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林彪与“九一三”之谜

科长 (发表日期:2014-09-12 21:11:33 阅读人次:1485 回复数:3)

  刘家驹:林彪与“九一三”之谜

  
43年前的9月13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被写入党章的“毛主席接班人”林彪及其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人乘坐一架256号“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机场强行起飞,凌晨2点25分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全部死亡。40多年来,九一三事件一直迷雾重重,林彪为什么要出逃?历史上真的存在所谓的林彪反革命集团?飞机失事是事故还是人为安排?这些问题在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共识网特邀林彪传作者、《解放军文艺》资深编辑、《炎黄春秋》原副主编刘家驹老师做客共识演播厅,与网友畅谈“林彪与九一三”之谜,欢迎大家踊跃提问并发表看法。

  
时间:2014年9月12日,下午14:30——16:30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xft/2014/0905/112651.html

  
[主持人]:刘老师,我想知道您对林彪的评价,您说他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蠢材,您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09-12 14:30:54]

  
[刘家驹]:我先说几句开场白,共识网邀请我来谈“九一三”,我很感动,你们有胆有识,敢于在今天来讲林彪的问题,这在我们国家当前来说是件难事,但你们非常好,没有顾虑。 [09-12 14:38:21]

  
[主持人]:谢谢刘老师。 [09-12 14:40:06]

  
[刘家驹]:今天这个时间正是“九一三事件”的正式开始时间。毛泽东回到丰台,召集相关人员进行汇报,还部署了一个师在南口,说明毛泽东有所警觉。毛泽东的回来,也打乱了林彪的部署。林立果在北京开了几天会,准备跑了。今天你们选这个日子,作为一个历史的反思,我应该对你们表示感谢。 [09-12 14:40:31]

  
[刘家驹]:我有心脏病,今年三次心梗,一次脑梗,就是这样,我一听说要谈“九一三”,我感觉很兴奋,应该来,应该面对,再不谈,我的半条命就没有了。 [09-12 14:40:40]

  
[刘家驹]: 我跟你讲的对林彪的感觉,林彪参加革命很早,17岁就入团,18岁就入党,19岁进黄埔军校。南昌起义的时候是排长,到了朱德手下已经是营长了,到1932年,军团长,战争中体现了非常难得的军事才干。长征过程中,林彪一直是先锋,两万五千里都是他开路。过湘江,我们的伤亡很大,为什么?周恩来要负全责,大搬家,坛坛罐罐都搬,部队行动非常困难。林彪已经打开了一个大口子,结果我们伤亡了一半,八万多人的长征,只剩下不到四万人。 四渡赤水,也打了几个不好的仗,损失五千多人,林彪很难受。最后他支援了彭德怀,做了很大贡献。长征整个过程中,一直是他在前面开路。 [09-12 14:41:02]

  
[刘家驹]:抗日战争,不说别的,平型关,打出了我们的国威、军威,但平型关在国内吹牛太大,最后落到1400,都不准确。参与战争的人,林彪身边的参谋告诉我,他清点了战场,真正歼灭敌人只有800多人,还跑了600多人。它是一个大队,1400多人,我们怎么歼灭2000多人呢?但是,这个功劳使他增加了抗日的士气。 [09-12 14:41:53]

  
[刘家驹]:中央有个很正确的决定,向南防御,向北发展。东北是个工业基地,又靠着苏联,是个非常好的占领全国的起点。林彪授命,去了东北。一去东北,林彪的部队很糟糕。冀东过去的部队很少,老兵老枪、新兵新枪,内部也不团结。那个时候我们有的干部把残废的军人都给了林彪。到了东北,整个部队集中在一起9万5千人,又是大冬天,部队无粮食、无医药、无后方、无群众、无党组织,困难极了,就在雪堆里面,冻死、饿死了很多人。国民党一直追过松花江。林彪抓住了空隙,建立了根据地,做得很好,把从延安带来的2千个干部洒下去。还有,他边战斗,边改善部队的状态,凡是俘虏的日本人,大量运用,医务人员、枪炮修理、汽车驾驶、火炮操作人员,大量用日本人,部队很快得到发展。 [09-12 14:44:08]

  
[刘家驹]:中央有个很正确的决定,向南防御,向北发展。东北是个工业基地,又靠着苏联,是个非常好的占领全国的起点。林彪授命,去了东北。一去东北,林彪的部队很糟糕。冀东过去的部队很少,老兵老枪、新兵新枪,内部也不团结。那个时候我们有的干部把残废的军人都给了林彪。到了东北,整个部队集中在一起9万5千人,又是大冬天,部队无粮食、无医药、无后方、无群众、无党组织,困难极了,就在雪堆里面,冻死、饿死了很多人。国民党一直追过松花江。林彪抓住了空隙,建立了根据地,做得很好,把从延安带来的2千个干部洒下去。还有,他边战斗,边改善部队的状态,凡是俘虏的日本人,大量运用,医务人员、枪炮修理、汽车驾驶、火炮操作人员,大量用日本人,部队很快得到发展。 [09-12 14:51:41]

  
[刘家驹]:辽沈战役,林彪的部队壮大到130万人,当时我们四个野战军,加上华北军区,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一野只有10万人,二野从大别山出来是12万5,华野好一些,38万人,林彪有130万人,对我们国家的解放战争是绝对的贡献。所以我佩服林彪,这是他在战争上的功绩。 [09-12 14:51:53]

  
[刘家驹]:还有他的理论,在世界军事将领中是很少有的,我们的很多元帅和将军都把自己的思想放在战略部署上。他把很多的战略战术摆在班组的基层上,大量运用了林彪的战略,对部队非常适用,为战争需要做准备,非常好。这是我们的高级将领中堪称世界级的将领,林彪在军事上的贡献。国外有些军事院校都用他的教材。这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功。 [09-12 14:52:52]

  
[刘家驹]:林彪负了伤。1939年3月2号,中央命令他到根据地,往易县开拔的时候,碰到阎锡山的部队。他穿呢子大衣,行军的时候他是跟着前哨部队走,15个人,15匹马,他们就专打穿日本大衣的。在一个土坎上给他包扎。把林彪送过黄河的时候昏迷了,林彪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恢复了,到了延安,半条命救回来了,然后到苏联治疗。后来回国以后,当了抗大校长,又重新率领部队打解放战争。 [09-12 14:55:34]

  
[刘家驹]:建国以后的林彪开始养病。医生告诉他变成候鸟,一会儿北方,一会儿南方,以气候为准。国家大事他也关心。反教条,他知道,避开了。庐山会议,避不开,跟大家一起把彭德怀骂了一顿。后来他主持了军委,部队开展学毛泽东著作,一切以毛泽东思想为建军的根本就是他抓的。在历史条件下,他要稳定军队、巩固军队,还有一定的作用。 [09-12 14:55:41]

  
[刘家驹]:我还要讲一个故事,对一些老帅老将,有的批判了,有的没有批判。到了文革就不一样了。现在我告诉你,林彪是怎么介入文革的。1966年的5月份、6月份、7月份,周恩来两次到大连,一次是陪外国代表团,一次是专门传达毛泽东跟江青的信。主要是由于那封信。周恩来告诉林彪原信烧了,现在是根据原来信的意思重新写的,又经过毛主席审定的,传给了林彪,中间有对林彪批判的,最主要是对他“五一八”的讲话,谈政变的问题。“我朋友的讲话,让我很不安”,这些话。中间还有一些话,但都没有恢复,林彪知道内容。林彪听了周恩来传达的信,心里很沉重。周围的工作人员观察他那些天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开四中全会不去,一直拒绝去。毛泽东办公室打电话,周恩来打电话。 [09-12 14:56:23]

