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大
中
小
[连载]西游漫注——深度揭秘你看不见的玄机
老十 (发表日期:2011-11-08 13:02:43 阅读人次:1690 回复数:5)
第一回 (1)开篇怎么在讲宇宙起源?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西游记》这一开篇,第一回的回目就叫“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一开篇似乎根本就不是小说,却是在讲修炼的大道。其他国家的名著,其实都不象中国古典小说那样开篇就扑面而来的雄浑的气魄,一上来就天上地下,比如《三国演义》,比如《水浒传》、比如《红楼梦》、比如这个《西游记》,等等。中国古典小说,也没有哪一部象《西游记》这样开篇就标题直点修行、正文直点这世界的起源是。
《西游记》第一回的题目就是《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按照明代流行的文化观念来说,不管是不是受过私塾教育、也不论是不是识字的人,一听这个题目,多一转念的转折都不需要,当下即知道小说所述乃修道相关的事。
一转入正文,开篇就是一首诗,道得正是世界起源之事。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小时候,妈妈教我识字,识字之后,看的第一本书,就是文革前出版的一本中国神话故事书,图文并茂,第一个故事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第二个故事,就是女娲造人,第三个故事,就是黄帝战蚩尤,……。要知道,那时候正是文革。所以后来,对中国古典神话故事,我太有感情了。
为啥修炼要跟世界起源,跟盘古开天地挂钩呢?
以我多年研读古籍的经验,我认为,因为修炼就是创世纪嘛,道家讲小宇宙、佛家讲天国世界,基督讲天国、上帝讲天国。要创世,就得知道世界的起源,不知道起源,不知道别人怎么创世,你怎么创世呢?连个参考都没有,那不就得胡来了。胡来能成么?肯定不成。
要创世,当然还得知道世界的结构,不知道世界的结构,当然也创不成。如果不知道世界的真实结构,那创世就像小孩子堆沙子一样的玩耍了。所以么,在我看来,圣经的开篇必须是创世纪,《西游记》的开篇,也一定要是创世相关的。既然创世,那是不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之间,世界构造各不相同的?不是的,一定是一样的。而圣经创世纪、中国盘古开天地,讲到的宇宙的结构,你不发现,其实是一样的么?
很多人没有分析过,全世界古代的宇宙理论,是一样。原因是首先不相信,以为人家圣贤之书上面,是在泛泛的讲理论、或者是为了吸引别人注意而故意拉高自己的档次,但并不是的,人家是在说实实在在的宇宙结构、物质结构。其次是,被文字的涵义给迷惑了。古代人的社会观念、人文概念、很多字词的涵义,跟现在人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呢?就是古代人的观念不是单一层面的,是多层面的。古代的字儿,每一个词儿,跟当时人们的观念是对应着的多层面的。按照本人的看法,盘古开天地,根据古代的宇宙观,是一层一层的组合的。混沌未分,等于说上帝所行走的虚空。那个层面上,没有人类是当然的了,那么微观。盘古到来,开辟了新的天地,把混沌虚空组合出清浊、阴阳、二极两仪。
“覆载群生”,芸芸众生灵,被覆盖、涵盖的同时,又是被承载的,即被内含、又被托载。被什么内含?被宇宙、被银河、被太阳系等等所内含。被什么承载?被大地、被土石。宇宙也好、大地也好,大小相差巨大,却是同一个层面的。这不是错误、不是乱说、不是悖论,这是宇宙结构跟现在人所以为的不一样。
创造了宇宙和众生,盘古依靠工具的是什么呢?是“至仁”,也就是“善”。发明万物皆成善,生发、创生出来的其下的一切,都成于这个善,这个至仁。
好了,你应该明白,修道人为什么要修善了吧。这个善,这个至仁,他可以生发万物,当初盘古就是借助他来创世的。这就是造化会元功,造天地、化万物、集合汇聚原始的因素、成就一切。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善、仁、义,都有善的因子,因为这个因子,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一个人创生自己小世界中的一切,堪比聚宝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盛的生命力。
