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闲聊
字体∶
大
中
小
抹杀日本的中国式自信 ----关于第一位中国女留学生金韵梅
小木樨花 (发表日期:2017-03-16 14:03:24 阅读人次:2402 回复数:9)
抹杀日本的中国式自信
------关于第一位中国女留学生金韵梅
和气猫
金韵梅(1864-1934)是已知的中国第一位出洋留学的女性,最近自媒体上有帖子在流传关于她的传说。金韵梅1864年出生于宁波鄞県,2岁时其父母因霍乱双双去世,被美国传教士McCartee夫妇收养,8岁跟随养父母到日本居住了8年,在日本接受了初等教育和中学教育后跟随养父母到美国读医学,1885年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女性。1887年受教会派遣赴厦门行医传教但工作不顺畅且得了疟疾,1888年赴日本养病并在日本行医传教至1894年。1905年起回中国工作至去世。
虽然她具有 “中国第一位出洋留学的女性”之称,又在中国工作了近30年,但是关于她的研究的一手资料,却主要是英文和日文资料,而缺乏一手的中文资料。可以想到的原因是:1.她在中国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并未留下耀眼的业绩; 2.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记录和保存做得差劲,也可能是两个原因相辅相成的结果。
她在日本工作了6年,日本为她留下了诸多详细记录,甚至她在神户主持诊所时期连续几年的就诊人数和收入的数据都清楚地留下了。
我最初知道金韵梅其人其事,是在日本有幸拜读了1998年12月日本关西学院人文学会的刊物《人文论究》48(3)刊登的该大学讲师成田静香的论文《一名中国女性在神户的行医传道:金雅妹的前半生》。该文脚注提到,金雅妹后来亦称金韵梅。
一,对王丹红文的分析
2017年3月8日,微信公号“知识分子”发表了“王丹红原创”的《第一位留美学医的中国女性:金韵梅的传奇一生》(以下简称“王丹红文“),随后我很快发现:王丹红文主要是改写了枣木夹子的《金韵梅大夫略传》(2016年2月20日发表于枣木夹子博客,以下简称“枣木夹子文‘)。枣木夹子在写文章上显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哪一句是什么来历、引用的谁的文章,用脚注标得一丝不苟。对比下来,我发现两篇文章内容基本相似。既然是同一人物的故事,内容有所相似是难以避免的,但即便如此,感觉素材上和文词上相似度还是过高了一些。我注意到,王丹红文在枣木夹子文的基础上作了一些精妙抹杀,这些抹杀引起了我的兴趣。下面列表对比,说明被抹杀的部分:
先分析下列表中被抹杀的部分:
1. 被美国人夫妇收养的一个中国女孩为何会在日本接受了初等和中学教育?被王丹红文抹杀的部分,对于金韵梅的人生轨迹来说恰恰是不能不交代的一部分:因为她的养父在1872年被大清国雇作临时翻译随团来日本。那为何此时大清国会向日本第一次派遣使团?枣木夹子文作了介绍。
Maria Luz事件是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期,司法管辖经受国际考验的一件大事。为了解救横滨港内秘鲁籍船只上被贩卖和虐待的清国人,日本组织特别法庭判定苦力合同无效。船上的清国人得到了解救,而日本却因此案得罪了秘鲁,翌年秘鲁向日本索赔,日本还为此卷入一场国际仲裁。
这个事件,怎么看都是近代史上中日关系中温暖友好的一页,而这就有了抹杀的需要了。
2. 当时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多的,作为一名中国籍女子,1885年在美国的医学院毕业,这样可喜可贺的人生舞台上,与她密切相关的国家的领事参加典礼恭贺她,是极为温情喜庆的一幕。大清国没有为她提供过一天的教育也参加了典礼,而日本为她提供了初等教育和中学教育,应邀出席典礼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一幕却被王丹红文抹杀了。如果我是那位大清国的领事,我会如坐针毡:其一,大清当时仍未建立日本那样的义务教育制度;其二,1872年大清国开始向美国派出留美幼童,原定的留学期间为15年,却在保守派的阻止下于1881年喊停召回。
