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你知道“日本为什么侵华”吗

夏雨 (发表日期:2014-01-05 16:31:10 阅读人次:2851 回复数:8)

  对于“日本为什么侵华”这个问题,笔者猜想:中国99%的青年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这还用问吗?日本灭亡中国蓄谋已久!”

  


  
可是,这只是历史爱好者说的话,而不是学者说的话。讲“蓄谋”,是需要举证的。而青年朋友列举得最多的证据,恐怕无非是以下两项:丰臣秀吉、田中奏折。

  


  
首先说丰臣秀吉。丰臣秀吉这个人,其实是中国明朝时代的一个日本封建领主,即便此人有“灭亡中国”的蓄谋,也不能代表日本整个民族的意志,更不能用它来证明1930年代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我举个类似的例子:抗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召开军事会议,陈济棠向蒋介石建议:“以十年为期,吞并越南”(《陈济棠自传稿》)。这则史料能否证明“中国灭亡越南蓄谋已久”?显然是不能。因为某一个或某几个军政要人的提议,不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志。一个既定的“国策”,不但必然是达成各方共识的,而且还必须是成文的、稳定的、清晰的。

  


  
再说田中奏折。说起来滑稽:动辄拿田中奏折说事的人,又有几个人真正耐心地通读过(几万字篇幅的)田中奏折呢?我们拿一个历史文件说事,首先要通读它、读透、读懂,才有发言权。田中奏折的真伪,本文暂且不论(我的书中有论述),就它的全文而言,它95%以上的文字,都是在谈“满洲”。从头到尾,都是讲的怎样经营“满洲”,而根本没有提到一个具体怎样吞并全中国的计划。要知道,一个小国要吞并一个大国,这是一个大计划,要在实行意义、可行性、具体步骤等方面,作出详尽的策划和说明,显然,这一类的文字,田中奏折里面是没有的。而更重要的是:田中奏折(就算它是真是的)也只是首相向天皇写的一份建议书,它并没有获得天皇的正式批准(奏折上并没有日本天皇的批复文字)。也就是说,这事就算是真的,也仅仅在讨论阶段,类似于陈济棠建议蒋介石吞并越南,并不能说明这是“既定国策”。

  


  
有的青年朋友还会说:日本人秘密绘制中国军事地图,细得连哪个村一个水井都画上了。这就是“灭亡蓄谋”的铁证。可是,说这个话的青年朋友,可能未必知道以下的事实:

  


  
1、战前中国的高精军事地图,许多实际上是中国留日学生毕业回国之后从事测绘工作而绘制的。冈村宁次在他的回忆录里面感叹:中国留学生测绘的地图精确度很高,他在充当孙传芳军事顾问的时候,想法弄到了一些。另外,抗战爆发之初,日军也从国军王赓的手上弄过一些精密地图。另外还有一个事例: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东北抓到了绘制军事地图的日军间谍中村震太郎,一审才知道:原来这个人是为了对苏作战做准备。

  


  
2、当然,除此之外,日本也的确有间谍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绘制军事地图,但是,当年在中国绘制军事地图的,远远不止日本人,美国人、俄国人、英国人……许多国家的间谍都有。杨虎城曾经在陕西抓到过绘制地图的日本人、美国人,杨虎城果断枪毙了他们。而更重要的是:美国人、英国人、俄国人、日本人……他们之间也互相派遣间谍、互相绘制对方的地图。这看似混乱的一切,其实指出了一个十分简单的常识:对潜在敌国的日常情报收集,是一个国家情报机关的正常谍报活动。直至现在,美国和中国仍然在互相收集、刺探军事情报(当然包含搜集地图),这并不能说明美国灭亡中国蓄谋已久,也不能说明中国灭亡美国蓄谋已久。

  


  
当然,也有朋友会说:日本都打到中国大西南来了,“灭亡中国蓄谋已久”还需要证明吗?这样说的朋友,会遇到尴尬之处:1979年,中国的军队直捣越南大地、径直打到了越南首都河内的外围谅山。若不是国际上反对和谴责的声音一边倒,中国军队将打到何处为止?但是,这能证明“中国灭亡越南蓄谋已久”吗?证明不了。

  


  
抗日战争结束至今,已经有68年了。“日本为什么侵华”这个问题,是时候该弄清楚了。不能光看横店神剧,而连人家为什么打你,都不知道。

  