释厄,从苦厄、困窘中解脱出来,这才是《西游记》所要探讨的。人的一切苦厄、困窘,来自哪里呢?来自于偏离了盘古也好、上帝也好,他们这些开创这个世界的开创者所遵循的原则:至仁、善。所以么,你知道是怎么离开了这一切吗?那你得知道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知道了,就好办了。
怎么,不知道?那你麻烦大了,请继续梦游,洗洗继续睡吧。
诗词简述创世之后,就来到了三界,开始详述天地间日月星辰、与人的创生:“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这一层一层的机关运作,层层错落、推演,仿佛一层一层的齿轮带动一样,世界、三界、三才,就这样产生、就这样运作了。修行么,也就要逆途而上,演练和合。节气、天时,对于传统的道家修炼非常重要,至关重要,他们要顺着天极运转,选择可以逆合的时候,过了时辰就不行了。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怎么来的呢?“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很简短一句话,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在里面。三皇、五帝,跟盘古创世是接力的,他们是有先有后、是一层、一层的往下承递,定了人伦之后,人才有了完整的形。不光光是人类的身体,定了人伦之后,人才完整起来。
回复[1]:
老十 (2011-11-08 13:03:42)
第一回 (2)隐藏的境界
自始至终《西游记》行文中,诗句、对仗句俯拾皆是。“丹崖怪石,削壁奇峰。”“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翠藓堆蓝,白云浮玉。”一部神怪小说,一部修炼故事,怎么会这么多对仗句呢?诗词对仗我不大懂,我只知道一个历史的大趋势。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越是阴阳失衡的时候,越是需要调和阴阳,所有文体的流行,都是跟这个阴阳逐渐失衡的大趋势吻合的。到得清末,已经阴阳分崩离析、文失其刚、武失其传,盛行对联、以调和之。明代盛行修道,多不入门径,阅读阴阳平衡的对仗诗句,自然也有调和阴阳的功效,宋词的节奏、合乎人体韵律、合乎天地的气息,唐诗圆润无方、浑然如丹、天然就是修炼人的境界,而古老的《诗经》,看似质朴、其实更不一般,每一首都天然合乎易经的卦象。
每一种文体,自有他应在的境界,不在那个境界的人,就算模仿了文体,仍然是空有其表,跟这种文体真正所在的境界对不上号,那么看上去自然就空荡荡的。现在人再聪明绝顶,也写不出来诗经那样的境界,也写不出来宋词、唐诗的境界,也写不出来明小说的境界。不在那个境界,自然写不到那个境界。中国古代文化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有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这个物质结构所促成——分层。那深邃的又似乎是触手可及的悠然韵味,你看得到、体味得到,就是捕捉不到。
所以我觉得,《西游记》作者被后人给低估了,他的《西游记》、里面的阴阳对仗、诗词境界,可以使读者们,在阅读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调和气息、和合阴阳。那么多人喜欢他,津津乐道数百年,在我看来,并不只是小说内容的生动有趣,他有着这种隐形的调和剂。如果翻译成外文,我相信,这些隐形的因素会被失去大半。
且看看花果山都有什么珍禽异兽。彩凤,麒麟,锦鸡,龙,寿鹿,仙狐,玄鹤。其中的凤、麒麟、龙,属于超级祥瑞的动物,据说由于近代消失,现代人无法采信。其它几种锦鸡、鹿、狐、鹤,则为中国常见的比较代表祥瑞的动物。就是么,花果山是祥瑞之地,自然都是祥瑞的物种。这几种动物,属于水陆空都有了。哎,说到祥瑞动物、说到水陆空,您不觉得少了点什么吗?对了,是龟。花果山这么集天地精华于一身的好地方,没有古人喜欢的龟。是有点不应该啊。可是作者会遗忘吗?为什么就没有龟?
