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南都周刊:能连续说五分钟上海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张三 (发表日期:2010-07-29 17:18:56 阅读人次:1762 回复数:3)

  当地青年冷落方言,上海本地人将让上海话衰落?(图) 南都周刊

  
[导读]2005年以来,针对社会上种种关于 “上海话要消失”、“孩子说不来上海话”的担忧,上海掀起了一股 “保卫上海话”的浪潮:上海话播新闻、上海方言地图。

  
上海老城区的一个里弄,买菜回来的邻居习惯用上海话在聊天。

  
7 月初,广州市政协向广州电视台提交建议,要求大幅提高普语在广州电视台的播出比例,降低粤语播音比重,引发了民间社会的巨大凡响。这触发了近年来一直盘踞在广州人对本土文化消失的深厚焦虑。六、七月的广州,从大众媒体到网络世界,“保卫粤语”的声浪,如七月骄阳,持续高涨。

  
在多元共存的诉求下,为保育古老、长期独立发展的粤语,捍卫粤语连接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年轻的广州人投入了理性、持续的热情,并得到了来自以香港为首的海外粤语地区的广泛支持,乃至触发了其他城市对本地文化与方言处境的话题。

  
与广州年轻一代蓬勃的捍卫粤语行动不同,早在2005年,上海就发出“保护上海话”的浪潮。但同样是方言,在不同城市价值观以及讨论空间之下,却有各自的故事。

  
上海人衰落上海话?

  
2005年以来,针对社会上种种关于 “上海话要消失”、“孩子说不来上海话”的担忧,上海掀起了一股 “保卫上海话”的浪潮:上海话播新闻、上海方言地图。与广州不同,绘制上海话的保护,更多是学界、官方层面的吁请。

  
在《新老娘舅》的录影棚,“柏阿姨” 柏万青居中而坐,左右一对鲜红的长沙发,像两只张开的血口,一对势不两立的老夫妻对面而坐,一个操苏北口音上海话,一个说本地话,为了丈夫新招惹的女人拌嘴蛮缠,要“老娘舅”给个公道。

  
“老娘舅”,在上海话中有“和事佬”的意思,在这个四壁刷上了“和”与“仁”的模拟客厅里,柏阿姨穿一件花短褂,一头烫卷的短发染成深褐色,身形发福,但两瓣薄唇能说会道。这位典型“居委阿姨”形象的中老年妇女就是上海滩闻名的“老娘舅”,愣是把录影棚变成了断家务事的公堂。

  
这档晚间六点半黄金档播出的节目,开播两年半,一直位居上海地区收视率“前三甲”,也是除影视剧和戏曲外,运用上海话最多的电视节目。

  
在周立波和“大哥”关栋天爆出不合之后,“海派清口”元气大伤,兰馨剧院外的黄牛也牛不起来了。从静安寺街道出身的“人民调解员”柏万青(柏阿姨),让上海话重归市井,支撑着大众媒介上的上海方言形象。

  
但是,今年7月,原计划在卫视频道播出的柏万青新辟栏目《一呼柏应》仅试播一集,就因“观众反响不佳”,而被打回了本地频道。国语勉强“开张”的柏阿姨也得以重操上海话。

  
语言排外是市井的反抗?

  
《新老娘舅》的制片人尹庆一,十年来一直操持着上海电视台的谈话类节目,从和晶主持的《有话大家说》到“老克勒”(上海话:洋派的老男人)林栋甫担纲的《三人麻辣烫》,摇摆于普通话和方言之间,在他看来方言节目所受的局限更大。

  
“现在的柏阿姨,我们不说她是主持人,而是嘉宾。”因为按照《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法》的规定,使用方言主播的节目都须经过省/市级广电局审批。尽管2008年,曾有上海市政协委员提出上海话播新闻的设想,最后也不了了之。

