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揭相声界“假恶丑” 蛇 (2008-02-10 18:49 阅读人次:2424) |
郭德纲揭相声界“假恶丑” 称凭个人无法拯救
相声就没落在了他们手里
新民周刊:有人针对你近年来的言行,把你称为“中国相声界的王朔”,你同意这种看法么?
郭德纲:(哈哈大笑)是么?也许人家是觉得我和王朔骂人的时候挺像的。
我倒是听见过人家称我为“相声界的王海”,因为我经常充当“打假”的角色。其实我真的不爱骂人!我们家虽然称不上书香门第,但也是正经人家啊,没有什么“痞子”、“流氓”。我至今面对我的父亲还有一丝胆怯,看见过我和我爸爸说话的人都觉得我们“更像两个互相尊重的朋友”。从小我就被教育要尊重别人,我也是那么做的。但我面对当今相声界的“假恶丑”不得不说出自己的实话,因为我说了实话,许多虚伪的谎言也就被无情地揭穿了,所以我会被业内人士如此地痛恨。
新民周刊:能举个例子么?
郭德纲:比如说,有的相声演员说,相声只能维持在15分钟之内,长了观众不要听。但我说得最长的一段相声长达1小时15分钟!谎言就被打破了。再比如说,有人认为传统相声到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我们“德云社”的节目,绝大部分都是传统段子啊!我说,“德云社”为什么红火?因为“传统相声让我们赚钱”!那位看不起传统的“艺术家”自然就不高兴啦。那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不要骗人。如果我们的相声界能够抛弃尔虞我诈,更多地团结在一起,那该多好!我这个人不愿意中庸,因为我厌倦了虚假!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指责、非议、谣言会这么多的原因——因为我用我的正直触犯了行规!
新民周刊:你将矛头指向相声界内部,所以才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弹。
郭德纲:中国的相声界到了今天,让人觉得很尴尬。我甚至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严格意义上的相声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为什么呢?传统概念中的相声,有着自己的一套很严格的程式、理论和体系,已经有了百余年的传承。小孩子拜师之后,开始当学徒,师父往往先不教戏,而是带着你进剧场去“熏”,去感受,这样的过程长达两三年。等到学生有了感觉,他的艺术视野也就开阔起来了。这个时候,就是主观上的“想学”,抓住演出机会,让师父看到你的苗头,培养你,那么今后就可以一点点地“拿零钱”了(指师父们演出分下来的零钱)。再通过自己两三年的实习,逐渐就能够在舞台上站稳脚跟了。所以,以前要出一个相声名角,往往至少要花个10年左右。不要以为相声是不入流的,它有着很高的智慧。我们常常讲究“技问之学”:“技”,就是出我口入你耳,这需要大智慧;“问”就是要勤学多思,这需要大德行。这些约定俗成的传统方法很科学,可惜到了“文革”,被完完全全地破坏殆尽了。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的相声演员又跟不上,于是出现了很大的一个“断层”。
新民周刊:“文革”后相声界涌现了一大批至今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相声演员,难道他们没有填补这一空缺么?
郭德纲:说到这里,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既然我是“王朔”,也不怕得罪人了。“文革”后之所以会出现一大批相声演员,是因为当时的时代需要笑声。人们的思想已经被禁锢了10年之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迫切地需要笑声,需要发泄。随便谁在台上说相声,不管好笑不好笑,老百姓都会觉得可乐,因为他们太久太久没有公开地笑过了!相声掀起一个空前的高潮,于是,有一大批从其他行业里跳出来的年轻人开始说相声。我曾经做过统计,这批人当时基本在25岁到30岁之间,以前都是从事其他行业的,从来没有过学相声的基础,就是这样一批“非专业演员”,摇身一变,成了专业相声演员!他们契合了时代的脉搏,迎合了发展的需要,我把他们称为“聪明的相声演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传媒的蓬勃兴起又把这批相声演员包装成了“著名艺术家”,相声为他们带来了富贵荣华,而这批把持着舞台、只会说“晚会相声”的“艺术家”们却对不起相声,由于他们没有扎实的基础与传统的根基,他们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江郎才尽,有的下海做生意去了,有的搞起了行政工作,有的干脆移民海外……相声就没落在了他们的手里。所以我会认为,传统相声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灭亡了。
相声演员说不好相声就是犯罪
新民周刊:你怎样看待你在中国相声界的崛起?