  
[刘家驹]:8月8号回到北京。周恩来去接的机,跟他谈话。谁都不知道内容,最后周恩来说“最好见一见毛”,我估计他不想干,想请辞。一见毛,一支腿跪下了。他跪下,是不是真实的,我研究了很久。后来党校的研究员,他从档案馆看到相关情况。怎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他就把前因后果告诉我。当时我就相信了。我对林彪整个人生的判断,我想了很多。林彪是自恃很高的人,谁都看不起。朱德他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正总司令。彭德怀有野心,打败仗。其他老帅他也不看好。在将领中,他最看重的是粟裕。他觉得在毛主席面前说话大大咧咧的,他的感情已经到了极端,不能出山。我认为他已经有先见之明,他要出山,由于自己生命的终点了。后来他是勉强接受。接着参加了全会,还公然把他“五一八”的讲话印发了。我就感到奇怪,不是毛反感吗?第二,宣布全党开展文化大革命,任命他为副主席。 [09-12 14:56:32]

  
[刘家驹]:毛泽东为什么选林彪当接班人,这里有个小故事。毛泽东没提名,首先是由陈伯达提的,陈伯达采取了很狡猾的手段,常委都在,周恩来、康生,说刘已经不行了,下一个接班人是谁,我们能不能写个姓,互相对一下。这四个常委都写了林。然后周恩来就去让林出山。 [09-12 14:57:57]

  
[刘家驹]:林彪很聪明,文化大革命,到他那个时间,已经陆陆续续的倒了多少人。自己出山?政治本钱不够。他知道自己将来的后果是什么,他的不敢是出于本心的,不是假的。后来很多人批判这个问题。 [09-12 14:58:06]

  
[刘家驹]:出来以后,要应付毛。第一个就是他上台,搞“八一八”讲话。“八一八”是个什么样的讲话呢?我当时问他身边的秘书,他告诉我一段话。我就问张云生,我说林彪多年不出山,讲这段话是你们谁起草的?他秘书回答“中央文革有规定,今后凡首长的讲稿都由中央文革审定,首长的命令指示都要送中央文革梳理。首长要接见外宾,对群众团体的说话要点,都要报经毛主席批准”。然后我又问,“八一八”讲话是中央文革起草的吗?这个秘书回答“是伯达同志亲自着笔,写成后报给主席审定的,主席秘书告诉我,主席还做过不少的改动”。“八一八”的讲话是什么呢?等于是文革的一篇宣言书,破四旧,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号召红卫兵,非常革命化、非常战斗化、非常无产阶级化,长期养病的林彪,哪有这样的感情?他说不出来。但是,这些话都变成今天批判林彪的文件。 当时林彪的秘书还给我介绍了他当时的状态。“八一八”讲话以后,9月13号又召开了中央工作会,毛让林彪上场讲话,公开点名刘邓,让他们检讨。中央政治会来的都是各省市的头头脑脑,人数也不多,个把人,批判刘邓对他们来说难以启口。怎么办?把全国的造反派给我找来,全国的造反派来了,把京西宾馆挤的满满的,整整把刘邓批了十天。林彪在现场,他没有感受吗?他没有想到自身的问题吗? [09-12 14:58:27]

  
[刘家驹]:10月1号,上天安门。中央又起草文件叫他去宣传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他在前面讲话,林彪的女儿、毛泽东的女儿李娜,李娜和陶思量年龄都比较大了,都说军队保守,军队再不搞文化大革命,将来要取消军队了。林彪听了吓坏了,他紧张了,我们不采取办法,要犯错误了。找秘书,赶紧把军队文件小组找来。没办法,军队能做吗?军队乱了怎么办?后来叶剑英提出了建议,干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其他军队不动,军队院校来做。后来林彪起草了一个紧急指示。由叶剑英在工人体育场当着造反派宣布的。 [09-12 14:59:40]

  
[刘家驹]:从这些表态来看,林彪当时的状态,从这一年的十月以后,掀起文革热浪,席卷全国,军队上下是一片骂声。多年养病的林彪,胸中还没有社会这一扇窗口,他只是在观察,在判断,看主席发动这场政治运动的走向。这段时间,主持军委工作的元帅经常向他来汇报,他只是问、听,但不表态。还规定我不得跟林彪说社会和部队的乱象。来了小道消息,也只能告诉叶群,不能告诉林彪。 [09-12 14:59:56]

  
[刘家驹]:叶群是最有权的人,也是最忙的人。她要参加预前会议,奔波钓鱼台,协调中央文革小组议政。军委开会,她要代表林彪表态。各军兵种的大事、小事,都要由她决定。她要上人大会上接见,她房间有三部电话不断,甚至端着饭盒子,边吃边和人家通话。一边是林彪无法介入,一边是叶群忙活着所有的事务。这是在1966年10月以后,林彪所处的状态。 [09-12 15:00:02]

  
[刘家驹]:林彪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了呢?是发生了一件事。那个时候部队非常支持保守派,镇压了造反派,而且互有伤亡。主席写了个批条,这是个大好事,左派准备牺牲几千人,换取右派几十万。林彪看了这个很恼火,没办法,但他只能阳奉阴违。这时候毛泽东号召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群情奋起,一时间,各军兵种、三大总部机关和军事院校都乱了。老兵纷纷被打倒,主管被批斗,有的避难。南京军区许世友就逃到大别山。除林彪外,老帅老将无一不被整。广大的部队都愤怒了,他们暗中支持保守派,认为保守派出身好、党员多,又拢军,又有军事知识。造反派棍棒相向。后来各军分区人武部都给造反派放开手,唆使他们到军事仓库里抢枪。林彪向主席报告,比如西北情况甚堪忧虑,后来把忧虑改成了注意。主席逐渐的对林彪有看法,直到后来毛接到安徽省委书记李保华的一封部队不介入的报告,发火了,说军队不介入是假的,让林彪收回。这时候林彪才发布的命令,280万军队全投入。林彪这时候才被迫的做出这样的决定。 [09-12 15:01:15]

  
[刘家驹]:文化大革命,林彪就是这样紧跟毛泽东,慢半步。他也巴望文革早结束,但不敢讲。一直延续到1968年10月,中央召开了八届十二中全会,是为1969面召开九大做准备的。要确定政治路线,要肯定文化大革命是正确的。会议一召开,出现了情况,这是外界很少披露的。到会的中央委员只有40人,八大选举是多少?97人,现在出席的人只占30%几。那么庞大的中央领导被打倒,剩下的40个人,毛泽东还要组织批判。毛要组织批斗李富春、李先念、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这是二月逆流,要跟他们算账,要清理他们。还要背靠背的批判朱德、陈云、邓子恢。剩下的31个人,每一个到会的人都是忧心忡忡,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什么。林彪何尝不知道? [09-12 15:12:22]

  
[刘家驹]:林彪很怪,林彪在会议上既不跟毛反右,也不批二月逆流,他讲了一段很特别的话,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他讲的是世界文艺复兴,长篇发言。后来这篇发言引起江青的愤怒,那是她的本行,怎么是林彪来讲?我认为当时林彪讲这段话有他的出发点。他对二月逆流是同情的,朱德这些老右,他也同情的,不能批。怎么办呢?不能批,也要表态,他就抓住了这一点,大谈世界的文艺复兴。借这个机会,把毛的文化大革命摆在最高处,毛满意了,又向江青挑战。 [09-12 15:12:51]

  
[刘家驹]:在历史条件下,林彪是很聪明的,但今天来看,我们说他很愚蠢。文化大革命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啊?我们能肯定吗?那是历史阶段,是暴民的暴政,反人类的。但是,林彪把它举到天上,这就是林彪当年的得,今天的失。 [09-12 15:13:02]

  
[刘家驹]:这些代不代表林彪的真心呢?不代表。会议完了,他住在人民大会堂,有一天散步,跟张云生一块散步,突然跟张云生说我做了幅对联,你听一听。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同登彼岸,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这是林彪最真实的思想,他非常清楚文化大革命的后患。只能对个别人透露,对他的孩子和夫人都没透露。这就是林彪。在这种状态下,他摆了这种姿态。这是1968年底。 [09-12 15:13:09]