话题还是回到我们的主角身上吧,看一看石猴的出世。那块有着九宫八卦的九窍八孔的大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按照现在审视神话故事的角度来看:石猴的出世是非常富于瑰丽想象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当真了的话更是荒谬的。但是如果这个世界的结构,真的如神话故事所描述的那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可是,如果世界的结构,真的是古人所说的分层构造的,那古往今来一切学说理论,我打保票,全部可以获得一个圆满的解释,全部可以溶为一体,就这么奇妙、就这么不可思议。
且说这仙石与石猴。虽说石猴出世的很晚,但是这个仙石的来历,那可是古老了去了,它居然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一直是存在的,不管经历过多少劫,多少次毁灭与重建,这个仙石,居然是跟这个宇宙,这个盘古开创的宇宙,是同龄的。
这块仙石,既古老,又灵异,符合九宫八卦,集合十洲祖脉,产一仙卵,化育出来一个五官具备、四肢皆全的,似乎应该是一个人啊!天地之间,人为大。但是没有,它孕育出来的竟然是一只猴子。还有更不可思议的,这石猴刚刚出生“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学爬学走不算稀奇,所有的动物昆虫出生后就自然的开始爬动、行走了。但是稀奇的是这只应该什么都还不懂的猴子,马上就不学自通的“拜了四方”!懂得礼仪,这可是连没有经过教化的人类都不懂的事情。这个猴子天生就会礼仪,比受过教育的人还懂文明。拜四方,属于是拜见四方诸神,四方诸神属于地上神,相当于西方希腊神话中的自然神。这个猴子,如果真的没人教它就会礼拜神灵,一个最大的可能是,它一出生就能看见这些地上的神灵。如果这些神灵是属于人类看不见的,那么他们应该都不在人类所在的这个空间。如果猴子看得见,那又反过来说明,猴子不在人类这个层面。
对了,刚才提到花果山有龙凤麒麟,后来这只猴子大闹东海龙宫,东海龙王给折腾的那么狼狈,却不见花果山这儿的龙跟敖广有任何通讯、没有来往,似乎花果山的龙完全不关心四海的龙,四海的龙也完全无视花果山这儿的龙的存在。一种可能的可能是,这些龙跟海龙不是一个体系的。龙怎么还分体系了?当然了,佛教故事中有龙众,道教故事中有龙,虽然大家都是龙,各自属于不同的体系,彼此没啥关系。并且龙还分天龙、土龙、水龙。
《西游记》中,有着很多隐形的伏笔,不仔细斟酌,这些伏笔就是透明人,总让人视而不见。
比如这个花果山,还有很多奇异的草木,青松、翠柏、仙桃、修竹、藤萝、堤草,你注意了没有,有乔木、有灌木,花果山有寒暑但没有人间的季节。“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有道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可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这句话本来是指由于深山里面没有历法,二十四节气中小寒、大寒已经过去了,还不知新春即将来临。但是花果山是在海里边的山啊,并不是深山里面。“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并且“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山上和毗邻的海洋、大陆,似乎气候差异挺大。
话说石猴刚一出世,因为目光过于锐利,放射出来金光直达天上遥远的星宿,于是就让玉皇大帝给知道了。刚一出生的石猴,真气百分百,目光炯炯有神是真气充沛。千里眼、顺风耳向玉皇大帝禀报了石猴的来历,说了一番话,又是内含重重玄机。这俩神仙如是说:“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
你看出味道来了吗?千里眼顺风耳二神,不但看到了石猴的空间地理位置,还看到了他的出生的过程。看到出生过程有什么稀奇?稀奇在于人家看到的是已经发生的过去!不仅看到了过去,还遇见了石猴的未来!未来是什么,是看到了石猴如炬的目光神奇将很快消失,“金光将潜息矣。”
其次,还有一个。就是石猴眼中的金光,为什么会消失,是因为石猴开始吃它所在空间的物质食物“服饵水食”。石猴原本是个高于花果山这个远远高于人类的空间的,它来到这鞋个低层的空间,因为开始侵染这个空间的物质,原来的异能就很快被掩埋起来了。被什么掩埋呢?被这低层空间的物质。