  
事实上,日本和中国交恶、直至大打出手,症结还是为了东北。

  


  
要讲清楚这个事,必须要先交代当时的三大历史背景:

  


  
背景一、殖民主义方兴未艾;

  
背景二、日本民族发展瓶颈;

  
背景三、苏联共产主义扩张。

  


  
谈“日本为什么侵华”这个话题,如果不从上述三大历史背景入手,则看什么都是糊涂的,谈什么都谈不出个客观的结论。

  


  
首先谈谈第一个历史背景:“殖民主义方兴未艾”。在当时,世界上有许多个帝国主义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有驻军、有治外法权、有租界、有租借地、有许多铁路、矿产的经营权。日本只是其中一个。在这一点上,当年的日本,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日本希望能将白人的势力,排挤出亚洲以外,这样它可以在“共存共荣”的亮丽口号之下,独占亚洲市场,名利双收。这显然是自私的,但这个和灭亡不灭亡,还不是一回事。

  


  
第二个历史背景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其民族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瓶颈。日本国土耕地不足、资源贫乏、人口膨胀、市场狭窄。尤其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使日本走入了“不进则退”的困境。于是,日本不但要拼命维护它在海外的一些殖民特权,而且还有意将它们扩大,否则无法维持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说它有理,而是说:人是自私的、贪婪的。中国人信奉“存天理、灭人欲”,可人家日本人不信这个。

  


  
背景三、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这个问题直接对包括日本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防,构成了威胁。而日本由于其领土与苏联接近,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当中,就苏联的威胁而言,日本是首当其冲。日本人当年的设想是:希望担当亚洲反苏联、反西方的先锋和盟主,并从中牟利(名利双收),而要做到这一点,日本的双手必须要插到亚洲其他国家的领土之内(例如驻军、租借地),否则无法“完成历史使命”。我们可以说它霸道,但是它认为自己很“伟大”。

  


  
弄清楚了几个主要的历史背景之后,我们来具体谈谈中日之间的事情。中日交恶的事情,其实起源于东北。1905年日本打败俄国之后,日本将东三省绝大部分的土地归还给了大清国,但是它也继承了俄国先前在东北的一些殖民特权:旅顺大连租借地、南满铁路、特定林产和矿产的开采权。日本也依照和清政府所签订的条约,派了一支日军部队驻守在南满铁道两侧,这支部队就叫做“关东军”。

  


  
日本为什么要大清国同意它“继承”俄国的这些特权呢?两个动机:经济、国防。从经济上而言,日本在东北取得了旅顺、大连两处殖民地。从国防上而言,日本的势力开始进驻东北,可以与俄国抗衡。

  


  
日本自从1905年取得了上述的东北殖民特权之后,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一直与它相安无事,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也没有挑战日本的这些既得利益,可是,蒋介石发动北伐之后,事情就糟了。

  


  
为什么呢?因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开始了“革命外交”、开始挑战日本的既得利益。国民党宣称要“收回东北一切国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换言之,国民党要把日本人从中国东北赶出去。国民政府不但这样说,而且还开始这样做。例如:修铁路排挤南满铁路、禁止东北人租地租房给日本人、抵制日货…….这些事情,史料都收录在我的书中,在此不列。

  


  
于是,日本政府开始主动和国民政府接触、谈判。日本希望维持在东北的既得利益,而国民政府则多次明确回复:坚决要收回。

  


  
这件事,有点像邓小平后来与英国谈判收回香港。但是,邓小平和英国谈收回香港,邓小平是有军事实力作后盾的。而国民政府当时扬言收回旅顺、大连、南满铁路,国军有相应的实力吗?回首历史,这样做是否明智,一目了然。

  


  
很快,麻烦就来了。在这个旷日持久的外交交涉期间(1928-1931),爆发了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日本经济严重受挫。国民政府在此间中日交涉所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使日本军方开始有所抬头,日本军方暗地里决定:一旦时机成熟,则撇开日本政府,以铁腕手段,维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

  


  
就在此时,又出事了,1931年5月,日本军事间谍中村震太郎到中国兴安岭调查地形,被张学良的东北军逮捕、并枪杀、焚尸灭迹。这件事对日本人刺激很大、并加快了关东军密谋军事行动的速度。短短4个月之后,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举侵占了东北三省,并建立了一个傀儡国家:“满洲国”。这就是所谓的:一不做,二不休。