  
柏阿姨一腔入肉的本地话,调解嘉宾因子女赡养老人、兄弟财产分割、夫妻婚姻问题产生的矛盾。从夫妻间的私房话,到弄堂口的家长里短,都被捅上了电视。

  
“上节目的市民嘉宾使用方言,并非从节目的真实感考虑,而是为了让调解双方交流更顺畅。毕竟老百姓离开了上海话,连有些意思都表达不清了。”尹庆一说。

  
在节目的录制现场,记者目击了女嘉宾垂胸顿足,大骂出轨的丈夫。压低遮阳帽、蛤蟆镜遮脸的男人瘫陷在沙发里,承受着柏阿姨“你闯穷祸了,从今起活该在家做灰孙子”的当头棒喝。

  
长期以来《新老娘舅》维持在百分之七到八的收视率,据尹庆一分析,主要贡献来自那些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生活水平处于社会底层的市民。

  
自诩“以底层社会的思维和趣味”书写上海的《新民晚报》专栏作家李大伟,更是曾下过“说上海话就是没文化”的论断,被汹汹的口水淹没。

  
他在《新英雄闯上海滩 不限户籍个个精英》一文中称,“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以此来标榜普通话的日渐强势,与外来精英涌入的联系,也扭结了部分老上海人心底从浦西向浦东优势倾斜的心理定势。

  
相比出入陆家嘴写字楼的“新上海人”,一进电梯就被托举到这个那个“中心”之巅;而在弄堂口捧个饭碗,披一袭睡衣,东家长西家短“嘎三胡”(唠嗑之意)的 “老上海”,仰望登高还须付出150元门票的金茂,只能咬牙而过。向来把外乡人称作“阿乡”(乡下人)的上海话,几乎成了他们唯一能充作与生俱来优越感的护符,却难以抵消掉坚守在上海的立身之地所要承受的高昂生活成本。

  
一位爷爷辈从宁波移居上海的刘女士,在家中向来被称为“小娘”(宁波话谓小姑娘),迄今家有亲戚社会关系未调回上海,无法享受医保福利,每次看病都须自己垫付,再回老家报销,每个月领着当地少到可怜的退休工资,却生活在上海这个消费畸形的城市里。在她眼中“形势正朝着根本性的方向在逆转,当地人在自己的家乡快变成弱势群体了”。

  
“上我们节目的几乎都是上海的弱势群体,对他们来说,面子在利益面前微不足道。”尹庆一坦陈,“他们经不住大道理的开导,反倒是柏阿姨用本地俚语点拨,充满了上海的生存智慧。”

  
对此,李大伟也不得不承认:上海人号称“门槛精”(精于算计),“越是底层需要的门槛越多,因为门槛是种生存技巧,门槛精可以让自己生活的稍微好一点。”

  
终要被超越的上海话?

  
李大伟的父母都是山东人,上世纪60年代移居上海,自小长在刘少奇所创办的“托拉斯”大院,平日和父母辈说北方话,而同辈之间操一口上海话。一走出大院的门,则听不出他的口音来自哪里。

  
“一本高学历凭证,一本商品房产权证”,是他眼中上海人的身份证明,“小时候在学校,平时和上海师生相安无事,一旦谁闯了祸,就把脏水泼到外地人身上。”

  
这一逻辑的阴影似乎至今笼罩着他,因“说上海话就是没文化”引起的轩然大波,在他看来是“被上海人当了一次出气筒”。

  
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的凤凰卫视评论员曹景行也曾声援李大伟:在北方语言居主导的现代汉语写作中,南方作家处于劣势。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准确表达上海?李大伟的探索需要大家“有开玩笑的胸襟”。

  
据长期从事上海方言研究的上海语文协会副会长、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考证:上一次移民潮,上海黄浦区真正的本地人只有6%,其他各区的本地人比例也都在 20%以下,而最终,大量的移民语言都被上海话统一。“现在这次移民潮和上次有所不同,当时上海人大多只会说上海话,而且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可这次来的人中很多都是精英,且普通话已成为全国共识。”“外地人”因此甚至被部分激愤的上海网民看成是“鸠占鹊巢,要把本地文化赶尽杀绝的白眼狼”。

  
像李大伟这样的“新上海人”,本身就是上海移民二代,现今更在上海培育起了第三代。在他策划的《上海的前生今世》系列讲座中,直截了当地说“上海话不是本地话”,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博士刘民纲教授的认同。

