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大
中
小
关于略萨的话题
科长 (发表日期:2011-06-22 18:38:34 阅读人次:1269 回复数:1)
关于略萨的话题
叶兆言
去上海的列车上,断断续续一直在想,今天的活动应该说些什么。略萨先生到中国来了,最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闪亮登场,将和中国的热心读者见面。媒体上早已沸沸扬扬,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擅长言辞的人,尤其不喜欢公开场合说话,今天既然专程赶过去捧场,肯定要说几句。
我知道将会遭遇一个非常热闹的场面,外面下着雨,忽大忽小忽冷忽热,典型的江南梅雨季节。在会场上,活动正式开始前,我见到了很多朋友,安忆来了,陈村来了,小宝来了,诗人王寅来了,李庆西夫妇从杭州赶来。这些熟悉的朋友让人感到亲切,我突然意识到,即将开始的文学聚会将成为一段文坛佳话,是文学的名义让我们又聚集一起。
我几乎立刻意识到,大家在这里碰面,并不是意味着某位诺贝尔奖得主要大驾光临。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个大名鼎鼎的奖项,我们这些人肯定也会赶来,因为我们都读过他的小说,我们喜欢这个作家。事实上,这个活动早在一年前已经开始筹办,那时候,没有人会想到略萨会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版方也没有在赌他会得这个奖。
如果有人不相信我的说法,可以上网搜索。一年半前,新版的略萨著作刚推出,我曾写过推荐书评。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版社告诉我,他们不仅出版了略萨的一系列作品,并且将邀请他来华,为他做一连串的宣传。有关略萨将来中国的消息,早在那时候就有报道。
很显然,如果没有诺贝尔文学奖,今天这活动仍然也会按期举行。很显然,如果没有这个奖,活动的热闹会大打折扣。
略萨先生出场了,掌声,灯光,呼唤,一切都没有出乎意外,完全像个大party。计划中,我和甘露将作为嘉宾,上场与略萨进行对话。在这样喧嚣的场合,甘露显然比我老练,他与略萨一样穿着西装,没有系领带,又正式又休闲。
对话前是朗诵,大段的中文朗诵,地点在戏剧学院的一个小剧场,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不能说朗诵得不好,应该说很好,很科班很学院,可是总有点格格不入,也许盗版碟看得太多,我已经习惯了配字幕的原声带,更喜欢原汁原味。
接下来,终于轮到略萨,终于听到了他的声音,真人的声音。略萨开始为听众朗诵《酒吧长谈》,我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懂不懂并不重要。我们更愿意听这声音,这也许就是大家今天来这里的目的,毕竟这才是原汁原味。毫无疑问,略萨的朗诵是今天活动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有幸耳闻,有幸目睹,足够了。
我已记不清自己说了些什么,有些紧张,不是因为面对大师,更不是因为诺贝尔奖。在公众场合,我都是这样没出息,大脑会不听使唤。准备了很多话,有的忘了,有的突然不想说了。也许,写作的意义就在于此,因为借助笔,或者说借助电脑,我们可以把思想的火花用文字固定下来,让白纸上落满黑字。很显然,作家能够成为作家,不是他会说,而是他能写。
我向略萨表达了感激之情,我告诉他,中国作家面对世界文学,向来是谦虚的,我们的父辈,父辈的父辈,对外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始终抱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我没有说,他是我见到的第一位活着的诺贝尔奖作家,尽管事实就是这样。我也没有向他表示祝贺,吹捧和赞美,说他是多么了不起。作为最新的一届得主,他正处在花丛和掌声之中,会在中国获得非同寻常的礼遇。作为一个写作者,他获得的荣誉已经太多了。
我觉得应该告诉略萨,与他一样,我们这一代作家,都是世界文学的受惠者。跟他一样,我们也读雨果,读托尔斯泰,读海明威和福克纳,读萨特和加缪,读博尔赫斯,读鲁尔福,一本接一本地读称之为文学爆炸的拉美作家。对于我们来说,略萨代表的这一代拉美作家,对我们这些刚走上文坛的青年人,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当然,并不是说他们就一定比前辈更出色,而是因为他们对于我们来说是活生生的现实,是与我们同时代的当代文学一部分。虽然相差了二十多岁,我们面对着同一个太阳和月亮。
必须承认,拉美文学爆炸的一代作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效仿的楷模,是我们精神上的同志。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既想继承世界文学最精彩的那些部分,同时也希望向拉美的前辈一样,打破既定的文学秩序,在世界文学的格局里,顽强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拉美文学的爆炸,影响了世界。我们是被影响的一部分,我们是被炸,心甘情愿地被狂轰乱炸,因为这个,我们应该表示感激之情。