至于表中3.和4.的抹杀,金韵梅8-16岁是在日本度过的,她眼里的东方文化,正统与非正统另论,不可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日本文化。把东方等同于中国并删去日本,王丹红文的这笔抹杀,生动地刻画出现代中国文人对日本的态度。当然,这种态度,比起爱国青年们希望把日本从地图上抹去的直白表示,显然要隐秘得多了,但是精神实质是不离其宗的。
比起王丹红文所体现的中国现代文人的狭隘,我对金韵梅本人的观点更有兴趣。因为金韵梅当之无愧是当时的知识精英阶层,她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她有机会目睹两个东方国家在近代大变革时期的不同表现,知识精英阶层的态度和取向对社会的走向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金韵梅表达出来的态度,对我来说更有启发意义。下面对她几个主要观点进行评析。
二,对金韵梅观点的分析
(一) “她回顾了西方在印度和中国的作为,在感谢西方人带来了先进知识的同时,强烈谴责了西方国家的贪婪和野蛮。”
----如果金韵梅是大清的格格,那她确实有资格这样说。因为西方人进入大清,大清的统治权威受到了挑战,这确实给大清的统治者带来了麻烦,谴责是必须的。然而,她并非大清格格,也不是她在美国演讲中所自称的那样来自中国的士大夫家庭。她是宁波农村一个底层百姓家庭的孩子,因父母生前得到过外国教会的教育和生活上的帮助而有缘在其父母双亡之后被McCartee夫妇收养。没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国门,没有《南京条约》,她的家乡宁波就不会开港,没有《望厦条约》,McCartee夫妇就不可能作为传教士在宁波行医传教,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留美金韵梅医学博士。明明是出身最底层生活最悲惨,明明是进步文明的受益者,却具有统治者的思维而反对进步文明,这种特质在金韵梅身上得到了体现。
(二)“两千年来,中国人始终是和平的守护者,和平是中国人的天性。”“与西方人好斗的天性相比,中国人是和平的,最激烈的战斗是与自我的战斗,最伟大的胜利是自我克制。”
----金韵梅在用流利的英语向美国人如此阐述她的理解的时候,我想,她大概忘了,中国历史上每隔一些时期就会爆发改朝换代的战争,多少次血流成河;她的家乡宁波因太平天国而丧失了1/3的人口,如果这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她出生前几年所以她不知道,那么,在她说这番话之前不久,中国刚爆发义和团运动,愚蠢野蛮的民众杀害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传教士及其家属和大量无辜本国民众,而这些传教士的绝大多数是她养父母那样的人,他们甘心忍受中国艰苦的条件,收养弃儿孤儿,办学行医……
(三)“(关于日俄战争)从表面上看,俄国人是东方的侵略者,但俄国人进入中国,最终只能被同化……” 她谴责日本自甲午战争起对大清的侵略。她指出了日本文化中的缺陷,而中国有悠久的、更为成熟的文化,仍是“亚洲的脊梁”。
----俄国是近现代史上对中国祸害最大的国家。如果金韵梅活得更长,她就能看到,苏俄不但没有被中国同化,反而输出赤祸生生阉割了她深以为自豪的中华传统文化,她所坚信的“亚洲的脊梁‘没有挺住,贻害至今。在日俄之间认谁为盟友,是中国陷入万劫不复的分水岭。
而日本近代一直对俄国的东侵抱有强烈的危机感,日本认识到,以大清的腐朽和朝鲜的弱小根本无法抵挡俄国的扩张,等俄国占领了东北和朝鲜半岛以后,毫无战略空间回旋的日本人就会被俄国人赶到太平洋里喂鱼,所以日本不惜牺牲十万将士的生命打日俄战争。当时留美的人才貌似对苏俄的危害严重缺乏认识。宋庆龄也是在美国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精英,金韵梅和宋一样,对俄国的真实面目无所知却对俄国抱有模糊或坚定的好感,而留欧的人比如徐志摩,就认识到苏俄是什么货色。