  
[刘家驹]:2月初,召开九大前,修改党章,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了党章。林彪把李根清找来,骂了一顿,拍着桌子骂他。当时我就问林彪有当主席的愿望吗?这个秘书回答我不想当。党章草案写了接班人是林彪,他看了以后拿红笔划掉了,因为按照文件,大家都看完了,最后就请林,林批完了,再让毛来批。林知道的是李根清办的这件事,把李根清找来骂的一通,骂了好几天,李根清很难过。为什么会骂李根清呢?他拿红笔划了,还给毛看了。让李根清赶紧把它消了。林彪说不能消,就是给主席看,我不当。这些都证明林彪不是一般人想的想当副主席,千方百计的钻营。 [09-12 15:13:53]

  
[刘家驹]:当时林彪的工作人员印了三千张传单,不能说他是永远健康,不能跟毛主席平起平坐。林彪当时的心态,跟工作人员都做了这些工作,这些都是在九大以前。 [09-12 15:13:57]

  
[刘家驹]:九大又出现问题了,政治报告,毛组织了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来起草,张春桥和姚文元在辈分长低于陈伯达,他们不管,让陈伯达一个人搞。既然陈伯达搞,他就征求林彪的意见,林彪说最好把毛当年八大的讲话的《十大关系》的基本内容写进去。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林虽然心中没有多大的社会窗口,他能看到社会现在的经济危机,暴风骤雨的文革以后,国民经济已经处在崩溃状态,要守劳,要抓革命、促生产。陈伯达也感兴趣,很快动笔写了,报给毛,毛大发火,没有阶级斗争的路线了,不干了。包括张春桥、姚文元也曾经批判他,说他是唯生产力论,充满修正主义。这是林被选为副主席以后,毛给他的当头一棒。这一棒,林有感觉,沉闷了好多天,有些东西带管不带管了。 [09-12 15:14:39]

  
[刘家驹]:一直到1970年,我跟你讲庐山会议,庐山会议是“九一三事件”的导火线,这是关键,整个历史的转折就是这次会议。 [09-12 15:14:42]

  
[刘家驹]:我给你讲讲九届二中全会的前因和后果,为什么说它是导火线。最初是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准备开九届二中全会,也是为十届人大做准备,比如改选领导、经济问题、军事问题。这里面有两个误判,上海帮误判,黄埔派误判。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呢?上海帮在1970年春天,具体时间我搞不清了,在上海召开了经济工作座谈会,有些上海的知名人士参加,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再道。他们的讨论中,把张春桥捧得特别高,张春桥抓上海工作,组织能力、政治能力非常强,意思就是很适合做更高层的国家领导。他们写了简报,专写张春桥。 [09-12 15:27:17]

  
[刘家驹]:简报送到汪东兴手里,他的嗅觉很灵敏,汪东兴是靠林彪这边的,他很讨厌上海帮。汪东兴很聪明,没有直接给叶群,让陈伯达当二传手,他知道陈伯达会传。陈伯达一看,马上写了条子,请叶主任看。叶群一看,上海帮想夺权了。当时有谣传,说是总理的人选要更替,因为周一直是处于病态。因为毛当时对张春桥很感兴趣,这就引起叶群他们的猜测,说是要把总理赶走,让张春桥上来,那将来军队怎么办?叶群跟陈伯达商量,召开了十个人左右的政治局会议,李先念、陈锡联、汪东兴、黄永胜等等人参加,讨论上海的这个简报。大家认为上海帮意图不轨,要制止。怎么办呢?陈伯达提出要批判,要抓张春桥。然后就由叶群主导,在空军组织了30多个人的班子,空军党委、空军政治部,林彪身边的几个很有名的,拉条子,分工。那段时间,半年的时间都在忙活这一点,都在为庐山会议做准备。 [09-12 15:27:40]

  
[刘家驹]:庐山会议召开,林立果要下山,找到汪东兴,汪东兴说你坐我的飞机,林立果说还要带一个人。恐怕这次上山批张春桥,他们认为是可以批倒的,誓在必得。我认为是清君侧。因为林彪没有意图夺权,就是希望把张春桥扳倒,四人帮力量被削弱,让毛泽东听军队的话,赶快结束文化大革命。 [09-12 15:27:44]

  
[刘家驹]:上山以后,常委先讨论国家问题。周恩来、康生、陈伯达都同意让主席出来。24号开全会,到会有中央委员200人,候补委员55人。这里要说明,军队的比例很大,我统计了一下,能达到62.2%。林彪报告之前,先是主席开一个小会,康生、张春桥、林彪。先问张春桥讲不讲,说不讲。让林彪讲吧。康生说我可以补充。后来张春桥走开了,康生也走开了,林彪就把自己的手稿给了主席看。意思就是告诉主席我准备点名批判。主席不看,你不要点名,可以讲,不要点名。没有说更多。林彪就甩开了手稿,当时手稿很厚,几万字。林彪随便讲,现在看手稿的全文,逻辑上、语言上,有前言不搭后语的。 [09-12 15:28:50]

  
[刘家驹]:怎么样点到张春桥呢?几句话,毛主席写了几十年的东西,水平高,有发展,有些人反对,形而上学,那是反马列主义的,还有拿着中央不同。后面的语言就没有了。康生又讲了20多分钟,如何支持,如何肯定毛的天才。到会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听到。讨论,没有一个对张春桥批判,叶群着急了,赶紧把空军的点出来,让他们注意这句话,你们不要直接点张春桥。还让吴法宪带着录音机重放。那个时候军人多,对张春桥反感透了。庐山会议一下炸了,批判的阵势,把张春桥拉出来批倒、批臭。 江青告状,他们搞非组织活动,还有陈伯达,陈伯达搞了八条语录,把它作为证据交给了毛。毛看到的是什么?整个军队的形势,而且对张春桥就是对他,不干了。26号,着急开会,停止对林彪讨论,把6号简报收回来。老兵都偃旗息鼓了,大家开始以为林彪的讲话是主席支持的,怎么又变了?31号,毛泽东说我的一点意见,我的意见是两个稿子,后来我才发现江青有个讲话,毛泽东还有一个稿子。第一个稿子点了林彪的名。第二个稿子不知道谁劝说,把林彪拿掉了,只批陈伯达。用了一句话,“我和林彪同志一致认为”,中间有一段话,原来是批林彪的,骂陈伯达,两次上庐山,第一次你跑到哪儿去了?跑到彭德怀那儿去了。当时彭德怀的万言书,第一个是交给陈伯达,陈伯达反给的毛。当晚,陈伯达就跑到彭德怀那儿去了,说写得好,我支持,我赞成。这些话都传到毛的耳朵里去了。毛对陈伯达结下了梁子。 [09-12 15:28:56]

  
[刘家驹]:后来到处煽风点火,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这不是陈伯达干的,是林彪讲话,林彪看了多少不满意。明明是点我了,打陈伯达就是打我了嘛,林彪拒不检讨。后来,周恩来、康生,来回做工作,让林彪见一见,他不见主席。9月6号下山,林彪一个人走了。林彪气啊,你同意让我讲的,我没有点名嘛,没有点名,说少了多少话,为什么还不干啊?一下子到了北戴河,不出来,不见面。 [09-12 15:29:47]

  
[刘家驹]:这时候的毛,没有完,他有一句话“宜将剩勇追穷寇”,庐山的人基本上都批了,除了李根清外。下山以后,把陈伯达和他的班子斗的死去活来。还把吴法宪、叶群也抓起来。这些林彪都有感觉,下一步就是他自己了。 [09-12 16:28:54]

  
[刘家驹]:五一上天安门,周恩来打电话,非让他去。林彪去了,气鼓鼓的。广场的平台上布满了圆桌,不少人已入座,主席坐中间一桌,他正兴致勃勃的和西哈努克夫妇攀谈,林走到他面前敬了礼,毛抬其头,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叶群上去紧紧抓住毛主席的手,不知说了句什么,毛主席笑了。他用手指点点叶群的脸笑了几下,叶群低头。林站在一边没说话,走开了。到了离主席好几个位置坐下来,他侧着身,一直纹丝不动。大大前前后后不到个把小时,林突然起身离座,向毛走过来,我以为他要如厕。他到了我跟前,一挥手说,走回去。我愣住了,焰火满天飞舞,不辞而别好吗?林回到毛家湾,见到秘书,叶群跟在后面,林气呼呼的钻到他的卧室去了。这是见到毛主席最后一面。这是通过叶群的警卫员了解到的。以后林再没见到毛。林还表现了一种对立。 [09-12 16:30:05]