  


  
“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军阀为了维护满洲国的安全,试图将长城关内的华北广阔地带制造成一个“缓冲区”,史称“华北自治运动”。但是,日本军人在华北的这个动作,使国民政府判断为日本要“从北到南、逐步蚕食”。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的各种势力,在这几年期间,开展了大量的挑拨活动。为什么?因为中日爆发大战,符合苏联的利益。

  


  
继而,爆发了真相至今不明不白的“卢沟桥事变”,至此,蒋介石认为“最后关头”已到,于是,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率部主动攻击上海日本租界的海军陆战队。至此,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我所梳理的这段历史,简而言之,就是这么回事。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做得不对。但是,西方不是有哲人说了吗:“没有实力的反对毫无意义”。因此则可以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国民党当年既然没有相应的军事实力,为何要急着收回日本在东北的既得殖民利益(旅顺、大连、南满铁路)?

  


  
为什么写史?为了萃取经验教训,使人更成熟,使人做事更稳重。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中国人自己在历史中的表现,例如在外交纠纷面前,应当如何应付,才能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安邦治国,到底靠的是爱国青年的口号和热血,还是要依靠老成谋国的精明计算?我想,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在于引发这个思考。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语焉不详之处,在所难免,具体的参考史料以及各种具体的分析论证,诸位不妨可以参看笔者的新书《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当当网链接在此: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89453.html

  


  
期待指点。

  


  
冯学荣 2013年12月30日 草于 中国 香港

  




 回复[1]:  夏雨 (2014-01-05 16:33:25)  
 
  [转帖] 日俄战争中清廷为何暗助日本 (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751057&boardid=1&page=1&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中学教科书中提到日俄战争时说,清政府坐视两强在自己的领土上作战不闻不问,保持中立。其实当时清政府名义上保持中立,暗地里却支持日本。刚在甲午战争中与日本结怨的清政府为何要帮助日本呢?这要从八国联军说起。

  
沙俄趁乱占领东北

  
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沙俄利用八国联军侵华的混乱局势,以替清廷维持秩序和保护中东铁路为借口,出兵占领了中国东北,并且拒不撤军。东北是清廷的“发祥之地”,他们当然不肯把列祖列宗陵寝之地割让给俄国人。清廷在无力单独驱逐沙俄的情况下,只有诉诸列强,将东北问题国际化。不久,清政府将沙俄拒不撤军的消息透露给了日本及其他列强,列强尤其是日本的介入,使得沙俄“和平独霸东北”的企图落空。1904年2月6日,日本与俄国断绝外交关系;8日,日本海军突袭了旅顺港内的俄舰,日俄战争爆发。作为这场战争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清廷选择了“局外中立”。

  
袁世凯反对“联日拒俄”

  
允许他国在本国领土上交战,这无疑是荒谬可耻的,但在当时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却是唯一对中国有利的选择。当时清廷自甲午战争后编练的新军因遭八国联军打击而解体。再者,按《辛丑条约》规定,中国须接受为期两年军火禁运的国际制裁,而且由于要赔款,清廷已无粮饷支撑对俄作战。

  
当时清廷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多数地方督抚主张“联日拒俄”,因为由于中俄接壤,相比日本,俄国对中国的领土威胁更大。而唯独袁世凯要求朝廷在即将爆发的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其理由是:“附俄则日以海军扰我东南,附日则俄分陆军扰我西北,不但中国立危,且恐牵动全球。日俄果决裂,我当守局外。”

  
清政府暗地里助日抗俄

  
虽有宣称严守“中立”,但其实当时的中国还是暗中支持日本的,其主要支援手段包括:

  
为日军提供情报方面的支持。1903年底,袁从北洋军中挑选数十名精干士官,与日本组成了联合侦探队。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就是因为参加日军的谍报活动,战后被晋升为上尉军衔的,日军授予其勋章。直隶总督府每天还将东北和蒙古的情报通过袁世凯的日本顾问转交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部。

  
此外,部分清军直接参与了日军的军事行动。日俄战争爆发之后,清军陆续调往东北者有数万人。这些清军抗俄情绪高涨,参与到了日军的作战行动当中。1904年5月7日,俄军指责“兴京厅以南所扎之华队随同日人攻打俄人”。此外,清廷对日军招募华人义勇队之举,故意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日本在东北收编了以冯德麟为首的土匪组成“东亚义勇军”,这支华人武装与俄军交战64次,仅俄军将校就有12人被他们打死。当时清政府还以红十字会长盛宣怀(当时他是工部左侍郎)名义秘密筹款对日军抚恤。最终日本战胜,清廷借日本之手保住了东北。(摘编自《文史哲》)

  

 回复[2]: 关东军是怎样来到东北的? 夏雨 (2014-01-05 16:36:23)  
 
  冯学荣:关东军是怎样来到东北的?

