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女儿罹患白血病无奈求拍珍贵手稿 陈某 (2008-01-09 17:41 阅读人次:1450) |
《著名作家女儿罹患白血病无奈求拍珍贵手稿》
浙江在线1月2日消息(记者 童丽莉) “我在北京找朋友东拼西凑了20万,现在还差30万,已经把房产也抵押了,所以想把自己和爱人合 作的16万字珍贵手稿拿出来拍卖,只要能救女儿……”为了救治患白血病的女儿,年近七旬的我省著名作家汪浙成无奈中求助媒体,想把自己和已故夫人温小钰合写的16万字《土壤》珍贵手稿进行拍卖,为女儿筹集医疗费用。
年逾古稀的汪浙成是国家一级作家,《江南》杂志社原主编,已出版小说文集《人生如瀑》、《大兴安岭人》等10余部小说,中篇小说《土壤》和《苦夏》曾分获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小说奖,受到巴金先生的高度评价。1999年,汪浙成无偿将他的中篇小说《苦夏》的手稿捐赠给浙江图书馆收藏。
汪浙成的女儿汪泉现为浙江大学出版社编辑,去年被诊断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两个月后病情恶化,患上了血癌。幸运的是,汪泉从台湾某骨髓捐献中心找到了与自己骨髓型号一致的造血干细胞,并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重新获得了生的希望。
下午四点,记者拨通了汪浙成先生在北京临时居所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老作家略带伤心却坚定的声音,他告诉记者,由于移植手术后肺部感染,汪泉还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后续治疗。随之而来的是高额医疗费用,每天注射抗生素要花费4000多元、其他药费3000多元,这种治疗至少还要维持3个月。汪浙成先期以房屋抵押的形式四处筹借的60万元和浙大出版社募集的10万元已经用完,但还是远远不能维持昂贵的医疗开销。
汪泉是独生女,至今未婚,其母亲温小钰已经去世,筹措医疗费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年迈父亲汪浙成的身上。眼下,汪老的亲朋好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又募集了20多万元。面对至少还需要的30多万元医疗费,救女心切的汪浙成在百般无奈之下,决定拍卖自己的代表作《土壤》的手稿。
小说《土壤》被中国文坛誉为“新时期青春之歌”,生动地塑造了辛启朋、黎珍,魏大雄这3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他们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不同的命运和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该作品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拓荒者的足迹》,还被山西、河南等地改编成地方戏剧和连环画。
“没想到,我的两部心爱之作,命运却这样不同”,70多岁的老作家汪浙成说,“希望有好心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帮我渡过眼下的难关。”
如果您有意收藏这部手稿,或者愿意帮助汪老师的话,请和我们联系,电话:0571-85310959。
浙报集团《老作家汪浙成欲卖手稿救血癌女儿》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许多书画家致电本报,愿意捐献作品参与义卖——
汪老救女,希望你来捐款
据汪老透露,“汪泉是我37年前收养的”
本报杭州1月4日讯(记者 刘慧 实习生 杜凌燕)《老作家汪浙成欲卖手稿救血癌女儿》1月2日在本报网络互动版“报网零距离”上首发并在1月3日本报第7版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我省许多著名书画家纷纷表示,愿意捐出自己的作品与汪老的手稿一起拍卖。
潘天寿艺术研究院院长朱仁民在得知汪浙成卖手稿救女儿的消息后,马上表示愿意拿出画作参加拍卖,并且热心地说:“你们需要我们做什么只管吩咐,我们将尽己所能。” 同样,著名书画家何水法、张捷、朱海闵等纷纷表示,愿意拿出自己的作品参与义卖,帮助老作家救女儿。省美术协会副秘书长金心明表示,“我们应该拿出好作品来,为汪浙成做点实在的事情。”