  
[刘家驹]:但是,5月20号,林彪给主席写信了。我问他的秘书,他就告诉我,5月20号,林给主席写信,这封信的内容让人吃惊。我就说是什么内容?林给毛写信提出四不一要,林口述,我记录。主要内容有,在十年内对现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和大区一级的第一把手、第二把手实行不逮捕、不关押、不杀、不撤职。遇有特殊情况,要执行主席面授的指示。并且将这四不一要传达给每个士兵。我记录后,由叶群整理,我看了整理稿,没有增添内容,只是细化了文字,和总理通了话,由保密员李根清抄了三份。 [09-12 16:30:13]

  
[刘家驹]:我记得十多年前,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采访我,我说了一句话,在中国历代的帝王中,毛泽东是最独裁的,这就印证了林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让毛泽东对这些一把手要宽容,不要轻易抓、杀、关。毛当年的执政根本就不依靠林彪以下这些人,一个人说了算。这封信的特点就在这里。林彪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表态?见不到主席了,我把我心里的话告诉你,这是他要说的。这是林彪心里面最后发出的呼声。 [09-12 16:30:40]

  
[刘家驹]:“九一二”那天,我们花了很大的力量,知道他在审查干部名单,还有说反话的问题。“九一二”没有任何要逃跑的感觉,他经历了千军万马的斗争,也不至于心情平静到这样一个程度吧?我认为林彪对事态的发展是不知道的,他跟他儿子是分开的。至于林彪对“九一三”承担多少责任,我不赞同中央的说法。跟他跑就是犯罪,跑了就是事实。现在的法律还有服罪推定,那个时候是政治决定一切。林彪的状态就跟你讲到这里。 [09-12 16:30:48]

  
[刘家驹]:下面我就告诉你,小舰队的状态。我要告诉你一个数字,1981年,审判两案,有很多东西没有公布。省部级26万6567,省市级862,地市级3699,县团级16668。后来我从大量的资料,包括采访,没有这样高的数字,这个数字高得惊人。我要认定要舰队的真正成员,三个半,林立果。林立果是叶群交给他,让他管的。抗日战争的时候,是团的干部,知道小舰队所作所为不会有成果,他是对他们应付。真正办事的是三个,林立果年轻,67年到空军,当秘书,很聪明,他愿意到部队,搞很多发明状态。他们打下了美国人的52飞机,拿到沈阳空军改造,搞了无人飞机,飞两天,装大的摄像机,林彪还看了一下,很高兴,有无人机的。天上转了两圈下来了,应该说很有创造力。后来创造了很好的雷达,要放到内蒙,把山劈了一半,他建成了这个工程。 [09-12 16:31:32]

  
[刘家驹]:跟你交流他好像话很多,但生活上很幼稚。周宇驰是他的教练,一直寸步不离的跟着他,1945年入伍。叶群专门组织了班子调查了他的家庭。周宇驰为了扶持林立果,帮他拉条子、写文章。他在1970年的八一,讲了八个小时,报告完了以后,吹他小天才、超天才、给他印了48个版本,印刷了71万4265册,空军人手一册。就为了吹捧他,这就是周宇驰做的工作。周宇驰这个人个性很坚强。 [09-12 16:32:16]

  
[刘家驹]:于新野是36师的,他的父亲是我们党的湖北地区涟水县的县委书记,解放以后当了上海电台二台的台长,后来犯错误,弄到宁夏电视台当副台长。他对党忠心耿耿,没有任何的怨言。为什么突然间对毛泽东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呢?他有一个对象是空中文工团的演员,非常漂亮,女演员爱上他,他也爱上了女演员,但他是有妇之夫。由于毛经常接见这些文工团的演员,出现问题了,女孩子回来跟他哭诉,一下子感情变化了。本来他是准备讲话稿的,不干了,推了。说自己眼睛瞎了,不给你们写东西了。为什么瞎了?你不是好好的吗?我看不清了,我看不见伟大领袖了。报告给吴法宪,吴法宪说他侮辱伟大领袖,抓来枪毙。但是,谁都不相信是真实的,谁都不敢把他抓来枪毙。后来还是让他写完。从此以后,于新野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无限的尊敬毛变成无限的憎恨毛。我认为“九一三事件”,他起了关键作用。 [09-12 16:32:27]

  
[刘家驹]:下面就是“九一三”,起因是9月5号晚上由广州空军参谋长,把他听来的毛南巡讲话的传达稿用电话传给了于新野,于新野接到文字,送到北戴河给林彪、叶群。晚上住在外间的林彪的卫生员听到他两口子说话,叶群想动员林彪去到苏联,林彪说要走你走,我起码还是民族主义者。后来我考证这话的真实性,我认为真实。这个卫生员,他在所有的工作人员中,天真、单纯、不说假话。 [09-12 16:33:06]

  
[刘家驹]:后来7号,把林豆豆的未婚夫张清林、林立果的未婚妻张宁一起叫到北戴河,他们姐弟俩对话。这个对话很长。我放下行装,到57号去见林立果,他住在张学良的公馆。我们两个也只隔了一条马路。我一进客厅,空军部队司令跟我打了招呼就走开了。林立果坐在沙发上,他身边是周宇驰。我在空军经常见到周,但很少说话。我打量他的表情,好像心事重重。豆豆,我有事找你谈。他一生中从来没有叫我一声姐姐,当部长以后,父母在他眼里也变了样。你知不知道叫你到北戴河怎么回事?不是主任说爸爸要见小张吗?林立果说打电话是我的主意,是主任把你骗来的。毛现在在南方,背着总理、中央到处打招呼,他要搞掉黄,毛还批了夫人专政,下一步就到爸爸头上了,我这里有毛的讲话记录,一会儿看看。豆豆翻了几下,我不看。我就先跟你讲讲。林立果说听到毛的讲话,吓坏了,林也知道了消息,林也不想活了,也吓得哭,他想跑到苏联去,让我调飞机,我现在拦着,没办法把飞机调来了。你马上要走,你能不能跟我一块走。我听了,到底出了什么事,又不了解情况,我怎么能回答你?回头你好好看看毛的南方讲话,毛把我们逼上梁山了。要么出走,要么坐以待毙。现在我问你,如果我们走,你走不走?我被他突如其来的危言耸听震住了。我又望了望周边的周宇驰,板着脸。林的地位处在风雨飘摇中,是口头上说说。林立果说爸爸的身体很弱,关起来不用几个月就完蛋了。我考虑爸爸六十岁,空军还有一定力量。老虎的话让我万分震惊,我相信他的胆量,但不相信他的能量,我感觉他在逼我表态。我要不说,很可能后果难测。我只好说走。我认为毛要动手不会这么紧迫,他是党内领导者。我又感到林立果在显示自己。我刚下飞机,就遇到这么大的事,脑子都转不过来。林立果说过去我们两个是同盟军,现在关键时候了,你要出来说话,要联合,怎么行动,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连小张也不要讲。飞机是留下了,今晚走,你看怎么办。豆豆说我不同意今晚走。把飞机发回去,到底怎么回事,我还要了解情况。回到驻地,老虎迫不及待把我带到57号楼,周宇驰跟我宣传了形势,说汪东兴是他的内线,他把毛泽东南方讲话精神进行了分析,老虎特意强调毛说的话,我在原则问题上是不会让步的。老虎接着说,毛这次南巡回京以后要对爸爸下手了。现在我们是鱼死网破的时候了。我让他先把飞机放回去,了解情况再说。老虎同意明天再走。 [09-12 16:33:29]

