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日本游记之二:东瀛余思 回旋家书

大汉临离 (发表日期:2013-10-16 14:59:00 阅读人次:1579 回复数:6)

  日本游记之二:东瀛余思 回旋家书

  


  
唐夫

  


  
现在又得和你分开,又有家书了。

  


  
前几天写日本游记,称你为戚同志,都在职称内。你说也想写,好呀,当写东西是竹筒倒豆子么,我倒想看蠢蠢欲动的太座,一句话能顶一万句?

  


  
回来,每当我们想起那些良辰美景,我们躺在千叶县的海堤坝上,你看人家在水里挖海贝,也忍不住去凑热闹,得了一包,回来做汤,鲜得入梦。那是多么幸福的景象。

  


  
其实,今晨我在半夜醒后,就躺着读《巴尔扎克传》,心神不宁起来,像老巴终身自找苦吃的,书写如魔,真千古一绝,死得早。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钱穆,你学杨绛吧,她也算达人。人生最吃亏的就是短寿。我读到六点前想再睡,已无法入静。思路一晃又到日本,在我们看海的地方。都因你昨晚的那一句话。

  


  
写作其实是病,很容易被语言文字感染,也折腾。前文从起程到落地,转乘地到站,等甲天来接之时,就有点卡壳。怎么写这站台情景,你我有印象,但用文字就不轻松了。外面那不太宽广的开阔地带,是日本风味的特色,幽径似的玲珑。那片地面的中间是一个圆花台般,绿色植物阻隔为进出的车道,相连在一条公路边,象一条宽线上开拓半圆,连接火车站,有两座公共汽车站牌,而不见有车去来,也无行人等候。也许在日间空隙时候,在日本总不见拥挤,后来才知他们的交通运载火车为主,大大缓解城市交通。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写过《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这傅老在日本两年就把日文弄通,写文超过戴季陶。相比之下,读过《菊与刀》还很茫然的,再读这书才知真庐山。日本太君绝非我们等从小在电影和小说只会进村,花姑娘的干活,哟西,哟西的八个牙噜。美国打得满地找牙,他们就口心悦诚服拜师,青出于蓝,位于火山口上,而今想来日本的世界人民仍然滔滔不绝。

  


  
还记得那天么,当我们带着行李走出车站,眼前树荫下的暗红色地砖,环绕的商店外是古老而略带清新的街市,小门铺设定商店,食品店的广告,插旗飘飘,一些令人似懂非懂的路标,排列在主要街道之后的小路,插进迂回曲折的巷道,那简朴而洁净的建筑,仿佛就是明清模式,稀疏的人迹,收拾得有条不紊的门前屋后,各种各样花草,独具特色的住宅,如滕王有阁无序的庭院,有的房屋是水泥墙,结构浑然一体,防震吧。好像日本还没有用石头加砖墙修屋的。尽管这些民宅有的陈旧,有的新颖,有的醒目,有的简陋,但一点不凌乱,毫无脏痕和破损。像这样的小镇住户要在中国(台湾也不行),该是什么样,我就不说了。

  


  
旅游之瘾莫非欣赏风景,见识文化,饱览异国他乡,芸芸众生的琐事,在这个翻云覆雨的大千世界,变迁和来历,是够思绪万千而又惶惶不安的。为此,我尽可能阅读日本的历史及文学作品。苦恼的是每天我还得学芬兰语,这个长期绞在脖子上的铁链,不挣脱就不能自如。现在网络世界,信息年代,又引人入胜而不知不觉游览网络阅读文章,很费时间。

  


  
昨天阅读和上网感觉疲惫之后,我又去折腾了一阵自行车,把后轮的中轴承坏掉的,重新寻找一根我以前拆卸旧车留下的,正好,但螺纹有损,我重新套螺帽,加点黄油慢慢旋转,解决一大难题。前天我去郊区五金超市批发店,没有买到零件还耿耿于怀,这不,轻松解决,自行车又成骏马。只是后轮需调整钢丝,免得“屁股舞拉丁”。总之,说这些表示我忙,不比你在家种花养草,送南瓜走人户的闲情逸致。想不到你这朱熹之后,脑袋里一点哲理不存,

  


  
好吧,现在开始进入你的话题。

  


  
回程之后,你说这次到日本,你最喜欢的是看海,到汪洋岸边就忘乎其形,想振臂高呼,要吼起来。

  


  
那我就试为你开头,说些感受:

  


  
那些天的日本,有旭日东升的晴朗黎明,有夕阳下沉的景色黄昏,住千叶里我们就近之便,常去看海,距离几公里,骑车更便捷。那多舒服呀,宽敞的道路,行人偶尔一二出现,公车也还稀罕;清净,是日本居住环境的特色。浓郁的花树植物环绕房屋,艳阳金灿灿照射,分外亮丽醒目,七色五彩,园林密布,草坪团团,在这种生活区域,轻松愉快,甚为谐意。

  


  
看海的日子,我俩骑车前后穿过公寓外笔直交叉的公路,越过一座公园林区,再过一座不大不小的水泥桥梁,下面是树林环绕的人工河道。上桥而后下去,顺道的人工河渠几百米处有斜面而上,连接公路人行道,再前行一片集市购物中心,右转过两个路口就是海滨公园,开阔的草坪,树丛密集,无人问津的健身器具露天排列,沿海公路,路边长堤,防波堤水泥架交叠延伸,正好触及太平洋裙边。

  