  
前天我发了《再谈日本为什么侵华》一文,被几大门户网站同时推荐到首页,因而,我遭到了铺天盖地的谩骂。其实,我在文中已经说了:“由于篇幅所限,语焉不详,在所难免,具体的史料引证和论述,可参我的新书《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可是,许多网民根本没有去读我的书,就开始放嘴骂娘,其中的一个网民,还扬言要杀了我。面对这一切,我面不改色,为什么呢?因为我所说的,都是事实。

  
今天,我再来谈谈“关东军是怎么来到东北的”。为什么要谈这个呢?因为我国的青年朋友,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当年日本关东军是怎么样出现在东北的。他们一般会想当然地认为:关东军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突然从日本登陆到中国东北的。可是,事实的真相呢?不弄清楚关东军的来历,看中日交恶史,始终是糊涂的。这件事,要从1900年闹义和团运动说起。

  
1900年,中国北方闹起了一股暴力排外的运动,史称“义和团运动”,这个运动是好是坏,在此暂不评论。需要指出的是:在义和团运动中,驻黑龙江清军对俄军态度强硬,俄军以“保护中东铁路”为由,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注意:是俄军,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从1900年至1905年,持续占领了五年之久。注意:是俄军,持续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五年”之久。1904年,日本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后,出兵到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注意:是“征得清政府同意”之后。这一点,和青年朋友的历史认知有悖。但是,它是事实。不但这一点是事实,而且清军还派兵支援日军、共同抗击俄军。

  
闻所未闻吧?这些,都是事实。

  
经过一年半的战斗,在战死十万名日本兵之后,日本打胜了俄国。日本军队将俄国军队从中国东北驱赶出去之后,日本将东北99%的土地,归还给了大清国。注意:在这里,日本将它所收复的99%的东北土地,归还了大清国。这个历史事实,与许多青年的认知相悖,但是,它是事实,铁的事实。

  
日本为什么要这样做?日本是活雷锋吗?日本当然不是活雷锋。俄军败退之后,1905年,日本约了清政府,在北京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谈判之后,清、日两国签订了一份《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在这个附约里面,清政府割让给了日本以下几项主要的主权,以作为日本从东北撤军的条件,在日本方面,则视为此次出兵抗俄的政治报酬:

  
1、割让旅顺、大连两处租借地;

  
2、割让南满铁路的经营权以及沿线的林产、矿产;

  
3、允许日本在南满铁路两侧驻军。

  
依据这个条约,日本开始派人接管南满铁路、移民旅顺、大连,并且派了一支部队、进驻南满铁路两侧,这支部队,就叫做“关东军”,驻扎的依据是《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理由是“保护日侨”。换言之,日本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已经在中国东北,驻扎了二十六年,而且在这二十六年当中,关东军无论与张家父子,还是与东北的中国居民,基本上都保持了相安无事。这个事实,也与我们青年的历史认知相悖,可是,它又是事实。这就是旅顺、大连、南满铁路、林矿产主权流失的简要经过,以及“关东军”的来历。

  
事后,绝大多数中国人责备清政府“卖国”。但是事实上,当年在东北全境被俄国侵占的情况下,清政府只有以下的几项选择:

  
选项一、任由俄国侵占,奋发图强,期望有朝一日,与俄国决战,收复东北。(评:这个选项并非不可行,但是遥遥无期)

  
选项二、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军,但是,不给日本报酬。(评:日本打仗死了十万条人命,奢望它不要报酬,是不现实的)

  
选项三、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军,但是事后不与日本交涉,任由日本替代俄国、侵占东北全境。(评:这个选项没有意义,只是换了一个侵略者)

  
选项四、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军,事后收复东北全境,然后割让小部分土地和主权,作为给日本的报酬。(评:这就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冷静思考之下,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已经发生的历史,是清政府在当年所能选择的最佳方案、也是在木已成舟、米已成炊的历史条件下、符合当时大清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其他三个选择,都比这个选择更坏。

