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徐达内 媒体札记 | 自杀直播

科长 (发表日期:2014-12-03 13:25:53 阅读人次:949 回复数:0)

  媒体札记 | 自杀直播

  
2014年12月2日 17:21

  
简介生日栏上写着“1995年”的四川少年,生命定格在11月最后一日。那天清晨,他去超市和药店买了炭和安眠药,然后回到家中,开始在微博上直播自杀。

  
喜欢日本动漫的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很长的微博名称:@Neuuuuuuuuuuuuuuuuuuu_神经元 ,现在,原来的微博只删剩三条,置顶的是他最近翻唱的一首日语歌曲,11月29日晚上发出后,至今已有2千多的评论,有人留言说:“很好听,望来世安好”。

  
30日晚上,他的朋友经得家属同意后,宣布“本博于2014年11月30日起作废”:“各位关注此事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博主的朋友,由于博主已逝,我们和博主的父母都希望博主能够安心的离开人世,因此期望大家不要再关注此事...让他安静的离开。”

  
而在他准备离开时,微博上并不安静。根据微博截图,华西都市报昨天还原了自杀经过:“11月30日早上8点开始,从买药到他失去意识,他一共发出38条微博,每条微博评论转发上千,最后一条微博转发量达到6117,评论量达到31895。从11月30日早上8点开始直播自杀,到下午2点过警方和家人找到少年,一共花去大约6个小时。”

  
从前日清晨的第一则微博即可看出,他心意已决:“今天是11月30号,这么早不知道医院和超市营业了没,我冷静的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离开,不用劝我了,希望到时候不会有太多的痛苦吧,我也很遗憾自己做了这种决定,可是我真的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另一个世界应该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和无奈吧。”

  
是的,已经生无可恋。8:20,吃下安眠药后,直播开始。9:53,他开始道别:“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是在哭还是在笑了,我走了,希望大家都能幸福。”

  
随着身边人的转发,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围观。劝阻,安慰,陪他聊天...在网络另一端的人们希望留住他;但与此同时,看热闹的人也在期待看一场现实版的“自杀大戏”,评论和转发中,不少人催促着他:“怎么还不死?”、“快点啊!”...尚有意识的他,曾和这些网友有过一番争吵:“老子不死了行不行?”

  
烧炭和吃安眠药的自杀方式并不会立即夺人性命,11:48,带着绝望与愤怒,他继续与网友互动:“谢谢你们,我现在意识模糊。”配图中,一盆点燃的炭正在燃烧。也许是感觉到离死亡越来越近,7分钟后,他回应了催促他的看戏者:“那些说我快去死的人,你们如愿了,大家对不起,看命运吧接下来就。”

  
转折发生在12:01,萌生求生意识却也发现来不及了:“炭燃了。安眠药起效了,我还不想死,但是没法自救了”、“真的结束了,没有多少空气了。”连道三声“永别了”,最后,12:34,他在微博上留下最后一句话:“到了最后一刻你却拉黑了我。”

  
直播结束,再无内容更新。早已有焦急的围观者报警,但谁也不知道,在警察到来之前,他是生还是死。@绿荷1976 有过不信任的猜测:“这种神经病...死不了的,真想死还有闲心直播?”

  
期间,接手宁财神微博帐号的和菜头也有赠言:“对于微博直播自杀的中二少年,有句加缪的话可以送给他们: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

  
但最终死亡的结果成了当晚头条,所有的开导和劝阻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他。华西都市报描述了警察和家属破门而入后看到的场景:“现场房内充满炭烧味和天然气味,小曾正平躺在客厅沙发,沙发旁地上有明显炭烧痕迹,旁边还放着一个铁瓷盆,里面还有未烧尽的黑炭。”

  
而他口中的“你”,华西都市报也从家属口中获知,那是他一周前在网上认识的“女友”:“在外孙离去后的几小时,外婆才看到外孙留在微博上的那些话。当看到外孙似乎是‘为情所困’时,外婆忙说,‘他好憨嘛,前两天他说耍了个女朋友,我也没有反对,面都没见过,不晓得为啥子(自杀)。’”

  
风波并未随着他的离世而结束。

  
舆论场上,这场自杀逐渐被定调成“他杀”,仅剩的三则微博下方,一句“是网友们杀了他”就获得2千多次点赞。

  
社交媒体上,一场态势不小的声讨在他离世当晚占据舆论上风:“最后的最后,其实他是在求救, 微博自杀记直接变他杀记。”、“看评论大家都催着去死也是醉了,不管如何,或许他本没那么大勇气,结果在那么多人的刺激下于是就冲动了。那些围观的多少成了间接杀手。”

  
当人们还在唏嘘和感叹时,当自杀直播中的道德问题仍被火热讨论时,昨天微博再度蹦出两个“自杀直播”案例:@张楚岚字千泷创一 在昨天下午5时许发微博说,“只有几个小时了,到时候会给大家看照片的。是割腕,还有正面照,不会超过凌晨零点的。”@梦魂游飘 也在不断发布“自杀”视频,告知关注者自杀动态。