关于甲午战争的性质是否是对大清的侵略,看看马关条约第一条就知道了,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场争夺对朝鲜半岛的领导权的战争。如果说这是对大清的侵略,那大清对朝鲜的侵略是在先行为,当时大清打算把朝鲜废国而直接编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至于文化,悠久的不一定是成熟的,别人的文化有缺陷不代表你的文化缺陷更少。在对待日本和其他先进国家的文化上,中国人似乎很坚定地抱有一种自信:你比我进步的不过是技术,咱们迎头赶上就是了,文化上道德上咱们中华才是精妙的深厚的正统的美好的。而日本却一直没有这样的自信。
(四)“日本的教育完全是政治性的:中国留日学生学到的不是有用的艺术和科学,而日本的政治观念。日本向中国留学生灌输对政府的敌意情绪,目的是制造中国的内乱,从而趁机在中国获得优势地位。”
----日本的学问各科都有,连军事专业都对中国人留学生开放(美国在1881年对中国留学生关闭了军事专业,1882年排华法案出台),以致于没有日本正规学历的蒋介石也要造假说自己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而鲁迅在日本开始就是学医的。学问都放在那儿呢看你自己愿不愿意学,学不学得下去。日本人确实对政治观念有很多研究,但那并非是为了忽悠清国留学生而量身定制的,是人家自己认真研究鉴别的,自己国家政治不稳定造成留学生特别关注这方面的学说,怎么能怪日本教育?金韵梅的养父(医学生物学)长期受聘于日本教育部,恰恰说明日本教育对科学的重视。
还有人认为日本对大清国留学生开设学制短的特殊课程是忽悠人其实学不到什么。这个怎么看?像容闳推动的那种长期的留学当然是好可是很花钱(中途还被喊停),学得深有深的用场,学得浅有浅的用场,总比一点没学好,学制长短在文凭证书上是写清楚的并无作假,关键看你怎么用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嫌日本这个老师不够格可以,跟更先进的别国学习也行,关键是要肯好好学。何况,一般日本学生的课程,也对大清留学生开放,像周恩来那样报考这个学校报考那个学校结果一个也没考取的学生也不是没有,这种情况下,在已有正规教育之外另设特殊课程,多少让他也学点皮毛,总比白跑一趟万念俱灰回去发动革命强。
说到底,大清的内乱还真不是日本害的。大清自己气数已尽,没有多少硝烟就比较和平地土崩瓦解了。日本不但没有故意灌输留学生对清国的敌意情绪,反而在1905年,根据大清的要求,日本政府在和清国驻日本公使杨枢协商了草案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准许清国学生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规程限制日本人开办针对清国留学生的野鸡学校,按照清政府的意愿加强监管清国留学生,以防他们造大清的反。比如第1条:清国学生需要清国公使馆的介绍,方能入读日本公私学校;第4条:清国学生转学、退学,需征得清国公使馆同意;第9条:清国学生到校外租房子,需由所在的学校加强监管。因为日本人”死脑筋”,一旦制订了一个规则就会认真执行,清国留学生们认为这是被日本歧视了,此规程的实施遭到清国留学生的抗议,陈天华愤而自杀。一边是清国留学生的各种不学好和革命倾向,一边是清政府的意愿,日本夹在当中,反落了个“歧视大清国留学生”的污名,实在是不好伺候。
(五)“金韵梅向普实克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像她一生中的许多演讲一样,她表达了对东方文化艺术的极力赞美和对日本人盲目学习西方的批评。”
----中日近代化哪个是成功的?她的美国养父在中国长期生活而从中国官方得到的待遇不过是临时翻译,还是跟着赴日,给求贤若渴的日本送来一个紧俏人才,一到日本很快就被聘用到日本教育部而且是长期聘用。哪国识得人才?她因申请美国的医师执照未果,无法在美国行医,而她本人在厦门行医被当地传教士们抵制因为他们不认可女医,而随即后她赴日,马上就被神户传教士组织重用行医并教学。哪国尊重知识女性?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亲历中日两国大变革时代,本该是看得比谁都清楚……。
