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其它 投稿格式注意事项 | 字体∶ |  我要发新帖子! 
 瓜田斗篷得文化 赵然 (2008-01-29 13:46 阅读人次:1135) 
  孔子周游列国,西行不到秦。

  
“为啥?”关中人会笑眯眯、直愣愣地问你。你懂历史,学富五车,立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出一大堆理由来。关中人听着、狡黠地笑着,摇摇头说:“不对!”

  
到底为什么?你迷惘了。想知道?请读“乡村版史记”。

  
且说那年夏季,孔子坐了牛车,领了弟子热烘烘过了潼关。放眼望去,关中好山好水、沃野千里,真是人杰地灵之处。孔子暗想:只是不知礼义尚存否?正迟疑,忽然有一弟子急呼:“快瞧快瞧!”孔子一惊,转头去看,却只见几只金黄色的田鼠一字排开在田埂上。“大惊小怪!”孔子不悦。可是转眼之间,奇迹出现了:那些田鼠两条后腿作人形站立,对着太阳,一双前爪合拢成作揖打躬状,口中还“吱吱”有声,似念经诵文。这一惊,非同小可。孔子心想,了得!这关中连田鼠都知道礼仪,何况人乎!立马叫弟子拨转车头,不再远行。

  
信不信由你!乡村版就这么写着,写在口头上,传在子孙中。

  
每到大年初一,县剧团必演《龙凤呈祥》。乡下人穿了新衣领了老婆孩子也要去看一回戏。孩子看翻跟头,刀来枪往;老婆看相公小姐“吊膀”,驸马公主荣耀;只有老年人闭了眼听唱。这时,他们就不只是观众,更是评判官、评论家,除了评演员的唱、念、做、打,也评剧情的通达顺理。

  
“刘备哭了一辈子,娶了孙权他妹子。”两句话,概括了一个上午的演出。

  
“借你荆州还荆州,借我东风还东风。”好!乡下人爱抬杠,两句话把对方逼到了墙角,得劲!

  
也看才子佳人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只是觉着不过瘾。同窗三年,梁山伯怎么就看不出祝英台是女人?咱们村那傻子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还分得出男女,见了女人就追着要亲嘴。祝英台面如敷粉、口若樱桃,当然,男人也有长成女相的。祝英台胸部平平、发育不好,装装男人也行,但她总得上茅房呀!那男女能一样吗?乡下人认定是编剧的严重疏漏,便自作主张,改编了一个口头本。

  
梁山伯与祝英台去上茅房。小便,梁山伯撩起衣服站着,祝英台蹲着。梁生疑心,问:“贤弟,男人撒尿都是站着,你却为何蹲着?”祝答道:“梁兄不曾听人说吗?站着撒尿狗浇墙,蹲着撒尿写文章。”梁山伯认为祝英台的回答有道理,有文才,疑心顿失,此后,撒尿也便蹲着。

  
这么一改,不就好了!

  
剧团不理会,嫌俗,自己唱自己的;农村人也不理会,自己说自己的。两个版本并行不悖。农村人认为自己的版本好,有理,有趣。俗?不管。本来就是俗戏。冬日夏夜;聚拢在一起,饮茶吸烟,把这一段“补充”到梁祝故事里去,赢得呵呵一笑。

  
于右任是我的“乡党”,官高、位显,写得一手好字,但让乡下人倾慕的还在于他那一把好胡子。人们不称他官号,不提他名字,一说起,便是于胡子长、于胡子短。貌似不尊,实则亲切。

  
乡村版“于右任传”,较正宗版更为丰富、有趣。说是有一日,于胡子还乡来,清晨早早起床,在马路上散步。突然,迎面走来一位捡粪老汉。看那老汉衣衫破烂、身上肮脏,臭烘烘挎着一筐粪便。让于胡子惊异的是那老汉也有一把如他一样的大胡子,脏脏乱乱地在嘴边飘动。于右任感到有趣,便喊住老人聊天。最后,竟要和老汉比一比胡子,看看谁的好。于右任何等人?那一把胡子平日爱如至宝,细梳慢拢,又是抹油,又是喷香。长须飘然,黑漆一般光亮。捡粪老汉过的什么日月,吃早缺晚,一把胡子长得茂盛,是先天的遗传,平日也不梳不拢,吃饭时胡乱分开,找见嘴就行,更不用说涂油保养了。于胡子手捋胡子,以为胜券在握,沾沾自喜。不料,那老汉不服,说:“这里没法比,要比到家里比。”于胡子说:“好!”老汉放下粪筐,到了于右任的住处,让人盛一脸盆水来,说道:“我们两人把胡子往水里插,看看谁的胡子能插到底。”

  
怪比法!于右任先来。他把胡子往那水盆里伸,胡子只是漂在水面,不肯插进水里。轮到捡粪老汉,只见他的胡须根根散开,好似银针,丫插到底,磨得铜盆底“嚓嚓”响。

  
于胡子只得认输。你想,他的胡子抹着那么多油,能不输吗?