  
“上海话从古越语变成汉语的方言,语法和词汇跟普通话比较接近,而且越来越接近。有些上海话特有的词汇正在逐渐消失,被北方方言的词汇所替代。上海语音也越来越接近普通话,很多音正在逐渐消失,很多字的读音越来越接近普通话。”刘民纲说。

  
为什么不愿意学一点上海话

  
在香港生活多年的闾丘露薇,已经习惯了在英语、粤语、普通话乃至上海话之间的切换。“在凤凰卫视,出去采访说普通话多些,同事之间,主要说英语、粤语,有时遇到老乡,则会闲说两句上海话。”

  
当闾丘露薇从香港回到上海的时候,她下意识地用上海话开腔,有时得到的却是茫然的回应,双方不得不切回“国语频道”。

  
“在那一刹那,我会怀疑是不是在外面呆久了,我的上海话已不那么标准。”但实际上,她发现如今上海的年轻人说上海话已经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小孩子都不怎么会说上海话了。

  
说什么语言,视谈话对象而定,这几乎已成为流动性广泛的现代社会中的一条生活准则。“在公共场合一般说普通话,在有外地人在场的公共场合一定说普通话”,也是大多上海人遵行的原则。

  
自上世纪50年代国家倡导“说普通话,做文明人”以来,孩子们在学校里说普通话,父母家人在家中也配合着说普通话,甚至舌头已不活络的老人也用“搭僵”(上海话,意为僵硬、糟糕)的普通话哄儿孙辈。“到头来,他们已经不习惯说上海话了。”钱乃荣说。

  
五星体育的上海话节目主持人、80后小乐也承认:“现在能连续说五分钟上海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像他这样从小开始对上海滑稽戏痴迷的年轻人在学校里已属异类。

  
“但是,‘团团门’事件点燃了上海人语言自豪感的灰烬。”小乐这么认为。

  
去年年底,上海电台直播的动感101《音乐早餐》节目收到一条听众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主持人晓君当即回应:“请团成一个团,以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你讨厌的人的周围。”

  
主持人晓君的这番言论,被网友标签为“骂人不带脏字凸显素质低劣”,也让上海话所搜刮的屈辱感,再次沦为众所攻击的对象。“方言的使用是顺其自然的事,如果掺杂过多文化心态,反而会影响正常的人际沟通。”闾丘露薇说。

  
尽管自2005年始,针对社会上种种关于 “上海话要消失”、“孩子说不来上海话”的担忧,上海掀起了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上海市教委发起了“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研究课题”,上海市语委也策划了“上海方言地图”的绘制。在这方面先行的专家如钱乃荣,则积十年之功编出一本《上海话大辞典》,2008年更鼓捣出一套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但是在钱乃荣看来,这些措施为时已晚,更紧迫的是上海话长久以来的使用失范,“是上海人使上海话走向衰落。”

  
对于这一波粤语保护浪潮,钱乃荣对比上海话,认为“虽然广东的方言更为芜杂,但是他们有香港的标尺,广州话就可以向着那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靠拢。”现在钱乃荣每周在本地报纸上专辟沪语写作版,推广上海话。

  
这种从官方、学者自上而下的“方言挽救”法,在李大伟看来,并不契合上海商业社会的契约精神。“上海话是带有工具理性的,工作语言和社交语言的分离是上海话发展的大势所趋,就像香港人那样,上班不得已说英语,生活中见缝插针地说粤语。”

  
立志坚持上海话主持风格的小乐,一边庆幸自己“上海话的语言思维保持得很好”,一边不禁质疑,身在上海的外来者为了在外企打拼乃至出国,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考托福、雅思,为什么不愿意学一点上海话,以融入上海的本地文化呢?

  
对此,另一个声音也在网络上喧嚣尘上,“在上海这个不会说上海话完全混得下去,不会说英语却万万不行的城市,不说上海话又能怎么样?”




 回复[1]: 看广州人如何顶上海 基度山 (2010-07-30 01:01:22)  
 
  ZT 大洋网

  
上海主持人请外地听众“滚”出上海!