郭德纲:也许可以这样说,我郭德纲是中国相声界的另类。
这和我的经历有关,我从小生活在天津虹桥一带,那是一个民间老艺术家们集居卖艺的好地方,他们时常会聚在一起自娱自乐一番。我父亲是警察,母亲是教师,平时工作都很忙,没空管我。于是我父亲就时常把我寄放在剧场里,我从小就是看着舞台长大的。你注意到没有?这暗合了我前面提到的传统教学方法里面的“熏感觉”。我是无意中被传统戏曲、曲艺艺术不自觉地熏陶出来的,现在我还按照这个方法培养我的学生们,通过“德云社”这3年来垄断国内相声市场的事实,我们充分证明了传统教育的科学之处。
新民周刊:那么多演员在说传统相声,为什么你说出来就是让观众觉得可乐,但同样的一段内容(例如《白事会》、《买面茶》等),换了别人也许就达不到那样的效果呢?
郭德纲:相声演员说不好相声就是犯罪,犯了“欺骗罪”。传统段子的词就这些,为什么有人就是说不好?因为你说得不对!你不是真会,而是在骗人。你与观众最大的区别就是你比他们多背下了这段词,可是你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说!所以我说有些人干相声这一行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如果中国相声界要肃清队伍的话,我看至少70%的人要改行。不要以为会说普通话就能说相声了,你们也太小瞧这门艺术了!一个好的相声演员,天赋要占60%,其次,还要勤奋好学,最关键的,还得要有人教。说相声是有技巧的,好的相声演员可以算得上半个心理学家,只要一上台,他就能牢牢地抓住你不放,让你乐你就乐,台下一个响动一点反应演员就马上知道发生了什么,怎样控制局面。这是本事,是智慧,需要绝顶聪明。
新民周刊:你的作品描写的几乎都是些小人物,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向往着幸福生活,却又不乏尴尬、苦闷。
郭德纲:相声作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才艺展示,唱歌、戏曲、模仿等等;另一种就被称为“叙述型”。这类题材往往会选择十分草根、民间、生活化的片断。这和相声的定位有关,京剧是帝王将相的艺术,昆曲是才子佳人的,而相声绝不可能是庙堂文化,它只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我作品里即使出现“豪宅”,那也是老百姓心中的“豪宅”:永不停电、有电话、
早上有免费早餐……这样的内容对观众而言易于接受。人都有这样的心态:不愿意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只愿意看不如自己的。相声就能够满足这种心态。在相声里,主人公可以把全世界所有的倒霉事情都集中在他身上,在夸张中让观众觉得好笑。但我作品中的这些小人物不光“倒霉”,他们总还有点积极向上的小追求。尽管他们有性格上的毛病,有时候做事也并不光彩,但他们的性格一定是很可爱的,就仿佛活在你身边。在建国以来这类反映小人物的题材中,马三立、马志明父子的作品对我影响最大,不可否认我从中借鉴了很多表演形式。
新民周刊:那你怎么看待侯宝林的艺术?他对你的影响大么?
郭德纲:这个问题很棘手,但又不可回避,因为我的师父就是侯宝林大师的儿子侯跃文先生,对于侯家我有着很深的感情。
说起侯宝林先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同时又有着严重的“洁癖”。这和他在曲艺界的地位、身份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他的待遇是相声界前辈从未有过的,同时,他所面对的观众也往往很特殊,常常是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元帅等人,因此,他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提升、净化自己的相声,尽量多地改掉原有相声的草根意味。但侯宝林只能是唯一的,净化相声到了今天已经脱离了实际意义,仅仅成为相声界互相攻击的一件“理论法宝”。在我看来,侯先生净化相声的确是功不可没的,但这一成功的模式仅限于他,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那个高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