  
[刘家驹]:第二天,林立果来了,进门就说飞机走了,我们不走了,我感到宽慰。还是要让爸爸看看南巡讲话有什么想法。我急切的问爸爸对南巡讲话有什么表示。老虎不说,就告诉我,我又想到一个办法,要政变。政变,政变怎么搞法?以主席的名义召开政治局会议,在毛家湾开,把江青、张春桥找来,来一个抓一个,采取逼宫,让毛主席表态。汪东兴什么态度?汪东兴是我们的人,主席不从,就只好采取暗杀办法了。谁敢下手?这个办法还是他提出来的。江为什么这样做?文革他要支持,后来主席做了好人,又把江作为替罪羊。江反对毛的腐化,她怎么接近主席,她要用自己的身份代替主席。经纬部队能放他进去吗?要是汪不去,我们可以把汪干掉,暗杀不成功,政变就搞不成功,用林的命令把吴法宪骗去,我还掌握了保定的38军,政变不成功,我们就飞往香港或者逃往苏联。去香港爸爸愿意?你放心,我们已经预演过。所谓预演就是他们去了井冈山,飞机上了天,让飞机到南昌。飞行员坚决不同意,说井冈山的会师是林和毛,不是朱德。这样飞行员又飞回了北京。 [09-12 16:33:54]

  
[刘家驹]:爸爸到底什么态度?林立果一直不说。我们过去空军掌握一些力量,我现在告诉他,他要依靠我,我也依靠他。我说我有第三条道路。朱总现在还在北戴河,他现在是甩手掌柜,这条路走好了,毛不会叫爸爸走。爸爸不是真正抓兵权的。你还是个孩子,人家听你的?我规劝他,我的意见不要这么急,现在北京什么情况你都搞不情况。他也转了弯了,上北京了解情况,我们是同盟军,10月后再说。老虎走了。 [09-12 16:34:01]

  
[主持人]:这是他们姐弟两个人的对话。 [09-12 16:35:59]

  
[刘家驹]:一到了北京,跟于新野通话。于新野到了杭州,不知道毛到了杭州了,他是8号到的杭州,毛3号就到杭州了,他不知道,他是跟空军那边的人打招呼,不要听毛的讲话,要自己心里有数。没想到毛先到了杭州。中午他在上海跟王维国见了面,晚上又跟陈立明在医院见了面。汪东兴也讲话了。8号的晚上,就把这些话传给了林立果。林立果也不观望了,马上到西郊机场,组织了人布置。最后毛回到北京,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是这两个掌握军队的人,张春桥已经免职了,动用不了一兵一卒。北京周围驻了好多军,人家一进京,不是全完了吗?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后来王飞装疯了,对他判刑很少。 [09-12 16:36:07]

  
[刘家驹]:飞机飞到上空,转了340度。飞机飞到3千,又下来了,为什么这么详细?空军雷达部长给我划了一张航线图,他发明的雷达541能够送出境又消失了。它的时间,到温都尔汗又回来了。飞机上有没有黑匣子,我认为有。接机的人跟我谈过,肯定有。那个时候的录音很简单,是钢丝的,但我没见到,我不敢肯定。如果有录音机更好,很多情况都知道了,但没有录音机,我们认为飞机是迫降的,不是打下来的,导弹打到飞机,空中就解体了。现在它降到地上,横宽60米,纵深300米,肯定是俯冲,油箱爆炸了。后来我了解的情况,九具尸体都火化了,蒙古人没有火化的习惯,后来还是把尸体火化了,埋了一大堆。后来他们去扫墓,看到一个大堆,叶群和林彪的头颅都在莫斯科。英国作家找我,我说你有条件,能不能找克格勃,把黑匣子拿出来。后来他不回答。 [09-12 16:36:44]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刘老师! [09-12 16:42:30]




 回复[1]: 总觉得中宣部培养了大量的业余的“历史学家”。 深谷 (2014-09-13 05:32:37)  
 
  日本就没有这种问题,学校里都是些非常靠谱的历史学家。因为没有个宣传部门在制造谎言,也就没有了那些充满勇气的谎言揭穿者。

 回复[2]: 你打仗归打仗好了,老百姓招你惹你了?饿殍十万! 夏雨 (2014-09-14 23:02:02)  
 
  掀开历史一页,又是一个反人类罪案!像隔壁转的道县杀人一文一样,看得人心痛

  
----夏雨按

  


  
林彪最大污点:长春围城饿毙数十万难民

  
2014-08-19 03:45:47

  


  
长春围城之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的组成部分,也是解放军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围城战役。自1948年5月30日至9月11日止,林彪部队对长春实施“饿殍战术”整整105天,“粮禁入”,“人禁出”,最终导致数十万难民饿毙。长春围城爆发66周年之际,共识网于2014年8月16日刊登朗钧长文《林彪人生最大污点:策动指挥“长春饿殍之战”》。该文援引林彪的作战命令,国军将领郑洞国、长春市长尚传道的回忆,以及当时的新闻报道等翔实史料认为,长春围城之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事件,而是典型的“军事恐怖主义事件”。这场战争的全部战略构思和决策均来自林彪——策动和指挥长春围城之战是林彪一生的最大污点。

  


  
1946年,中共东北局高层领导在哈尔滨召开军事会议。左起:林彪、高岗、陈云、张闻天、吕正操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简述两次“长春之战”及其《大公报》评述。文章对第二次“长春之战”中林彪实施“饿殍战术”的起点和终点;林彪采用“饿殍战术”的军事考量;长春城饿死了多少老百姓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指出,杨滨发给东北野战军政治部的信是促成林彪放弃“饿殍战术”的重要原因。文章还对李作鹏、李敖著作中与第二次“长春之战”有关的内容进行了讨论。

  
文章指明:1948年“长春之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事件,是典型的军事恐怖主义事件。林彪一生的最大污点就是策动和指挥了1948年“长春饿殍之战”。

  
正文:

  
序言

  
事关林彪一生之评价,客观呈现和评述1948年“长春之战”及其后果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议题。

  
林彪军事生涯的顶峰是以中共首席指挥官的身份在第三次国内战争期间部署和指挥了东北战场的全部重大战役。

  
国共东北战事以1948年4月展开的长春之战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946年4月的“四平保卫战”和1947年6月的“四平攻坚战”是前期东北战事的核心战役。林彪部队在这两次“四平战役”中,卫而不保,攻而不克,均战败。

  
1948年10月展开的辽沈战役是后期东北战事的核心战役,也是国共三大战略决战的首役之战。林彪部队获胜。

  
辽沈战役整体战略之构思者是毛泽东。辽沈战役中先取锦州,关闭东北通向华北的大门的战略性决策出自毛泽东。

  
而在1948年4月展开,并在1948年10月结束的“长春之战”,则是由林彪亲自策动和指挥的。1948年“长春之战”的全部战略构思和决策均来自林彪。因此,“长春之战”的军事后果(夺取城池)及其附加代价(饿死饥民)理所当然的承担者当首属林彪。

  
近二十年来,林彪拥趸在为林彪翻案的同时,总是不忘炫耀林彪的军事成就。然而,凡遇1948年“长春之战”之议题,面对林彪实施“饿殍战术”致使长春数十万百姓被活活饿死的严酷史实,林彪拥趸就刻意回避,佯装聋哑,不予评述。

  
例如,著名林彪拥趸丁凯文2007年主编并出版了《百年林彪》一书。该书字数超过百万,却没有一章、一节、一处提及林彪使用“饿殍战术”,将数十万长春市民活活饿死的史实。

  
还例如,林彪女拥趸舒云在其博客上发表《林彪指挥的十大经典战斗(役)》文。文中谈论辽沈战役时,虽提及了“长春围困战”,但对林彪的“饿殍战术”不予涉及。统计伤亡情况时,只写出了“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的数字,而对在“长春围困战”中被活活饿死的数十万长春市民的史实则无只字提及。

  
最近,为贺李作鹏、邱会作百年冥寿,林彪、高岗、黄、吴、李、邱等东野(东北野战军的简称)将帅之后人云集北京长富宫。宴席上,儿孙们为父辈66年前在辽沈战场上取得的胜利举杯畅饮。杯盏交错之间,酒肉穿肠之时,竟无一人提及那场“长春围困战”以及被活活饿死的数十万长春市民。

  
林彪是“饿殍战术”的总策划者和制定者,既然要讨论林彪的军事生涯,怎么可以不讨论“长春之战”呢?