  
2009年12月23日晨8点47分,上海电台动感101《音乐早餐》节目正在直播。主持人晓君和小畅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听众。 一名听众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晓君在节目中语调认真地说:“……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

  
近年来,关于上海人和新上海人以及外地人之间歧视纠纷发生得不少了,其中闹得最大的就是那次那位新上海人作者的一篇发在《新民晚报》的文章使编辑丢了饭碗的事情,此外直接间接围绕普通话和带有严重地域文化色彩的上海话摩擦也更加屡见不鲜,这不,才刚刚停息不久,上海电台动感101《音乐早餐》节目主持人又把一件原本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扩大化了,不仅其“团成一团,圆润离开”迅速成为了沪上论坛的热门词汇。而且也引发各方面议论狂潮,反应一:“这样说外地人比带脏字还狠”,反应二:“来上海就要从心底里爱上海”。

  
......

  
【1楼】基度山[东洋网友] 2010-07-30

  
捍卫上海话,必须高喊着“掉哪妈, 顶硬上”,“尺哪娘”!冲锋陷阵,对着漫山遍野的宋兵,杀他个片甲不留。

  


  
【2楼】dayoo837882 [大洋网友] 2009-12-26 14:53 举报回复

  
我是广东人,觉得上海主持人是对的,顶!看看那位听众的短信是什么内容:“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既然听不懂你可以不听或换做其他事情,为什么把这件事情上升到一个不应有的精神层面呢?“我讨厌你们上海人”,为什么你讨厌上海人?首先是这位听众带有明显的地域歧视和偏见,是一个心怀叵测的家伙,如果都能满足像你这样无理和无礼要求,全世界的所有电台和电视台都应该关门了,人家就是说上海话和做节目给懂上海话的听众听的,谁知道你是从哪个旮旯出来和说什么鸟语的。不识好歹的歹人!

  
【3楼】dayoo837929 [大洋网友] 2009-12-26 17:05 举报回复

  
如果面对侵略者直言不讳的声称讨厌自己,要自己放弃自己的文化屈服于他,你认为还有必要客客气气的请侵略者坐下,对其大谈我们很大方很包容,欢迎他们来么?甚至,有必要相对客气的告诉他“请你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么?我看,按人类正常的逻辑思维,早应该对侵略者“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了!!!可怜的是,在这个国度,很多时候却经常是强盗逻辑在主导。

  
【4楼】dayoo837948 [大洋网友] 2009-12-26 18:09 举报回复

  
现在的选择相当多元,既然你听不懂或不愿听当地话,为什么你不可以换台呢,普通话并不是上海人的母语,在上海用普通话播音请问是否不仅是对当地人的冷落,更是对当地人的侮辱呢!

  
既然是国际大都市,本地方言更应也理应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不然国际大都市岂不成了你家乡的犄角旮旯。

  
【5楼】dayoo837962 [大洋网友] 2009-12-26 19:18 举报回复

  
我看完整篇文章何來一個"滾"字?

  
此人既然不喜歡上海話,又討厭上海人,為何不可以請他離開上海? 在上海說上海話有何不可?同理,在廣州說廣州話又有何不妥?不喜歡聽大可以轉台.若我去到你鄉下並對你說:"求你不要說鄉下話了,我討厭你鄉下人"!你會不會怒斥我呢??!!

  

 回复[2]: 内支的言论自由真的成问题 高尔夫 (2010-07-31 15:16:12)  
 
  只要gd之下,连开自由风气之先河广州大洋网也不能免俗。朕贴在其论坛粤语群落的杰作《广东语讲座—老文与其他〉,10天之内大受吹捧。点击回复都创佳绩。不料今天上去一看,被和谐得精精光光。再贴一贴问他如何原因。一分不到影都不见了。

  
当然声势浩大25日的撑粤语行动,一个纸都不准提,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真要系吊其老母,顶硬上啰

 回复[3]: 方言和普通话其实并不冲突。 小上海 (2010-08-04 12:34:26)  
 
  我一直很纳闷为撒当初民国选国语的时候用的是胡腔的北方话。。。用粤语不是挺好,全世界通用(N年前跑出去的移民都是粤语为主)。。。。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