尤其是,她在东京读小学和中学期间,正值日本推行义务教育,日本正在迅速完成让全国各地所有阶层的孩子都可以平等地获得基础教育的变革。而她文化上最推崇的中国,在同一时期,她这样孤儿能得到什么教育?最幸运也不过是裹着小脚晒着太阳捉虱子。出生在中国父母双亡是她的不幸,她的幸运完全来自于被美国人收养和教育,并因此在日本得到基础教育在美国得到高等教育。她如果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业绩,那也完全是美国日本教育之功。
金韵梅在事业上最闪闪发光的时候,是1905年她有幸遇到务实的袁世凯,得到高薪主持公立“北洋女医学堂”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袁世凯去世后,学堂经费立刻被喊停。对教育办学的公利性缺乏认识的文化中,她的办学努力很快付之东流。值得一提的是,与她同一年出生的日本教育家津田梅子(5岁起公派美国留学11年)回到日本后独自办学创办私立“女子英学塾”,虽然有诸多困难却得到朝野多方支持,留下一所大学至今仍在输送人才。金韵梅不是官方派出的,她得到美国教育完全是因为幸运地偶然地被美国人夫妇收养,而并非她的生家和国家主动有计划学习西方文明;津田梅子的留学完全是她的生家和国家主动坚定的计划,接触近代文明是出于主动计划还是因为偶然被动,这本身就体现了眼光水平,并且,之后对于近代文明的态度和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在当时的意识上和行动力上的差距一目了然。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只求其技而不得其制,金韵梅尽管目睹了西方近代文明之先进却在文化上自信本国文化,尽管有机会了解日本,却不能看到对方进步的地方做得比自己好的地方,有知而无识,是她明显的特质。而她的这种特质,被如今中国的识字人,比如王丹红这样的写手们继承了。金韵梅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已经与时俱进而上升为“三个自信”。对方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他们假装没看见,或者干脆抹杀。他们在关于日本的各种事情上的各种抹杀,是他们自信的表现。金韵梅当年的本国文化自信,今天我们已经看到结果了,最有特色的结果之一就是6000万留守儿童,金韵梅如果出生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她很可能就是这6000万之一,而今天,中国已经不像大清当年那样允许像她的养父母那样的外国传教士活动了,她已经不能够再幸运地遇到她的美国养父母。有这样6000万留守儿童在,如今王丹红们的自信,在一百年后,我们能看到什么结果?
回复[1]:
小木樨花
(2017-03-16 14:08:51)
照片太大了发不上去,只能弄得这样模糊了,不好意思啊。
回复[2]:
骏骏 (2017-03-16 18:59:45)
辛苦辛苦
你微信发我的,我还没仔细看呢
回复[3]:
二,对金韵梅观点的分析
百家荟萃
(2017-03-16 20:51:56)
“金韵梅观点”的出处是?
回复[4]:
回3楼
小木樨花
(2017-03-16 22:20:38)
是不同来源的略传中,共同的部分。
回复[5]:
科长 好文章不读要罚款的 新规定。
小木樨花
(2017-03-16 22:21:40)
回复[6]:
夏雨
(2017-03-16 22:40:44)
顶!
那是金韵梅的时代局限。
当时所谓进步思潮,反帝亲苏是知识精英的主流倾向。金韵梅未能幸免。
徐志摩大约有诗人超级敏感与细腻,能凭直觉识破苏俄的祸害,真是天才啊。可又有什么用。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中华民族是注定要落到火里去炼一炼的。
回复[7]:
金枪鱼 (2017-03-17 13:59:24)
昨天看了“鬼首”发的,难道真的就是留美就和留欧的区别有这么大吗?
回复[8]:
邓星
(2017-03-17 15:01:45)
小木樨花辛苦了,拜读。
回复[9]:
小木樨花
(2017-03-17 23:13:05)
谢邓mm 谢夏mm
金枪鱼 也只是偶然 也许有一点必然。我也没把握。美洲和苏俄隔着大洋 没有紧张感。欧洲比较有感觉一点吧。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