  
一、两次“长春之战”及其《大公报》述评

  
1945年8月5日,日本宣布战败。长春城和东北三省重归国人之手。但是,在之后的三年间,长春城却两次遭遇战争劫难。

  
谈及“长春之战”,人们总会将其与王芸生先生的著名社评《可耻的长春之战》联系在一起。史学界也总有些粗心人分别将爆发于1946年春天和1948年春天的两次“长春之战”混为一谈。还有人总是不经意地将王芸生先生的《可耻的长春之战》一文与第二次“长春之战”相关联。因此,搞清楚两次“长春之战”的基本情况及其与《大公报》述评之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第一次“长春之战”及其《大公报》述评

  
第一次“长春之战”始于1946年4月14日,结束于5月23日,历时40天。

  
1946年3月17日,东北民主联军从国军手中夺取四平。

  
3月27日,毛泽东电令东北局和林彪“用迅速猛烈的手段夺取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及中东路全线”。

  
4月14日晨时,苏军元帅马林诺夫斯基率红军总部撤离长春。国军国防司令陈家珍从苏军手中接管长春城防。

  
但是,苏军撤离之前已和中共达成秘密协议:苏军撤离后,由中共军队接管长春。苏军撤离当日,林彪便令周保中指挥杨国夫部、罗华生部、曹里怀部三万余众,兵分三路,直扑长春城。当日即夺得大房身机场,次日夺得火车站。4月18日,长春易手。国民党城防司令陈家珍和市长赵君迈被俘。

  
4月18日长春易手当日,国民党新六军、新一军、七十一军,在四平街一线发起反击。林彪部队试图固守四平,誓言要将四平变成“东方马德里”。但林彪部队顽强抵抗一个月后四平街失守。

  
林彪率部从四平北撤至长春。此时,因获前方谍报,称长春城内潜伏六千苏联红军,南京统帅部密令杜聿明所部不要渡过辽河和越过公主岭。然而,在东北督战的白崇禧遽然独断,强令杜聿明兵分三路以扇形攻势继续进军长春城。

  
5月23日,毛泽东电令林彪守住长春。但林彪已无意坚守长春,径直退向哈尔滨。

  
至此,第一次“长春之战”宣告结束。

  
收复长春后,白崇禧力主国军不顾一切,乘胜追击,一并收复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北满城市。此时,孙立人所率新一军,也已越过松花江,兵至双城,距哈尔滨已不足一百公里。林彪则已做好放弃哈尔滨,继续北撤的准备。

  
在此关键时刻,马歇尔以调停国共内战之名,逼迫蒋介石停战。6月6日蒋介石迫于压力颁布停战令。6月21日,蒋介石应周恩来之请求,宣布将停止前进追击的命令再延长八日,至6月30日中午为止。

  
第一次“长春之战”开战的第二天,王芸生先生撰写著名社评《可耻的长春之战》。此社评刊登在4月16日《大公报》上。王芸生先生在社评中从战争意义和战争手段两个方面,对“可耻”二字给出明确指认:

  
“我们谨为国家祈福,谨为生民乞命,请快停手吧!敌人降了,盟军撤了,我们自己却打起来,实在太可耻了!快停止这可耻的长春之战吧!”——内战可耻!——这是王芸生先生对国共双方的指责。

  
“我们的所谓军事冲突,实已到了最伤天害理的程度。进攻的战术,常是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以机枪迫击炮在后面督战。徒手的先锋队成堆成群的倒了,消耗了对方的火力以后,才正式作战。请问这是什么战术?残忍到极点,也可耻到极点。”——这是王芸生先生对了林彪部队使用非常战争手段的指责。

  
关于“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以机枪迫击炮在后面督战”的情况,曾任中华民国立法院院长的梁肃戎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也有提及,但此等“可耻”之事不是发生在长春,而是发生在四平: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三月,共军三度进攻四平,计有五波攻势。这次共军发动人海战术,把老百姓组成队伍,一波波的往前赶,打得老百姓的尸体堆积如山。国军也不忍心再打下去,共军则踏着死尸,攻进四平”。

  
2013年10月,张刃先生在大陆史学杂志《炎黄春秋》上发表文章,说,当年被王芸生先生称之为“可耻”的证据——“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以机枪迫击炮在后面督战”——是依据《大公报》记者吕德润先生3月27日发来的通讯稿中所披露的事实。

  
当年,吕德润先生借用巴金小说《春天里的秋天》之书名为题,撰写了介绍东北战事的通讯稿。在通讯稿中吕德润讲述了“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以机枪迫击炮在后面督战”的血腥情况:

  
“……政府军和共产军在盘山一带打了一仗,共产军方面打第一线冲锋的是没有什么武器的人,当然后面还有正式的部队,那一仗胜负如何我迄今并未注意,我只知道双方有一万五千中国人死了!”

  
“一位参加那一役的政府军官说,对那些没武器的中国人他不知道怎样放枪?当然,他的枪是放过的,假如今后这些没武器的人仍被逼着从共军方面扑上来,他仍将开枪。法库一役‘双方死伤惨重’。双方主力的接触,战场上据说有二万多死尸。”

  
首先,让我们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下王芸生-吕德润所说“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以机枪迫击炮在后面督战”的情况是否发生在长春?

  
从空间上看,吕德润先生在其通讯稿中提及的战事并不是发生在长春,而是发生在四平市南部的法库地区和沈阳西部的盘山地区。

  
查阅中共军史资料后笔者确认:吕德润通讯稿中所说的“法库战役”和“盘山战役”就是中共军史所记载的“秀水河战役”和“沙岭村战役”。

  
从时间上看,秀水河战役发生于1946年2月13日,而沙岭村战役则发生于1946年2月17日。

  
发生在法库地区的秀水河战役,是林彪亲自指挥的,也是是林彪率部出关之后取得的第一场军事上的胜利。其役歼灭国军1600余人。吕德润在《春天里的秋天》中说,“据说有二万多死尸”,是误听后之误传,还是死亡人数之公布另有玄机?待考。

  
发生在辽西盘山地区的沙岭村战役,是林彪率部出关之后军事上获得的第一次惨败。东北民主联军以四纵所辖九个团的优势兵力,围攻国民党精锐新六军二十二师六十六团。却遭遇六十六团的顽强抵抗。四纵久攻不下,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出战斗。沙岭村战役历时两昼三夜,歼敌仅674人,而自己的伤亡人数高达2157人,比例近乎1比4。吕德润在《春天里的秋天》中说“有一万五千中国人死了!”是同样的误听后之误传,还是死亡人数之公布同样另有玄机?也待考。

  
其次,吕德润先生的通讯稿《春天里的秋天》首发在4月13日的天津《大公报》上。但吕德润从沈阳向天津报社发稿的时间是3月27日。而吕德润采访并开始写作此通讯稿的时间要早于3月27日。笔者估计:吕德润写作通讯稿《春天里的秋天》的时间应在秀水河战役和沙岭村战役结束后不久,时间大约是在2月底和3月上旬。

  
笔者强调吕德润先生写作和发表《春天里的秋天》的时间是想说明,无论3月27日之前、或是3月27日、还是4月13日,第一次“长春之战”都还尚未爆发。因此,王芸生先生关于“长春之战”中林彪部队“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的指控,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均与吕德润提供的“证据”不能对位。因此,王芸生先生的《可耻的长春之战》拟可改名为《可耻的盘山之战和法库之战》。

  
当然,核实发生“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的时空位置,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王芸生先生对“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的做法的指控。因为“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的做法无论发生在王芸生所说的长春,或梁肃戎所说的四平,或吕德润所说的盘山和法库都毫无疑问是可耻的。

  
4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由陆定一撰写的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陆定一在社论中没有与王芸生纠缠“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事实到底发生在长春,还是发生在法库,或发生在盘山。而是直接否认了“可耻”事实之存在,并认定《大公报》指控的事实是从“专门造谣反共反人民的特务机关”那里得到的。陆定一认为,《大公报》才是“在反人民这一点上,真正做到了家,真正‘残忍到极点,可耻到极点’!”