  
故事显然是杜撰的。可是传得远,家乡人都知道。故事虽说没有褒贬,说着好玩,听着也好玩,却约略显出乡下人的自信、聪明和骄傲。

  
文学有写在书上的,有流传在嘴上的。前者可以叫“都市版”,后者则是“乡村版”。写在书上,传不开,便死在纸上;流传在嘴上,看不见,却活在世上。

  


本网站为统一格式,过滤自然段首末空格,自动换行。
为满足个别用户特殊需要,提供UBB代码供用户使用。

[c]小标题居中[/c]
例:[c]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c]   发表结果:|      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      |
[r]日期右对齐[/r]
例:[r]写于2000年5月1日[/r]       发表结果:|                写于2000年5月1日|
[b]重点显示[/b]
例:[b]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b]     发表结果: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
[color=颜色名]彩色显示[/color] *颜色名参考HTML标准
例:[color=PINK]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color]     发表结果: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
[t]诗词格式[/t]
例:(略,每行起首自动插入10个空格)
[img]图像链接URL[/img]
例:[img]http://www.aaaa.com/a.gif[/img]   发表结果:(略)

  回复[1]:  赵然 (2008-01-29 13:48)  
  这期读者上的,呵呵,

  回复[2]:  蛇 (2008-01-29 15:23)  
  > 文学有写在书上的,有流传在嘴上的。前者可以叫“都市版”,后者则是“乡村版”。写在书上,传不开,便死在纸上;流传在嘴上,看不见,却活在世上。

  
哇塞,这是给什么读者看的?“正史”“野史”难道是新鲜玩意?唬小孩呢吧。恶搞就恶搞呗,也挺好看的,可为什么最后又给加上一对冠冕堂皇状的蛇足呢?迷糊~~~

  回复[3]: 对蛇的蛇足 高沐 (2008-01-29 15:54)  
   读者也许是有道理的。在国内不都是写在纸上的不算数,嘴上说的是真理。从炎黄二帝开始的五千年历史,难道不都是流传在嘴上的吗?

  
宪法也是写在纸上的,还不是得听嘴的?咱不迷糊

  回复[4]:  小林 (2008-01-29 18:02)  
  《梁山伯与祝英台》有趣!

  回复[5]:  赵然 (2008-01-29 22:15)  
  一看没楼上大虾们就是文化人

  
个个全说得棒

  
嘎嘎

  
俺却读着

  
想起得是老家农村一帮人在晒太阳得悠闲

  
自得

  
呵呵

  

  回复[6]: 都市版和乡村版 王者非王 (2008-01-30 09:14)  
   > 文学有写在书上的,有流传在嘴上的。前者可以叫“都市版”,后者则是“乡村版”。写在书上,传不开,便死在纸上;流传在嘴上,看不见,却活在世上。

  
精辟。但随着文化的普及,那些脍炙人口的乡村版就越来越少了。你看这些话不已经搬到“纸”上来了吗?或者说好的都市版会被人口头传播,好的乡村版会被人写上真的纸上或者类似于纸的东西上。都市版就和乡村版融合了。也就无所谓都市版和乡村版了。

  回复[7]: 都市版和乡村版个屁 野生蘑菇 (2008-01-30 09:47)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都市版”和“乡村版”,

  
——记得当年的《艳阳天》有个农村版,

  
与正版相比,

  
添加了一段马小辫侮辱焦淑红未遂的情色情节。

  


  
历来,从丧家狗孔老二开始,

  
就只有官方版和民间版。

  
这不仅反映在纸面上,

  
也反映在网络上。

  


  
如果要我说出,

  
今天的中国最应该烧掉那本杂志的话,

  
《读者》一定在其中。

  


  


  
《读者》的编者糊涂,

  
《读者》的作者糊涂,

  
《读者》的读者也糊涂。

  
因为,让《读者》发行的政府就是要让所有的人糊涂。

 回 帖(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主贴必须)
内 容(10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09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