回复[2]:
老十 (2011-11-08 13:05:03)
千里眼、顺风耳二位神仙,看名字就知道他们的特殊才能是什么了。这个千里眼,眼睛不光是看得远,而且还有超级缩放功能,他在天庭上面,跟这个东胜神洲的傲来国,相距不知道几千万里之遥,但是可以精确看到仙石、石猴、并且还可以看到石猴吃的食物是什么。仙石应该至少是以米来度量的,我说最少有个一米方圆,应该不为过吧。石猴呢也算作一米身高。而石猴吃的应该是瓜果松子之类的,就算他吃的大桃子被千里眼看到了,桃子的直径算一分米,够大了吧。按照最小的可能距离推算,假设他们的天庭就在大气层之上,应该算是很近了。内大气层厚度越500公里。一分米比500公里,相当于人们拿放大百万倍的显微镜看微生物。
对了,不是还有一个顺风耳么?怎么他的专长不是听嘛,怎么也看起来了?那么为什么观音菩萨叫观音,不叫听音、闻声菩萨。观音本叫观世音。大家都用耳朵听,菩萨她可以用眼睛看声音。这可是怎么回事儿,是不是神话故事很荒谬?那可能有人应该听说过“通感”这么一个词汇。我说得不是修辞的方法,是一种感知现象。就比如我,从小就这样,如忽然听到意外的响声,同时会在眼前闪过一个彩色的光团,偶尔是在脑海中出现。据说有这类现象的人,为数不算少。说不准,人类的任何想法、话语,在高级的神仙们眼里,都是有模有样、有形有状、一望可知的呢。
且说石猴子自打出生之后,就“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跟猴子野兽们过起了真正猴子的世俗生活。小说写这群猴子们很好玩,“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简直就是一群淘气顽皮、天真无忧的小孩子。但是这群猴子还懂得现在人完全都不懂得的了高尚社会活动“参老天,拜菩萨。”社会么,就是因社而会。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叫社日。
如果说这群猴子们是一群小孩子的话,那小说用对一群猴子的描写,其实是让看小说的小朋友们,了解应该如何生活。你看下面石猴从瀑布中蹦出来之后,张口就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出自论语,说的是做人应该讲信用。猴子们听了,马上兑现了之前的许诺,尊石猴为王。石猴勇敢的替大家满足了一个好奇心,还意外的给大家发现了一个免费的精装修的超级大别墅,然后猴子们回报石猴做王,享受大王的待遇。有付出就有回报,多么美好的故事嘛。
问题是,这个水帘洞明明有名有号,有家当,分明是一个别人的家。“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里面不但有齐全的家当,还有修竹梅花。不但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而且小说没有提到有什么灰尘、苔癣。假如被人废置时间长了,应该有灰尘吧,猴子们得先打扫一下。当然,有可能在如此水源充沛的地方,起不了灰尘也很有可能。如果没有灰尘,在如此水气氤氲的地段,长长苔癣应该算是正常的嘛。如果废置时间久了,应该这个水帘洞内苔癣也随处可见吧。从小说的描写中找不到这方面的痕迹。原主人是谁呢?他们一家人怎么消失了,去了哪里?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从这个石碣上的字来判断,你看,福地、洞天,这两个字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原来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福地、洞天,是道家名词。只有具有地脉、并且地脉直通昆仑山的地方,才能叫福地;因为中国修道人的身体的脉,要能跟昆仑山的脉接起来,他才能修上去。洞天,是直通天的洞,虽在山洞,但其实在天上。修道人,修哪一个派别的道,就寻找那一派别的山、寻找其洞天,前往修道,才修的快,才可修成嘛。那里的山上,有他们那一派的神灵、以及鬼怪、禽兽。当然了,进山人家是有规矩的,而且是大规矩。
但是猴子们就堂而皇之的进驻了。而且似乎在随后的千百年中,没有发生过产权纠纷。这可是奇了怪了,怎么就这么天大的好事儿,让一群猴子给撞上了。