  
因曾转发过@作家崔成浩 的“抽奖微博”,“自杀中”的@張楚岚字千泷创一 还引起了@作家崔成浩 的注意。或是为了安抚情绪,@作家崔成浩 昨晚有意调皮地回应:“好吧,我算你中奖了。明早把账号给我。有钱、任性。”粉丝秒懂@作家崔成浩 的用意后,纷纷点赞。

  
两名“自杀者”同时出现,似乎正是效仿效应作祟。

  
如何防止效仿效应?旁观者@王小山 有言:“一晚上两起直播自杀,大家还是别搭理(别转,别评,想帮直接报警)的好,不然效仿者会越来越多,不是什么好事。”

  
@奥卡姆剃刀 也在告诫,媒体应有所不为而微博管理者则应有所为:“早有研究表明,自杀具有传染性,成熟有责任的媒体不会过多报道,特别是不会渲染细节。鉴于微博上连续十几小时的自杀直播接连出现,@微博小秘书 有必要采取果断措施,一旦发现就隐藏锁定该微博,使之失去表演的舞台,并通知该地的警方。”

  
但自杀乱象当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平静对待,@英国报姐 对“自杀直播”即有不满:“今天看了好几个微博直播自杀的,特别反感,真有看不开想离开的为何要效仿这种博眼球的方法?又想从网友这里得到什么?不是我冷血,我觉得这种发现新浪应该立刻报警并封号,不然照这个势头下去会出现一大批动机不纯的。”

  
事情真假难辨,是动机不纯还是真自杀,及至今晨再翻看,发现@張楚岚字千泷创一 昨晚的自杀微博已全部删除,而@梦魂游飘 更是连同账号一起消失无影踪。警方也未传出相关信息,昨晚的“自杀直播”就此不了了之,没了下文。

  
自杀直播的出现终究是引起极大关注,更何况真实案例并不止泸州少年一例。华商报今晨之论认为仍有必要探究一下,“某些自杀者,为什么喜欢选择用直播这种极端且张扬的方式来进行呢?他们当时究竟在想些什么?”

  
“和有类似想法的年轻人面对面交流过”的作者曾颖得出四种答案:“第一种,也是目前心理学家认为最多的一种,即是一种假性自杀,他们其实是想用一种尖锐的方式,去表达自己被忽视的感觉,希望能得到存在感。他们的直播,其实更像一种呼救。他们渴望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向他们所希望听他们表达的人倾诉些什么...还有一类,是基于一种报复心理,认为某人负我,或我受了谁的委屈,要‘死给他看’,以此让对方愧疚和受到众人谴责甚至承担后果...第三类,是由于不健康网络文化的侵蚀,使得一部分以‘颓’为美为时尚的年轻人小众化地相互进行负能量传递...相互激发身上的负面情绪,以达到遭遇知己的心理,甚至做出极端举动来。”

  
而最后一种,则是最令人反感的“炒作营销”:“某些网络运营者为赚流量进行哗众取宠的‘策划’,靠众人的同情心和好奇心来博关注度,这种方法,既下作,又影响恶劣,是需要严厉打击的网络负面现象。”

  
如何对待炒作不难,难的是如何发现并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群。

  
最早在微博上告知自杀的,也许就是两年前引起轰动的@走饭 。泸州少年离世后,@警察蜀黍 感到“心情十分复杂”:“主要是之前走饭的事情已经在我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了解了很多有自杀倾向人群的心理,有些自杀人群的想法真不是我们能够理解的。”

  
2012年3月18日,@走饭 在微博上留下了看似轻松的遗言:“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那些生前写下的富有灵气的文字,令她死后仍一直停留在关注者记忆中。如今,仍有不少垂头丧气的网友跑到评论页面倾吐生活的烦恼和困惑:“其实有时候我也难过,只是没有勇气去死”、“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理直气壮的劝别人好好生活”...形形色色的留言已达33多万条。

  
@武志红 今年2月还曾在评论页面中感叹,“真是微博上最大的树洞”:“不过,请将树洞变成人吧,找到可以和你沟通的人。或者要明白,其实能和你沟通的人,即便不够理解你但能给你温暖的人,数目之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巧的是,环球时报今晨也在谈论年轻人:“让年轻人满意,中国治理的重大挑战”。

  
乍看标题,似与微博直播中的自杀青年有关,细看方知,文章主旨谈论的是年轻人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如今世界上的很多政治变故中,年轻人都扮演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角色...包括在中国大陆,不同时代的标志性事件里,都有青年学生的活跃参与。很显然,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对任何社会来说都事关重大,它们往往是一个社会思想面貌发生变动的风向标。”

  
这样看来,香港少年、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应是胡锡进团队所提及的那一类年轻人。

  
“占中先锋穷途末路闹绝食”,这是环球时报今晨在另一篇报道中的描述,“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1日晚宣称,与另外两名成员发起无限期绝食,以争取官员再次与他们公开对话。”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