华人,从留学生到定居者的交谈中,他们都把对立面称之为“藏独”,这又是个何其错误的概念!长野的对立面根本和“藏独”无甚关系,而是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集结。这类人来长野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辱骂、威胁和施暴。如果事先没有意识到此节,那只能说明对日本太缺乏了解。
在中国和外国的交往中,与日本可能是最复杂难解的。早在八十多年前,中国开始推行“革命外交”,试图从帝国主义列强手中收回国家主权,其作为对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确实收到效果,只有对日本完全适得其反,用美国学者柯博文的话说,情势“最后走向了野蛮”。当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就是顾惟钧、王正廷、陈友仁等欧美留学出身的外交官们对日本人的性格与文化、日本的国家战略了解不足。
八十多年后,情况依然差不多少。对日本的交往,要有一个根本原则:刚柔并济。过分的强硬对抗,会造成情绪化的冲突;太多的怀柔宽纵,则会令对手得寸进尺。而比较妥当的方法,或应是官方以刚为主,民间以柔为主。遗憾的是,纵观百余年来的中日关系史,不难发现的是,事实恰好满拧:官方尚柔,而民间主刚。这实在是一个不好的选择。官方的偏柔,满口中日友好,笑脸相迎反倒加重了日本的傲慢与轻视;民间的民族情绪亢奋,难抑自发的冲动,也相应地强化了日本民间的敌对氛围。
就以长野此次事件为例,也能看出上述症状。对于日本右翼借“藏独”之名义的言行,中国官方应该有立场强硬的宣示。谁在现场施暴,谁是受害者,都有影像资料为证,理应追究责任,而不是简单的官话了之。众所周知,日本媒体不会详细说明真相,在日华人更没有那个本事让他们改弦更张,此任务惟有中国政府能承担。若依旧用“总体上是成功的和平的”之类的话敷衍,下一次他们就会更加有恃无恐。而对到长野展现热情的在日华人来说,似乎更应该多一些“柔”的内容。笔者在现场的感触是:中国国旗过多,“把长野街头变成红色海洋”并不算什么胜利,日本国旗过少,好歹人家是主人,我们是客;中文口号喊得响,但日本民众和对立面都听不懂,意义有限,日语口号,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并不多见;中国人内部固然相当团结,但常常忽略了和日本民众的互动,有时候甚至成了自娱自乐的表演。假如我们能对风雨中的日本警察说声“お疲れ様”,对围观的长野市民表达些“ようこそ”似的邀请,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这是一次在日华人很难得的集体展示形象的机会,但激情一面的刚则有余,温情一面的柔则稍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