书中有答案呢。“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历朝历代的人们都是这样,因为看不到自己的思想念头、没有形状、很虚无,因而不知道应该内察自省。而当人的思想观念一变,那么外面的周围环境,马上就会跟着变化,产生人能看到、感觉到的有形的变化。其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应该是可以这样主宰自己与环境,等于是一方之王。
这石猴,有了为众但当的意愿和勇气,并且果断的付诸了行动,这就是首领气质的。如果那一刹那,石猴犹豫了、放弃了,这近在咫尺的洞天福地它可能永远也不会再发现了。因为还有一个秘密,就是说,这洞天不一定是一直在那里存在的。就跟那些名山一样,里面有若干的修道人的洞,但是咱们几乎永远没有机会见到,只是在很特殊的时候,才会出现在我们这个空间。对了,就像海市蜃楼一样的存在。
那群猴子们,在这儿生息了不知道多少岁月,它们又悠闲、又无聊、又天真,花果山这块地方,估计哪棵树下有几个蚂蚁洞,都是门儿清的。可是在此之前,它们竟然没有想到过探寻一下这股山涧水的源头?它们不知道山涧源自哪里?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
其次,小说中有一句诗“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王遣入仙宫。”这首诗说得明白,是因缘际会、猴子该当进驻此洞;这是仙洞,不是平日人们贯见的山洞,里面以前居住的就是仙人,今天能进去的,也仍然当是神仙;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水帘洞出现、老猴子脑袋中忽然浮现的奇想,都是“王遣”,也就是上面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王”在运作、在安排、通过往猴子脑袋里放置一个念头,驱动他们去发现、去入驻。
于是石猴成了美猴王,有了王的猴子们,“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脱离了低级鸟兽的行列。美猴王,开始走上醒悟的路途。
回复[3]:
老十 (2011-11-08 13:07:24)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1/718515.shtml
原帖在此,,强力推荐给闲人看
读完此贴,在读西游记封神榜
靠,享受
2011年没白过啊
回复[4]:
老十 (2011-11-29 17:33:01)
第十四回(6) 修行迷中谜之谜底
悟空被称为行者,就是因为对他来说没有多少需要悟的,什么东西一眼就看穿。但是这不是说他什么迷惑、什么考验都没有,三藏就是他的迷惑、他的考验。三藏这一番絮絮叨叨不得要领、又说得过分的话,惹毛了这毛猴,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心高气傲,既然三藏说他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他当即就觉得这三藏器量狭小。其实他俩这时候器量都不大。三藏也不想想这猴子是佛祖菩萨安排给他的,他凭啥要放狠话撵人家呢?这猴子也不想想他之前再三表示不再伤生、愿意跟随取经人修行、取经,凭啥对方说了点昏话就撂挑子跑人呢?
悟空脚丫子利索,话还没落音,人就消失了。三藏这时候才傻眼了,可是三藏面子放不下,人家都走了,还在那里絮絮叨叨的给自己台阶下,继续指责孙悟空。然后他也想不起来菩萨安排了,却又开始俗人之念炽盛,居然安慰自己说是“命里不该招徒弟,进人口!”
这下三藏没了人依靠,无奈之下只有清醒、面对窘境,只好放弃依赖之心,舍身拚命归西去,莫倚旁人自主张。
走着走着,三藏就遇见一个年迈的老太太,这时候三藏心灵福至,忽然又想起来礼貌和尊严之事了,看见老人家前来,他慌忙牵马立于右侧让行。从前面的落花流水,到中间的大发雷霆,再到现在的毕恭毕敬,你就知道,这三藏很容易被外界和外物所影响带动,他不能始终如一的保持镇定和从容,这仍然就是内心迷惑、定力不够的表现。
这老太太跟三藏搭话,三藏就对自己隐恶扬善,说徒弟凶顽跑掉了。这老太太自然是菩萨了,老太太说了一番很有意味的话:“我有这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原是我儿子用的。他只做了三日和尚,不幸命短身亡。我才去他寺里,哭了一场,辞了他师父,将这两件衣帽拿来,做个忆念。……”你道这番话菩萨其实在说什么?