  
这就是为什么清政府甘愿签署《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向日本割让小部分主权的原因。因为,当时只能这样办,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中、日两国在20世纪的大打出手,归根结底,就是根源于这个条约、根源于日本依据这个条约,向旅顺、大连、南满铁路两侧移民、并开始“经营满洲”。而日本这个“经营满洲”的殖民行为,与中国后来突然兴起的民族主义,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如烟海的史料显示:国民政府从发动北伐开始,就喊出了“收回东北一切主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民族主义激进口号,尤其是强行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成功,使国民政府斗志变得更加昂扬,在冒进的路上一路狂奔。不料,在东北,国民政府碰到了日本这只硬钉子,结果,出事国民政府认为那些都是不平等条约,必须要废除。而日本则拿二十六年前的日俄战争说事,它指责中方忘恩负义、不守信用。中、日两国交恶的历史,就从这场“鸡同鸭讲”的争辩中,步步激化。国民政府“铁腕救国”,在民族道义上,对不对?当然对。但是,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这样做,是否符合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则未必。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写史的态度,是“只讲事实,不讲道理”。谁对谁错。读者可以自己去评判。我只负责还原事.这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主要历史背景和缘由。当然,要求我在这篇短短的介绍文里面,作充分的史料列举和论证,是不现实的,否则,我也不需要花两年时间、写一本20万字篇幅的书。

  
拙作《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对这一切,讲得十分详细。当当网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89453.html

  
当然,有的人不读书,只骂人。他要这样才痛快。也就随他了。

  
西方人有一句话:it is never wrong to tell the truth。意思是:只要讲的是事实,则永远都是对的。

  
冯学荣 2014年1月1日 元旦 写于 中国 香港

  

 回复[3]: 冯学荣到底是谁 四海为家 (2014-01-05 18:11:11)  
 
  挺好玩的。

  
冯学荣读史

  
我的确是汉奸,也的确不爱国,我承认。但是,请各位今晚睡觉时冷静想像一下:如果明天給阁下一个美国绿卡,阁下要不要?如果阁下要,那么阁下骂我就是虚伪的表现。事实上,人的生存和幸福才是永恒的主题。“国家”、“民族”,这些概念,只不过是历史上的皇帝用来套在你头上、骗你为他卖命的迷药而已。

  

 回复[4]:  东京博士 (2014-01-05 23:35:58)  
 
  冯学荣,是不是以前参加中日辩论的那个?不对啊,那个叫冯昭奎。

 回复[5]:  夏雨 (2014-01-05 23:59:28)  
 
  转自当当网:

  
冯学荣,生于广东,居于香港。一个痴迷于从故纸堆中探寻历史真相的民间学者,其文字散见于中国内地各类报刊。著有《历史其实很雷人》(团结出版社,2012年4月)、《从甲午到七七:日本为什么侵华》(香港中华书局,2013年1月),获得不小的反响。即将出版的其他历史类著作有《原来如此:同治以来150年中国底本》《从共和到内战:民国初生十七年》。作者是“新浪文化名博”,也是网易微博百万级关注量的知名网友。

 回复[6]:  夏雨 (2014-01-09 15:29:30)  
 
  

  
冯学荣:济南惨案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爱国青年的脑海中,1928年,日本侵略军出兵中国山东济南,平白无故杀害了数千名中国同胞,仅仅是为了“杀人过瘾”。

  
这样的历史,简单而明了,很符合爱国青年的“需求”。但是,它是真实的吗?

  
谈任何历史事件,都要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否则,看历史,永远是糊涂的。

  
“济南惨案”爆发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几项:

  
背景一、1905年日本依据条约,攫取了旅顺、大连、南满铁路等殖民利益;

  
背景二、1926年,国民政府发动北伐,公开宣言“收回东北利权”;

  
背景三、1927年,北伐军攻克南京、洗劫日本驻南京领事馆、杀死日本侨民一人。

  
北伐军在1927年洗劫日本驻南京领事馆、而且杀死日侨一人的事件,史称“南京事件”,这件事在日本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导致了日本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事件发生不久,有军方背景的对华强硬派田中义一顺应民意上台、担任首相、开始对华开展强硬动作。