文学对话开始前,主持人对我说,因为话筒不够,待一会话筒到了你手上,就由你来控制局面,最好不要冷场。几乎在第一瞬间,我便想到有甘露,既然主持人可以把话筒推给我,我当然应该毫不犹豫地推给他。结果,当我和甘露各说了一段话以后,我们竟然哑场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幸好甘露临时想到了一个话题,让略萨的演讲源源不断地说下去。略萨显然是有备而来,大谈他的文学影响和传承,大谈他的文学同行,说博尔赫斯,说鲁尔福,说马尔克斯。事实上,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话题,是我们已经知道的文学史,说是课堂上的老生常谈也不为过。类似的演讲肯定不是第一次,众口永远难调,略萨的表现非常得体,大度,谦虚,同时又十分自信。
略萨的谈话洋洋洒洒,说世界文学的影响,他报了一大串名字,轻轻带过了中国文学。为了担心进一步的冷场,我不得不准备了一个近似八卦的话题,真要是无话可说,就逼他谈谈对中国文学的印象。好在已经用不到了,我们的对话很快到了尾声,到了听众的提问时间,话筒又回到了主持人手上。
客随主便,到人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就算是再尊贵的客人,略萨也必须继续老生常谈,不得不回答,重复那些自己或许根本不愿意说的话题。诺贝尔文学奖对他有什么影响,对人生有什么改变。既然是第二次来上海,对上海的印象怎么样,上海有了什么样的巨大变化。对专业写作和业余写作有什么样的观点,一个作家究竟是应该业余写作,还是成为全心全意的专业作家。
和大多数演讲者一样,略萨对这些老套话题,很有耐心,友好,真诚,掏着心窝。
略萨回答听众提问的时候,几个学生模样的人开始退场。你可以说这些青年人很无礼,也可以说他们特立独行,非常自信,应该有这个自由,根本不在乎演讲者的诺贝尔奖光环。我不知道略萨是怎么想的,他无疑也会吃惊,会略微有些不爽,但是还在继续回答,仍然继续发挥。我却感到很羞愧,这就是今天的文学现实,无论你是多大的腕,都可能只是突然热闹一番,一下子聚集了许多人,灯火辉煌掌声四起,大家更可能不是奔文学而来,更可能凑个热闹抬腿就走。我的女儿也在现场,作为一名父亲,她此时此刻做出这样的无礼行为,我一定会事后教训。同样,如果我是学校的老师,肯定会告诫学生,你们可以不去听某人的演讲,中途三三两两退场,既是不尊重别人,也是不尊重自己。
略萨说起自己刚开始文学创作的艰辛,那时候他太年轻,为养家糊口,一下子兼着好几份工作,在图书馆打工,当记者,最让人吃惊的,还有一份活儿竟然是为死人作登记。他讲述了一个写作者最可能面对的悲哀现实,为了喜欢写,为了能写,你也许必须先找一个管饭吃的工作,这份工作很可能是你非常不愿意干的。
现场有同声翻译,有些片断完全听明白不容易,但是略萨说的这段话我听得非常清楚,太直白了,是个人就应该完全理解。事实上,大多数热爱写作的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都有过类似的强烈感受。有趣的是,某些媒体人士与我理解的并不完全一样,最不靠谱的还是网上的反应,这段话到了某记者笔下却成为这样,而且被广泛转发:
“下午去采访略萨与中国作家对话,老头说,他不支持“专业作家”这样的做法,很多优秀经典作品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诞生的,作家如果被养起来,是没有感觉的。当时,坐在他身边的叶兆言和孙甘露,貌似脸都绿了。看来这就是中国出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真正原因了。这个当了一辈子记者的老头,真犀利。”
略萨并没有当一辈子的记者,这完全是想当然,自说自话。作为一名职业作家,略萨一直在追求一个能够安心写作的环境,幸运的是得到了,他可以自由的写作,而不是为了饭碗去工作。艰苦的环境与诺贝尔奖没有直接关系,略萨绝对没有说不支持“专业作家”,很显然他根本弄不明白中国特色的所谓“专业作家”,他所关心的只是,一个写作者能否全心全意的写作,是否全身心,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除了写,没有什么比写更重要。
略萨也许是小说家中最关心政治的人,他关心政治,投身政治,竞选过总统。这不代表所有的写作者都应该向他学习,事实上,绝大多数作家根本不擅长政治,政治跟文学从来都是两回事。政治的肮脏远比我们的想象更糟糕,更令人生厌,略萨的幸运在于他被政治戏弄,玩耍,最后幡然醒悟,不得不叹着气远离了这个该死的泥潭。
略萨的意义,不是因为他曾经是极端的左派,后来又成为坚定不移的右派。拉美作家皆不太甘于寂寞,血管里盐份多,里比多也强烈,坚决不回避政治。马尔克斯喜欢古巴的卡斯特罗,为抗议智利政变,文学罢工五年。略萨有过之无不及,年经时参加共产党,学习马列著作,研究毛泽东思想,后来思想右倾,成为政党领袖,参加总统竞选,一度还处于领先,眼看就要黄袍加身,最后输给了那个日本人藤森。