菩萨的话其实是这样的。这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乃是佛祖和菩萨为悟空准备好的成佛之金身,也就是说早就安排好了悟空成佛之正果,只要他走下去就OK了。原是我儿子用的,这话就是指佛祖和菩萨已经视悟空为佛子,度化一个人成佛,这恩情可比生身父母还要大。他只做了三日和尚不幸命短身亡,这话就是指的悟空跟随三藏这才两三天,突然中断修行,等于是已经在修炼的路途上死亡了,前功尽弃。我才去他寺里哭了一场,说明悟空放弃修行,最为伤心的是菩萨,她等于所有的安排和心血都白费了。辞了他师父,这时候他师父不是佛祖嘛,菩萨是去在佛祖那里,两个人一起嗟叹痛心。将这两件衣帽拿来做个忆念,就好比孩子夭折的父母,抱着已经死去的小孩,那种伤痛。
菩萨传给了三藏紧箍儿咒,其实这篇咒本叫做“定心真言”,这时候的三藏和悟空,都是心浮不定的主,但是三藏的诸多恶念,因为他没有神通,统统停留在构思阶段,顶多是一种痴心妄想,就算招致妖魔鬼怪,也百分之百是伤害他自身。这定心真言,才是指导他修行的真宝贝。而悟空不同,他内心清净、神通广大,但是任何一点恶念,可能都会造成众多生灵涂炭,几乎百分之百的伤害的是别人,而他心中的恶念虽然不多,但是经过他神通的放大效应后果就太大了。
你看看,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都是有神通的,对他们来说,跑去灵山取个经什么的都顶多只是一盏茶的功夫,也不会遇到妖魔鬼怪,所以,如果安排他们单独哪一个去西天取经,都算不得什么成绩,顶多赚个差旅费而已。而让他们跟随被封闭着的俗人三藏取经,就完全不一样了,三藏的迷,往往也就成了他们三个迷,他们之前因为层次不同也常有摩擦,可是主要的魔障都来自于三藏,悟空等人的修行,主要就是通过受唐僧的气。
这一路上,四个人磕磕碰碰、最终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对于他们来讲,单就这个互相宽容上来说,就足矣具备成为法王的资格了。在起步的阶段,三藏有善心但是不会容人,悟空、八戒、沙僧根本就是纯粹道家子弟,从来不考虑看顾别人的。
而他们因为没有常人的人体,其实是很难往上修行的,那么通过三藏给他们带来的迷障和魔障,其实等于是说,他们在借助三藏的身体在修行!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是三藏做他们的师父,这是一个很大原因了,三藏有人身,是主体。再者三藏之前好歹也是佛门子弟,懂得不少经文,从形式上也是有资格做师父的,虽然从修炼上讲,他们四个、包括白龙马其实都是佛和菩萨的弟子。
所以你就知道,这三人一马保护三藏,不但是保护取经人,也是保护自己修行所必需的人身。对于三藏来说,这三人一马不但是徒弟,还是护法神呢。
而对于悟空第一次撂挑子这事,不但菩萨亲自出面了,其实,连佛祖都空前的出面了……
回复[5]:
老十 (2011-11-29 17:38:52)
第十四回(7) 修行真苦啊!
话说这孙悟空撒丫子走人,如果他真的想回花果山的话,按道理来说,他应该一跟头翻到花果山去,但是他路过东海的时候,却一个跟头扎下海底龙宫找龙王去了。就这个举动你就能看出来,悟空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找个人说道说道,给评评理。评什么理呢?无非是找个知音,规劝规劝自己,并且责骂唐僧一顿,最好两个人一起回去找到唐僧,当面理论,说得那和尚面红耳赤、赔礼道歉。他离开花果山一转眼已经五百多年了,从人情角度来说,悟空无论如何都应该想回家看看先,哪怕看完了再回去继续赶路。悟空没有直接回去花果山,这就说明他认为取经修正果比回家看望一下还要急迫得多。为什么呢?
要知道,当初孙悟空为什么求仙访道,他一开始就带着个人求道、还有对满山猴子们的对长生得道的期望的。但是他入了菩提祖师的门庭,却由于傲慢自信,只求得自我解脱之法,虽然地狱尽除猴类的名,可是他却不会做王的道道。到了天庭,只想着抢位子、也不学习王道。后来打游击流窜中来到二郎神家,忽然觉得对王道有所感觉……只是已经太迟了。
而现在,历经五百年的磨难与静思,菩萨的规劝,他明白了,只有自己修炼成王、得正果,才能为儿孙们寻求一个真正的解脱。这时候三藏还不明白到底修佛是为什么呢,这悟空内心已经明白了。可是明白了不等于做到了,他内心的那些傲慢、狂妄、焦躁、凶悍、只是一时的被他的醒悟求道之心给压下去了,没有发作而已。
东海龙王是非常清楚悟空内心应该要做什么,那就是“重整仙山,复归古洞”。怎么重整仙山,那就是要重新修行,复归古洞?哎呦,龙王怎么知道悟空以前占据的水帘洞是古洞呢?悟空听到这古洞二字,所想的却是复归他初始的来源原始之出处。悟空说是因为菩萨劝善做了和尚了。龙王就恭喜他,评价他说这才叫改邪归正,惩创善心。是呀,王道只有一道,那就是善,容纳无量众生、容纳之前不能容纳的、甚至是讨厌的,怎么容纳?可不是海绵那种吸纳,而是通过善心改变那些不好的,然后容纳进来。王只有这一条路,除此之外,都是邪路。
在龙王询问之下,悟空就开始泻火了,说出来为何至此。那就是唐僧不识人性,他替三藏灭魔却被三藏驱逐。三藏的确不识人性,这人性是什么意思?恐怕一般读者不太明白,悟空说的识人性,乃是人性之中有真假、并且能清晰分辨出每一善念之中的善的成份、不善的成份,也就是你真正自己的性,与附着在你思想中的外邪的性。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喝完龙王一盏茶,行者总觉得后面有点异样,回首抬头一看,见是一副自己从未见识过的画儿——圯桥进履。行者道:“这是甚么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是呀,这事发生的时候,是在王莽篡位之前100多年,那时候悟空正在天上做官官、混脸熟呢。行者道:“怎的是‘三进履’?”