  
1928年4月,北伐军继续北上、攻击济南,驻守济南的北洋军阀张宗昌逃跑,田中义一决定:出兵济南,理由是“保护济南当地的日本侨民”。

  
1928年4月30日深夜至凌晨,北伐军浩浩荡荡地杀进济南,并立即实施了以下的行为:

  
1、四处张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

  
2、捣毁了日本人经营的《满洲日报》济南分社;

  
3、北伐军第64团士兵扯下了使馆区的日本国旗;

  
4、北伐军第64团士兵向日本驻济南领事馆开枪;

  
5、中方军民杀死了十三名日本侨民,这些人据说是卖鸦片的;

  
6、北伐军开始枪杀日军士兵。

  
北伐军的这些行为,直接使事态恶化,日军于是丧失了理智,开始大开杀戒。蔡公时、炮轰济南等等,都是此后发生的事。

  
不要以为上述这些“借口”,是日本人编造的,也别以为是“汉奸造谣”。这些事实,是当时“济南惨案”的亲历者、北伐军的将领写下来的、白纸黑字的记录。

  
那么,写下这些记录的亲历者,是谁呢?是当年担任北伐军第65团团长的李默庵,还有北伐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贺国光。诸位可以参考两册史料:《李默庵回忆录》、《贺国光先生访问纪录:济南惨案平心论》。

  
其中,贺国光的这篇《济南惨案平心论》中,有以下的证言文字:

  
“若我应付得法,仍有商洽余地。第一、当我方向日军交涉要求其撤除防御工事时,日军于夜晚已进行撤除,此乃余所目睹者。第二、双方发生冲突之后,我方20-30人尚在日军辖区内之澡堂洗澡,经交涉,日方派宪兵多人护送归还。第三、事体未扩大之前,日本军官佐佐木道一曾建议双方派宪兵隔开,俾避免冲突”(评:贺国光的这段证言表明:日军在初期,曾经为避免冲突,作了一定的努力)

  
“可商洽而未商洽,终而发生惨案,双方都有责任。当时济南市中,我军十数万人麕集,兵骄将横不亚于日军,加上双方仇视,冲突在所难免。某日,余在高桂滋部稍留,即见其部下十余人高声大嚷:我一排枪就杀日本人十几个”(评:贺国光的这段证言表明:北伐军非常骄横,枪杀日本兵,对济南惨案的爆发,有一定的责任)

  
“日本控制区内之商埠,在事件发生时,即下令戒严,我方人员被送出后,日本武官曾来联络,要求我于商埠四周置国旗,并派卫兵把守,则彼此不致冲突,杨杰亦不采纳此种办法。惨案属于偶发,并非日方有计划之行动”(评:贺国光的这段证言表明:即便是冲突爆发之后,日方仍然为平息事态、做了一些沟通和努力)

  
李默庵的回忆录那就更不用说了:白纸黑字地记录了北伐军士兵成群结队地向日本驻济南领事馆开枪。诸位可以自己读去。此不赘述。

  
后来的历史证明:无论北伐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贺国光、还是第65团团长李默庵,都不是汉奸,他们没有“为日本人说话”的必要。因此他们的证言,是基本可信的。而且他们的文字,显然是编辑“政治审查”不过关、忘记删减的产物。

  
我们以“济南惨案”为例,可以探知我们的青年,读的是什么样的历史:

  
1、删减“南京事件”这个前因;

  
2、删减“北伐军宣称收回东北利权”这个前因;

  
3、删减“北伐军进入济南开始攻击日军”这个前因;

  
4、直接告诉青年“日军杀人”这个后果。

  
就这样,一部失真的历史,就出台了。可是,象这种“横店”化的历史、“卡通化”的历史,说到底,毕竟是自己欺骗自己,它除了培植仇恨之外,没有任何的好处。

  
当然,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又会骂人了。难道日本人还有理了?

  
问题在于:我们读史,并不在于理清“谁有理”,而在于理清: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我们的所作所为,是符合我们利益,还是不符合我们的利益?也就是说:读史,就算可以不谈正义,但是至少也应该计算利益。

  
由此,我们重审“济南惨案”,不妨分析一下:在本案当中,北伐军的过激行为,除了导致数千名济南居民枉死之外,得到了什么呢?答案是:什么也没有得到。也就是说,济南惨案,是罔顾实力、盲目宣泄民族主义所导致的一起事件,其发动者是北伐军,而其代价则由济南的老百姓来承担:数千条人命。只有成本。没有收益。是一盘不折不扣的亏本生意。

  
就算“不讲公正,只讲利益”,反思历史,仍然是必要的。

  
冯学荣:抗日战争打得值吗?