  
4月20日,上海《大公报》用转载发表在4月13日天津《大公报》上吕德润的通讯稿《春天里的秋天》的方式回应了陆定一和新华社。

  
至此,第一次“长春之战”是否“可耻”的争吵,在一场悬而未决的笔墨官司中似乎成了一桩悬案。

  
(二)第二次“长春之战”及其《大公报》述评

  
第一次“长春之战”是否“可耻”尚未定论,但“可耻”二字却被王云老言中!在第二次“长春之战”中,“可耻”以无以附加之严酷内容,变本加厉之极端形式一展无余。

  
第二次“长春之战”始于1948年4月18日,结束于10月20日,历时245天。

  
1948年4月18日,林彪致电中央军委,否决了毛泽东关于“……打阜新、义县、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昌黎、滦县等池之敌。……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的建议,林彪向毛提出要攻打长春。

  
不待毛泽东回复,林彪4月18日当天便下达命令,命独立五师向长春西北的小合隆镇运动,封锁长春大房身机场。拉开了第二次“长春之战”的序幕。

  
4月22日毛泽东方才复电同意东野攻打长春。

  
5月30日,林彪又将“攻打长春”的作战计划修改为“围困长春”,并向部队下达了严密封锁长春,严禁粮食进城和百姓出城,“要使长春成为死城”的命令。

  
长春围城的后果是极其严酷的。

  
围城期间,长春城内的所有木质结构,大到房架,小到交通标志牌,乃至沥青路面,或用于修筑工事,或充做燃料,而一切可以当作食物的东西,如树皮、树叶之类,都被尽情地送入口中,化作维系呼吸运动的热量。

  
围城后期,城中断粮,城内出现人吃人的现象。长春城有一老太大,把饿死的老头的大腿煮吃了,吃人后,老太也死去了。东野入城后,战士们发现锅里还剩半条大腿。

  
据长春市市长尚传道先生回忆:“市民因辗转在哨卡内外中间地区的,日有增加。饿殍载道,白骨累累。洪熙街、二道诃子等卡哨内外,尸横遍野,呻吟之声不断,俨似人间地狱”,“卡哨以内居民,几乎每家都有亲人死亡,这是亘古少有的对人民的浩劫。”

  
“兵不血刃”的“长春之战”把无辜的老百姓逼入了绝境。林彪“饿殍战术”之实施虽然也威胁到了国民党军队官兵的生存,但是,当年国共双方参战者的回忆文字都承认,没有一个国民党士兵因“饿殍战术”之实施被饿死。“饿殍战术”的全部受害者都是长春城无辜的老百姓。

  
10月20日,长春守军放下武器。第二次“长城之战”宣告结束。

  
面对林彪及东野在长春实施“饿殍战术”致使数十万市民被活活饿死的严酷现实,《大公报》再次发出声音。1948年9月30日,上海《大公报》发表记者张高峰的长篇通讯稿《我们要活命——长春50万人民的控诉》(后简称《活命》)。在《活命》中,张高峰写道:

  
“天黑了,人心也黑了,长春被围困半年,五十万人民饿得全成半死状态……三个卡哨以外的真空地带,有十几万难民睡在被共军铲光了农物的旷野上,风吹雨打,奄奄一息,人吃人的惨剧就在真空地带演出……死尸遍野,瘟疫流行,人民死得太惨了,长春还是人的世界吗?”

  
饿殍之战,胜之不武。“可耻”也罢,“极端可耻”也罢,总之是可耻。

  
二、林彪实施“饿殍战术”的起点和终点

  
林彪“饿殍战术”之要点有二:其一是围城断粮;其二是不许百姓出城,可简称为“粮禁入、人禁出”。“粮禁入”属于战争的常用手段。而“人禁出”才是“饿殍战术”之关键!

  
林彪实施“饿殍战术”之目的是要造成一种民与兵争食的局面,迫使长春全城断粮的局面尽早出现,逼迫国民党部队在全军人马有可能被活活饿死的结局面前不得不放下武器。至于长春百姓是否会因“饿殍战术”的实施先于国民党官兵而被全部活活饿死,则全然不在林彪考虑的范围之内。

 回复[3]:  夏雨 (2014-09-14 22:45:45)  
 
  

  
林彪制定的“饿殍战术”经历了一个“粮禁入”在先,“人禁出”在后的实施过程。

  
第二次“长春之战”始于1948年4月18日。

  
4月24日,林彪就向各独立师下达命令:“长春之敌到城外四出抢粮,并未见遭受我各独立师严重打击。此种现象,对今后作战颇为不利,我各独立师必须抽出三分之一的兵力在长春城郊二三十里内外随时打击敌之抢粮部队,严格禁止粮柴入城”。

  
林彪的“4·24命令”是林彪在第二次“长春之战”中实施“饿殍战术”的起点。

  
林彪的“4·24命令”表明,围城初期,“饿殍战术”已在林彪的头脑中初具雏形。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只是做“粮禁入”的部署,而“人禁出”的禁令还没有下达。

  
1948年5月间,正是农作物的生长期。林彪下令在长春城郊外发动了大规模的“铲苗运动”。为了不让一粒新粮进入市区,林彪部队将长春城外方圆四十里的农作物全部被铲光。

  
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并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歌也随之响彻全军。但是,“第六爱护群众的庄稼,行军作战处处注意到”的承诺对林彪和东野形同虚设。为了实现“围困长春”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至于今冬明春长春城周边的老百姓吃什么林彪就全然不顾了。“铲苗运动”是“粮禁入”方针的构成部分。“铲苗运动”的出现表明林彪实施“饿殍战术”的决心之不可动摇。

  
5月29日,林彪致电毛泽东和军委。在陈述强攻长春的各种困难后,林彪提出“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一部分兵力久困长围”。

  
5月30日,不待毛泽东和军委回复,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就向东野围城部队下达了围死长春的命令。林彪在“5·30命令”中强调:“要使长春成为死城”。东野一纵和六纵奉命进入划定的围城防区。

  
6月1日,毛泽东回电林彪,再问林部是否已经展开全力攻击长春。林彪则以“对长春地形不够了解”敷衍毛泽东。

  
6月5日,林彪电复毛泽东,提出三个所谓的作战方案:一、正式进攻长春;二、以少数兵力围困长春,主力南下北宁线;三、二到四个月时间,对长春实行较长期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办法。

  
其实,林彪罗列的前两个所谓方案是在虚晃毛泽东。林彪“围困长春”决心已定,且围城的战略部署也早已完成。

  
6月5日当天,林彪发布围困长春的具体规定(简称“六五规定”),其要点如下:

  
“严禁粮食柴草及其他生活资料流入长春后,(由总部出布后),凡以上资料偷运过境企图接济敌军者,一律扣留,由指定机关(地方归县,军队归团)予以没收处理”;

  
“为反对长市敌人之人口疏散政策,对长市内出来之人民必须予以阻拦,凡能堵回去者,务必堵其回去,使敌对城市人口不能大量与迅速疏散,而达成其减少粮食之困难。”

  
东野《阵中日记》记录了“饿殍战术”的实施情况:

  
(一)使用独立师以营为单位,接近长春周围及近郊,堵塞一切大小通道,主阵地上构筑工事,主力部队切实控制城外机场。

  
(二)以远射程火力,控制城内自由马路及新皇宫机场。

  
(三)严禁粮食、燃料进敌区。

  
(四)严禁城内百姓出城。

  
(五)控制适当预备队,沟通各站联络网,以便即时击退和消灭出击我分散围困部队之敌。

  
(六)城南、城东归六纵,城北、城西归一纵,炮火由炮师派归五、六纵指挥。

  
(七)两个月来几个独立师围困长春成绩不大,未看成(是)严重战斗任务,无周密计划和部署,应该改正。要使长春成为死城。

  
6月5日当天,东野总部命令六纵派一个营去孟家屯封锁敌人,派得力干部检查,不许长春居民出来,增加粮食负担。

  
至此,林彪的“饿殍战术”——“粮禁入、人禁出”进入全面实施状态。

  
将在外,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君命有所不受。

  
6月7日,毛泽东致电林彪,“基本上同意”(实际上是勉强同意)林彪改“强攻长春”为“围困长春,伺机打援”的作战方案。但是毛泽东还是认为“围城打援”的做法“有平分兵力之嫌”。

  
6月7日当天,以黄永胜李作鹏为正副司令员的六纵依照林彪“饿殍战术”的精神下达命令要“教育部队不要有片面群众观点和同情心,以免妨碍封锁和歼灭敌人。”

  
6月初,东野成立围城指挥部。

  
6月22日,一纵和六纵的两个师从围城一线被撤下来修整。以十二纵的第三十四师、第三十五师、六纵的第十八师级五个独立师和一个炮兵团组成新的围城部队并进入指定位置。开始对长春城实施全面严密的封锁。

  
6月28日,围城指挥所再次强调封锁粮食、蔬菜、燃料、牛马及一切可供敌人使用的生活资料,断绝城内外人员往来和商业关系。并提出“不给敌人一粒粮食一根草,把长春蒋匪军困死在城里!”的口号。围城指挥所还发动群众,成立军队地方联合对敌斗争委员会,在各交通路口设立检查站、检查哨,严格检查过往行人、车辆、封堵粮食进城。

  
东野围城期间,城内粮价暴涨。一斤高粱米的价格从6月2日的4万元/斤上涨到9月10日的2800万/斤。到了10月15日,已经涨到3500万/斤,甚至3亿元/斤,但已是有价无市。

  
8月,蒋介石从庐山致电郑洞国,命他将城内老百姓向城外疏散,以减轻城内守军的压力。郑洞国转令长春警备司令部执行,凡是家中余粮不够吃到9月份的,统统赶出长春。

  
郑洞国下令开放南向沈阳,东向永吉两条路口,放老百姓出市区。但老百姓到解放军阵地前要查明身份才能放行,致使大批拖家带口的市民群集在南郊和东郊两军阵地之间的空隙地带,一时出不去,欲退又回不来,加上一些土匪乘机抢劫钱财食物,弄得百姓们惨状百出,终日哭号之声不绝,以后在这些地方饿死、病死的人无法计数,据说长春解放时,在城东、南郊一带掩埋的尸体就有几万具。

  
国民党军队强迫人民向城外疏散,凡是出了城门的就不许再回来。东野则利用这个机会,奖励“执枪归来”,凡是有一支枪,除自己眷属外,可另发给四张通行共区的路条。有钱的人家,就百般设法买到一支枪,据说并不难,自己携眷先走出国军的封锁线,在两军的真空地带去等,有人接受了难民的钱,他可负责把那支枪给送去,得到枪的难民再把枪献给卡哨上的冬野围城部队,然后拿着路条逃往沈阳。

  
8月17日,一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在围城部队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强调“在围城时期,基本上还是执行围困封锁,禁止人民与长春市之来往,禁止与长春之贸易关系”。唐天际承认“在我警戒线附近,因蒋匪之抢掠驱逐与强制疏散而奄奄待毙之饥民很多,死亡率很大。这些人已经不可能回到长春市内增加敌人之负担”。

  
为此,唐天际提出了“有条件放行饥民”的原则:

  
“难民已进入警戒线内及警戒线外附近之地区,或我军攻占之地区,对饥饿死亡很严重者,放出或予以就地救济,至于城内及敌乘隙新疏散出来之难民则暂不能救济,待调查之后听候处理,对于尚存有粮食,或将存粮出卖者不予放出。”

  
人之饥饿之程度或许可以区分“严重”和“不严重”。但是“死亡”与“生存”仅仅是一个“0”-“1”状态,说白了就是“非生即死”!唐天际却创造了一个荒诞的专用名词——“饥饿死亡很严重者”。但是,如何区分“饥饿死亡很严重者”与“饥饿死亡很不严重者”及“饥饿死亡不很严重者”之间的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呢?唐天际没有,也不可能给出可操作的具体标准。

  
9月9日,林彪发出《关于围困长春情况向毛主席报告》。该报告中说:

  
“我之对策主要禁止通行,第一线上五十米设一哨兵,并有铁丝网壕沟,严密结合部消灭间隙,不让难民出来,出来者劝阻回去。此法初期有效,但后来饥饿情况愈来愈严重,饥民变乘夜或与白昼大批蜂拥而出,经我赶回后,群集于敌我警戒线之中间地带,由此饿毙者甚多,仅城东八里堡一带,死亡即约两千。八月处经我部分放出,三天内共收两万余,但城内难民,立即又被疏散出数万,这一真空地带又被塞满。此时市内高粱价由七百万跌为五百万,经再度封锁又回涨,很快升至一千万。故在封锁斗争中,必须采取基本禁止出入,已经出来者可酌量分批陆续放出,但不可作一次与大量放出,使敌不能于短期内达成迅速疏散。如全不放出,则饿死者太多,影响亦不好。

  
不让饥民出城,已经出来者要堵回去,这对饥民对部队战士,都是很费解释的。饥民们会对我表示不满,怨言特多说:‘八路见死不救’。他们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将婴儿小孩丢了就跑,有的持绳在我岗哨前上吊。战士见此惨状心肠顿软,有陪同饥民跪下一道哭的,说是‘上级命令我也无法’。更有将难民偷放过去的。经纠正后,又发现了另一偏向,即打骂捆绑以致开枪射击难民,致引起死亡(打死打伤者尚无统计)”。

  
从上述“9·9电报”中可以看出,林彪已有放弃“饿殍战术”之意。理由是“饿死者太多,影响亦不好”。林彪发此电文之背景情况现在还无从考证。但却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事情。

  
9月11日,东野完全放弃“饿殍战术”。这一天,林彪携罗荣桓、高岗、刘亚楼、谭政、周桓电令萧劲光、萧华,允许长春难民出城,不再附加任何条件。林彪“9·11命令”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句话:

  
“从即日起,阻于市内市外之长难民,即应开始放行。凡愿意出来者,一律准其通过”。

  
也就是说,从9月11日起,林彪虽然继续坚持“粮禁入”,但已经不再坚持“人禁出”了。至此,林彪和东野完全放弃“饿殍战术”。

  
自5月30日始,至9月11日止,林彪部队对长春城实施“饿殍战术”105天。

  
10月20日,郑洞国起义,长春守军全部放下武器。林彪实现了“兵不血刃”夺取长春的目的。

  
尽管恐怖主义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且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也一直存在争议,但是恐怖主义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一致的,即恐怖暴力行为通常的攻击对象都是无辜者、平民、非战斗人员,他们的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可以起到恫吓敌方的作用,以期实现暴力团体的既定目标。

  
军事战争与恐怖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军事战争的暴力实施对象是具有相同武器装备等级的敌对武装集团;而恐怖主义暴力实施对象却不是敌对武装集团,而是赤手空拳的平民百姓。在自卫能力绝对不对称的大前提下,平民只能被绑架,且无法逃离事件现场,沦为人质。人质之生死一则可以成为筹码被用于与敌对武装集团讨价还价,二则可以造成恐怖氛围,用于震慑敌方的心理和情绪。

  
林彪策动和指挥的1948年“长春之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事件。“长春饿殍之战”具有恐怖主义的全部特征,是典型的军事恐怖主义事件。长春被饿死的数十万老百姓与其说是死于战争,不如说是死于林彪恐怖主义之实施。

  
三、林彪采用“饿殍战术”的军事考量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