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黄石公把鞋子弄掉了,很轻辱的呼喝仅仅是路过打酱油的张良去替自己捡鞋子,不光如此,甚至还要求张良替他穿上,并且不是一次,一连三次。张良什么也没做错,也没有对不起老汉的地方,凭什么这样啊?而且明明是那老汉故意戏耍张良,明摆着的嘛。天地良心的,张良凭什么要受这个侮辱嘛。但是张良完全没有计较对方是否礼貌、是否在戏耍自己,他只想着人家鞋子掉了帮人是应该的,老人家了替他穿上鞋子是应该的,象对待自家爹娘一样跪着给老人家穿鞋子是应该的,并且做三次跟做一次都是一样的。这说明张良完全不为别人的眼光和思想所干扰,别人无论怎么说怎么做,丝毫进不了他的思想。在张良这儿,别人的对错跟我如何想如何做全无瓜葛。
这心态正是悟空所急缺的!所以一下子就说道人家悟空心里面去了。而这几乎就是悟空唯一的大毛病,其它什么傲慢、焦躁等等,都是因为缺乏这个真正修大道的心态所衍生的。话回来说,三藏容易为他所在俗人层面的环境迷惑,悟空容易在他所在的上界层面的俗理环境所迷惑,这正是他不能往前走一步的大原因——看不透自己的迷障,不能往更高层面突破。
这之前,悟空认为自己悟到的理就是天理的全部了,他认为降龙伏虎就是解脱生死的终极手段,却尚不知,自己的焦躁之龙与凶顽之虎,正把他给玩弄得张狂万分。从这个层面上说,他跟三藏的窘境一样,都是驾驭不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可是他比三藏还差一点,那就是善心,正是这个善心的存在,让三藏虽然时时犯傻,但是却不会漏过该解救的。如果按照悟空那种悟法做法,该死的不该死的,就全都打死了。三藏在很多方面都缺乏定力,但是他对善的坚持成了他最大的定力,悟空他们都比不了;悟空什么都看得明白,就是看不明白自己内心。
到了这个时候,估计您已经看出来,为何要安排悟空定心真言紧箍咒了。因为对悟空来说作为一个神仙,几乎什么外在的迷都没有,没有迷就没有悟,要么通过三藏给他制造迷,要么就是用强力的定心真言约束他心中的妄念,那就是剧烈的脑袋的痛苦。而这痛苦不是白白承受,每次三藏无端念动咒语,每次三藏冤枉悟空,都是一方面在杀死控制孙悟空身心的邪念妄念,一方面在给他如同张良一样的机会。
到得这个时候,通过张良圯桥进履,您或许就能明白佛祖何时已经出现了。张良三进履的故事之于悟空,悟空就是张良,那三藏就是黄石公了……不对!三藏断然不是黄石公,因为这一路修行之上,三藏是经常受着悟空的点悟的。那菩萨是黄石公了?其实佛祖才是比作黄石公的,法是佛的。
那前面我不是说,佛祖都亲自出面了吗?是呀,这时候你再回头看一下三藏训斥无端的凶狠的斥责悟空的话儿,跟黄石公呵斥张良再三穿鞋子有何分别?哎呦!那我不是前面说了,是三藏脑袋中的邪念和俗念搅和着,指挥三藏所言吗?!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