  
新书《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上市这段时间,我有这样的见闻:

  
元旦那天,我在香港某个庙宇参观。庙宇里有一本“新年许愿簿”,我随手翻看了一下,许多游客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新年愿望,其中有一则比较显眼,是五个大字:“杀光小日本”,简体字,是内地来的游客留的言。这是他的新年愿望。但愿他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梦想成真。

  
内地的青年仍然在看横店抗日神剧,有时看的老泪横流,有时看得气愤填膺。而我每次去内地,在酒店里翻到横店神剧频道的时候,我的反应是两个:苦笑,换台。

  
爱国青年有一个通病:为战争而战争,为出气而打仗,而不会计算损益。从义和团运动至今,这个德性基本没有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好不容易吃饱饭了,现在有人开始向往战争了。

  
在我看来。抗日战争打得是否值?这是个问题。

  
我们大可以分析一下,这场战争的损益(成本 vs 收益)。为了照顾内地青年读者的感受,我先列举“收益”:

  
抗日战争的收益如下:

  
1、收复东北三省,面积126万平方公里;

  
2、收复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我暂时想不到其他别的收益。如果各位想到了,烦请指教。

  
当然,爱国青年也许会说:“我们杀了三十万鬼子兵,这就是收益!”可是,别人死了多少人,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也就是说,杀人多少,这个不能算是收益。

  
那么,我们看看,为了抗日,中国的损失(成本)是什么。

  
损失(成本)列举如下:

  
1、至少三千万人伤亡;

  
2、为了抗战,放弃外蒙古,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大于东三省加上台湾之和;

  
3、国民政府筹备中的宪政中断,至今未能恢复;

  
4、国民政府的市场经济建设中断。战后,中国陷入至少五十年贫困。

  
也许还有别的损失(成本),难免疏漏,各位可以补充。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收复的失地:收回东三省和台湾,面积合计129.6万平方公里,索性取整:130万平方公里。但是,却丢失了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收回130,丢失156。得不偿失。这个账,是十分简单的加减法,小学生都会算的。

  
如果再搭上三千万人伤亡,那么损益的对比,就更加明显了。如果再加上宪政的中断、再加上战后五十年贫困,则这个账,似乎已经无可辩驳了:抗日战争,打得不值。亏本生意。也就是说:当年我们中国人,在“坏”和“更坏”之间,选择了“更坏”。

  
这盘账,仅仅是从1937年开始的算法。懂历史的朋友知道:如果没有国民革命军北伐,日本未必会吞掉东三省,因此,如果账是从1931年之前算起,则又是另一种算法,如果那样算,亏更大。

  
还有的爱国青年会说:“不抗日,中国早就亡了!”但是,这种话,只是政治性的宣传语言,不是学术性的结论,不值一驳。学术性的结论,不但需要举证,而且还需要建立“证据”和“证明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当然,说到这个地步,恐怕就要超出爱国青年的理解能力了。就此打住。不必徒费光阴。

  
据此,我们不得不进入下一个话题的讨论:战争的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战争的本质,应该是争夺利益。既然是争夺利益,那么战争实际上,就是一盘生意,既然是生意,就必须要计算成本与收益,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划得来,则可以打,而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得不偿失,划不来,那就不应该打。这个道理,应该是十分显浅的。

  
遗憾的是:从近代以来,我们有不少的爱国青年,认为战争是“争一口气”、战争是“爱国”、战争是“光荣”,进而陷入了“为战争而战争”、“为意气而战争”的陷阱。通观今日,这样的爱国青年,仍旧比比皆是。

  
前段时间,我和亲戚年仅五岁的小孩子玩,我叮嘱他:“不要一个人乱跑,小心坏人。”而这个年仅五岁的小孩子,是这样反问我的:“坏人?是不是就是日本人?”

  
中日不和解,三代之内,也许还有一战。

  
最后编辑时间: 2014-01-05 23:47:50

  

 回复[7]: 值得一看的视频 夏雨 (2014-01-09 15:39:34)  
 
  日本帝國的興衰与中国有太多的关联。

  
中日今后到底会这样,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历史。

  


  
日本帝國的興衰

  
http://www.youtube.com/embed/kt0tAzJp49U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