  
这就是你高兴得狂叫起来的地方,这就是你想蹦欲跳的时刻,你捕捉大自然神韵展现的时候:一望无垠的海水轻悠悠荡漾,碧波中蓝天下相映成趣,这曾是哥伦布幻想而不达之海,是麦哲伦遇到风平浪静之后横穿的水域,库克船长被波利尼西亚人吃掉之前,曾经测量过的氢氧化和物体最美的分子排列形式为液体的轻盈而浩瀚,并爆发出惊天动地能量的交汇处。时常,我会把随波推移的线条视为你的身躯,那是让我获得和享受的美妙胜景。也是你引以为自豪而感觉永不衰竭的青春之涛。从这里看海,蓝蓝的天下白云盏盏,带着声韵的波涛微微推向岸边,长堤下防波的水泥柱桩高低参差,像一个个巨大的龙头,一齐盯住海浪,盯得海浪不好意思的埋头再抬头,就扭扭捏捏扑了过来,像恋人扑向情侣,那是奋不顾身的劲头,水波下不时有金枪鱼跳起尺许,是在炫耀自己的本领呢,或是想参加一次奥林匹克之后下锅才对。环境是这么静寂,偶尔一两个游人在这里漫步或者运动,偶尔一对情侣在草坪的靠椅上呢喃小语。而你和我就在这里浮想联翩的享受自然,享受美景,享受人生经过半个世纪而后的喜悦和欢畅。我们一会儿手牵着手,一会儿彼此拍照,一会儿合影,看你沉醉在这么美妙的之类环境里,无疑是最好的享受。

  


  
呵呵! 铺天的海,摇曳而起伏,锦鳞在水波下游曳,远远的东京城象铺张在海面的巨大薄板,承载着密集的楼房和建筑,在蓝天下呈现的银灰色,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当夜色来临的时候,灯火辉煌的远景和眼前的漆黑形成强烈的色差,朦胧的天盖下,东京城象一座灯花怒放的海岛,将历史古今的故事在无声中传颂。这里是关东平原的入海口,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重镇,多少名流,多少经历,多少变迁,多少屈辱,多少自豪,都在这里发生并消失,唯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将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化为云彩,雾气和光芒,射向四面八方,让当年鏖战的对手,山姆大叔也不得不为这里的人们创造的奇迹而惊异。

  


  
此时此刻,你和我就在海边听浪,听一种传说和历史,听出一种意味深长的渊源之流。郑成功来过这里,朱舜水居住这里,历经残害的中华民族精神逃离大陆留存这里,让蛮族的欺凌和残害之后,那些鞑靼之后,蒙满之后,回藏维苗之后,还有中东的浪子,北方的毛子之后,在那里为所欲为吧,那里除了欺骗哄诈奸污喷乱脏,古代的贤良昌盛,礼义廉耻已不见踪影,已经移居东瀛。为此,让那些大陆上冒充山寨的中国人去打砸抢操吧,恶报是漫天混黑,沙尘滚滚,仍不思反省。太君本想解放亚洲各族共荣,谁知费尽移山心力,吃了核弹还背上千载骂名,那就忍辱负重,独善其身吧,那就让山寨国去搞运动自宫,让越南去流血成河,让朝鲜变成地狱,让柬埔寨堆满人骨。人们哪里知道,制造东南亚为人间地狱的,究竟是谁?现在看,日本能力挽狂澜,陷于死地而后生,武的不行,就用文的,再与世界霸主一较雌雄。后发制人,不也善哉。

  


  
随着这样的海波,我们望着东京,一时百感交集,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但也嘘唏不已,有为之扼腕。要是二战反其道而行之,今天偷渡中华大陆,一船船淹死的,被抓起来遣送回去的,不就是苏格拉底的子孙和山姆大叔的亲属?遗憾天公不美,关岛之战仅五六分钟起落飞机之误,竟引骨牌效应,一输全输。

  


  
乐观的想,下一次再打,唱“猪呀,牛呀,羊呀,送到哪里去呀……”之歌的,可能就是“送到那英勇的皇军区”结尾,这才对了路。

  


  
具往矣!思路一转,眼前的东京湾,我们还是静静的躺在堤岸,看海听海说海,周围幽幽景色,夜幕更加沉寂,随之而来的黎明将出现五彩,一座灿烂的仙山琼阁之东瀛,将在梦中被我们永存。

  


  
想来想去,都是你的一句话而已。还真顶用,呵呵。

  


  
2013-10-15 於赫尔辛基。

  




 回复[1]: 家书的形式令人产生隔阂。 自带板凳 (2013-10-17 09:56:25)  
 
  家书是写给某个特定的人看的,拿出来给所有人看,读起来心里有隔阂。

  
文笔虽然很美,但总是觉得隔着点什么---这不是我应该看的东西。

  


  
60多岁的人还这么浪漫,令人羡慕的有些嫉妒并痛恨。

  

 回复[2]:  大汉临离 (2013-10-17 14:57:36)  
 
  作品,作品,别在意。

  
等我也给你写封家书,看着就舒服了

 回复[3]: 小资的无病呻吟 读者 (2013-10-17 15:24:14)  
 
  

 回复[4]: 别贴出来就行。呵呵呵 自带板凳 (2013-10-17 15:24:32)  
 
  

 回复[5]: 大汉怎么贴起唐夫的文章了? 小林 (2013-10-17 17:29:24)  
 
  唐夫不是芬兰的名人吗!

  

 回复[6]:  大汉临离 (2013-10-17 18:52:01)  
 
  小林没在的时候,到东京来了一趟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