日前,汪浙成已经把《土壤》手稿拍卖一事委托给本报。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董事胡西林表示,该公司愿意与本报一起组织这场书画和手稿的慈善义卖,帮助汪浙成父女渡过难关。
汪浙成的代表作《土壤》和《苦夏》被中国文坛称之为姐妹篇。在得知他为救女儿要拍《土壤》手稿后,浙江图书馆馆长应长兴也打来电话,他说,1999年汪浙成把自己的《苦夏》手稿无偿捐献给了省图书馆,他的义举令我们很感动。《土壤》是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小说奖的作品,希望有识之士能把《土壤》手稿和《苦夏》手稿一起留在浙江。
在得知汪浙成的不幸后,省作协对此非常重视,早在两个星期前就为汪浙成申请了困难党员补助。今天上午,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作协党组书记吴天行委托,省作协党副书记、秘书长郑晓琳等一行,又专程来到北京看望了老作家汪浙成,并带去了省作协工会、浙江文学院和部分作家的首批捐款。
许多读者打来电话,要求为汪老救女捐款。征得汪老同意,本报1月5日起将代为接受捐款,账号:工商银行建国北路分理处 1202022209900026533,捐款者请在汇款时注明用途。
为给患血癌的女儿找到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老作家汪浙成给素不相识的山西省公安厅厅长写了一封长信,才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
“汪泉是我37年前收养的”
本报北京1月4日电(记者 刘慧)
1月2日,本报报道了老作家汪浙成谷拍卖手稿救血癌女儿的消息后,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关切,今天,“其实,汪泉不是我的亲生女儿,她是我养育了37年的弃婴!”在北京玉海家园的一间出租房里,老作家汪浙成望着窗外飘零的枯叶,泣不成声地告诉记者,
几个月前,为给患血癌的女儿找到与之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汪浙成给山西省公安厅厅长写了一封长信,请他帮忙寻找汪泉的亲生父母和兄弟姐妹,温泉的身世才被揭开。
那是1970年1月10 日的早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每天照例出门晨练的汪浙成,在路过一家医院时,发现走廊上围着一群人,凑过去一看,是一个刚出生三四天的女婴,躺在一个用包裹布做的强褓里不住地哭,眼角已经溃烂。汪浙成赶紧把孩子抱进医院治疗,在护士替孩子换衣服的时候,才发现衣领上有一行小字:山西阳泉幸福巷……
“大冷天的,这孩子命真大,咱们收养她吧?”与妻子商量后,汪浙成把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抱回了家。从此,汪老和同样是著名作家的妻子温小钰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汪泉”。汪老起名时无意中用了“泉”字,汪泉却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与出生地偶然暗合。
更令人感动的是,结婚不久的夫妻俩约定不再生孩子,只抚养汪泉一人,而且叮嘱所有知情人不要透露孩子的身世。
在父母的影响下,汪泉自幼文思敏捷喜欢写作,上小学时就在内蒙古的一些杂志上发表了《七色板》等许多诗歌。1986年,汪泉跟随父母来到杭州,从杭州大学教育管理系毕业后,一直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工作。
在汪泉患血癌后,这个隐藏了37年的身世之谜才得以解开。山西省阳泉市公安局局长李柏接到省公安厅长的信后,又亲自发动当地户籍警察、幸福巷的老住户四处寻找,但是由于城市变迁太大,虽然大家跑了很多单位,打了无数个电话,还是一直没有找到汪泉的亲生父母。
然而病情不等人,时间就是生命。无奈之下,汪浙成又找到中华骨髓中心,但还是没找到与汪泉相匹配的的造血干细胞。最终在台湾找到了骨髓型号一样的造血干细胞,并成功进行了移植。
在得知汪浙成的不幸后,省作协对此非常重视,早在两个星期前就为汪浙成申请了困难党员补助。今天上午,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作协党组书记吴天行委托,省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琳等一行,又专程来到北京看望了老作家汪浙成,并带去了首批由省作协工会、浙江文学院和部分作家的首批捐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