略萨的意义,在于写出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一连串优秀的小说,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人,有幸聚会在此,愿意走到这里来。政治上的失败成全了他,同时也给了我们这次愿意相会的理由。
带了一本初版的《青楼》赶往上海,让略萨在上面签名留念。这是我很多收藏中的一本书,这么做既表示对作者的崇敬,更是对一个逝去的阅读时代的怀念。三十年前,略萨的这本书第一版就印了五万册,如今虽然有诺贝尔奖的光环罩着,新版印数并不乐观。
美好的阅读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文学的生存处境越来越糟糕。不止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差不多都这样。阅读已不重要,已处在边缘的边缘,今天的大众更关心话题,更喜欢浮光掠影的报道,更愿意看网上犀利的议论。略萨来了,略萨很快就要走,如果我们没有因此去触摸他的文字,年长者没有重温历史,年轻人还是不愿意阅读,他或许就真是白来了。
2011年6月16日 河西
回复[1]:
科长 (2011-06-22 18:41:47)
活体略萨围观记
2011-06-17 21:09:44
跟阿同学一起去射蝌院围观了一整天活体略萨大爷,有如下心得:
1)文学真的是超级no future了,今天这场子已经算是这几年京城最火爆的文学堂会了,但全场的女性还是以高龄御姐和穿唐装的文艺大妈为主,在其他堂口华丽丽的正妹率面前完全无法抬头;
2)略萨大爷早几年还能称得上是美型大爷,这两年不知怎么着,脖子下面淋巴腺那周围肥硕了起来,正面看不受影响,但从侧面看过去,竟有些像高呼“我反对这门亲事”的蛤蟆;
3)略萨大爷上午的演讲不知是受题目所限,还是低估了中国读者对他的熟悉程度,总之,无论是讲他的文学青年发育史,还是谈文学与抗争,都是他以前在各种文章、各种访谈里重复了多次的cliche。当然,对在场的一些老龄小清新来说,即使是起点级的cliche,也相当于对牛弹琴,比如某妮宝贝,就在微博里忧桑地说略萨大爷的文学与政治关联说跟她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在一个国家某妮宝贝之类的爱好者占了文学读者的绝大多数,那么略萨大爷在演讲中呼吁的在某类社会通过文学阅读唤起公民行动的理想,就只能是达菲鸡之念了;
4)略萨大爷看东亚mm很容易走眼。上午Q&A阶段全场最抢眼的一个既有海拔又有事业线的火辣正妹数次站起来都悲剧地发现被大爷钦点的人不是她。(下午人肉到,该事业线深邃的正妹是某中央媒体的,看来媒体的等级也是由从业人员的事业线决定的。。。)
5)下午的对话场,中国作家和学者代表们的发言几乎全是深情的表白,恨不得每人都捧几本1980年代初的盗版略萨来证明自己和略萨大爷是真爱。其实我觉得不如叫做“黄河中下游作家略萨基友会”,因为到场的男作家某连科某洱某震云都是河南人、某言是山东人,他们的深情表白只代表了黄河流域,确切地说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对略萨的基情,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读者对略萨的态度肯定会不一样。(其实某洱发言还不错啦,是唯一一个真的读书的小说家)射蝌院最后没有叫此前新闻里错误“剧透”的张悦然mm来是个大败笔,张悦然mm肯定会给略萨算星盘。至于到场的两个女作家,某抗抗奶奶和某小斌奶奶,说的话全都大砣大砣地下垂且乏味。
6)略萨大爷精力还是很赞的,据说一晚上没睡觉,下午对话场回答中国作家们提问的时候还是灰常有“我反对这门亲事”的豪情,好几个问题答得比上午的演讲精彩多了。幸好下午我没带同传耳机,全靠三脚猫西语裸听,据说下午的同传基本是在往耳朵里传屎。
7)其实全天活动的主角既不是略萨也不是美大叔陈众议,而是邪恶的新浪微博,因为上下午的场子里,都有两个大屏幕的微博墙。我觉得新浪微博真的跟杀不死的蟑螂一样无处不在了,一个活动的场子里面还弄个微博墙实在是太蛋疼了,那上面全是场地里面的各种闲人对活动本身的各种既无喜感又无快感而且还满是常识错误的哼唧,是对一个活动的空间构成本身的自毁式拆解。比方说,略萨刚说完自己的写作受萨特和福克纳影响很大,有个还加了V的土鳖就在现场的微博墙上大晒自己颇成问题的智商:“略萨说他受萨特和福可影响很大。”我觉得新浪微博的终极目标是把整个中国变成一个话语垃圾场。
8)上一条只是针对新浪微博而言的,不是针对新浪微博的员工mm们。有个超可爱的员工mm在跟我们一起走出射蝌院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喷着妖雾的蘑菇雕塑。她一路上都在怀疑只有她自己出现了幻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这就是神奇的中国。
来源 豆瓣网
胡子(胡续冬)的日记
http://www.douban.com/note/156801515/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