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大
中
小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
赵然 (发表日期:2010-07-16 00:02:04 阅读人次:1549 回复数:5)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
柴静
1
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个人。
他被诬陷嫖妓,证据是卖淫者的供述,他被拘留了42天,放了。
校长当不了了,儿子的婚事也吹了“他爹是个大流氓,人还能好么?”
他告了十六年,路上带不了两个钱还叫人掏包了,捡人家饭吃。
我问他最难受的是什么。
“最难忍受就是开党员会的时候我不是党员了”他说。
2
我们找到了当年十五岁的卖淫者。
“既然这件事情自始至终什么都没有发生,为什么在警方的询问笔录上我看到你明确地说你跟这位校长有性的交易,而且时间地点说得非常清楚呢? ”
她说一切受人的指使。
她是普通中学生,离家出走,到了一个车站,有一个姓田的人给她吃了饭,然后让她卖淫挣钱。
田想让校长给他做贷款担保人,贷款是违规的,校长不同意,这人要报复,就要求这女孩做证与校长发生过非法的性关系,“如果不这么说,给你扔海里喂鱼”
她作完证,后来就返回了家乡,采访她时,她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说“我就希望老人好好保重身体,就深深地向他道个歉吧,当初因为我年龄小幼稚不懂事,对他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对一个人来说太不容易了。”
我转述给校长听,他说“十几年来,她只需要写一封信来,就可以澄清一切,你十几岁不知道这事的轻重,二十多岁还不知道吗?”
3
办错案的警官,采访时他将近四十岁。
案子已经纠正了,他当初的认定程序和证据都有明显的问题,我问他“您是否想过,过了这么多年去看一看李校长?”
他说:“我很忙没有时间,并且来说礼拜天都不休息。”
我拿出校长的照片“您还记得这张脸吗?”
他看了一会儿,平淡地说“不记得了。”
我采访老校长,说起这位警官,问“你恨他么?”
“我当时恨他,我现在怕他受处分。”
“为什么?”
“不要给他受处分。”
“为什么?
“我第三个小子和他岁数差不多,原谅他吧原谅他吧,受处分的滋味不好受啊。”
4
我找到当年陷害他的人。
有人指给我看,一个坐在门口太阳地里的老年人。
他六十四岁了,脑血栓,满脸的斑,已经很难走路,也不会讲话了,但能听懂我说什么,拿棍子在地上划。
“您能帮我回忆一下吗,十五六年前在派出所的时候你曾经指证过说这个人说他嫖娼,你还记得这回事儿吗?”
他点头。
“有没有这回事儿?”他拿棍子狠狠敲地,有。
“您亲眼见着的吗?”他点头。
“那个小姑娘是你找来的吗?”
他挑起眼睛看了我一眼,那一眼,能看到他十六年前的样子。
我看了一眼他身后的房间,他住在一个柜子大小的三合板搭成的屋子里,被子卷成一团,旁边放着一只满是积垢的碗,苍蝇直飞。
邻居说,“他的儿子老婆,每天给他送一次饭。”
我问他:“你现在这个病有人照顾你吗?”
他摇头。
“你现在有钱吗?”
摇头。
“孩子呢不来看你?”
摇头。
他脸上没有悔恨,也没有伤感。
5
今天我看话剧《洋麻将》,回忆起这个节目。
这个戏是美国得普利策奖的一个戏,柯培恩1976年写的。
非常简单,只有两个人物。
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两个老人之间会温情脉脉,看下去,不是。
有一会儿我吓了一跳,以为是对人性黑暗面的讽刺和控诉,再看,也不是。
看到最后,我以为要有个大悲悯的结局,救赎和谅解,不是。
散了戏,我对袁鸿说“这个戏可以一直往下演下去”。
因为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
304
回复[1]:
赵然 (2010-07-16 00:02:43)
介个女银越写越有味道了
汗。。。。
回复[2]:
赵然 (2010-07-16 00:12:15)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 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柴静 @ 2010-6-26 21:17 阅读(700) 评论(1) 推荐值(8)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吴冠中先生去世,我十年前在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时曾经访问过他,今天找到当时的纪录,摘要如下。
“他说我是画幸福的画家,其实我喜欢悲剧”
吴冠中说从一开始就喜欢梵高,一见就喜欢,在法国的时候,也是喜欢“强烈的东西”,一回来以后,都走不通,没有办法。
他说得很直接,“要生存,还要我的艺术能够发展,因此我就找秀丽的办法。用水彩画,抒情的,因为这样的东西轻松愉快,大家能接受,非常受欢迎,那么这样就推着我向这边走,就是说怎么样能与人民结合,他也能够喜欢,但我也不说假话。”
时间长了,包括他在巴黎的老同学熊秉明也这么看他,吴说“他说我是画幸福的画家。其实我喜欢悲剧,我过去一直喜欢悲剧,但是悲剧一直走不通,那么一直到现在,尤其到最近几年,到晚年我慢慢地回到比较黑的,悲剧性的东西就比较多了,仿佛又回到我童年这样。”
“代沟不是以时代来划分,而是以思想划分的”
他在法国学画,老师如果说这个画“漂亮”,就是贬词。
他说:“虚谷在的话,我要请他喝茶聊天。张大千来,对不起,不见——我觉得话不投机,有代沟。”
学生让他讲讲。他说:“漂亮和美不同,漂亮讲得是那个质感——细腻,美往往是造型艺术里面的独特性、构成美,这两个不一样。我觉得张大千的作品就是漂亮,像《飞萧楼》,潘天寿的作品是美,感人。”
他又解释:“代沟不是以时代来划分的,而是以思想来划分的。”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e5ecd0100hf0z.html
) - 文摘4——代沟 作者:柴静_墨莲斋_新浪博客
“反传统的目的就是想解放我们”
采访他的时候,他刚写了《笔墨等于零》。这话很刺激,一动传统,一定惹人惊跳,他被骂得够呛。
他说“元明以后时代,我觉得是落后的,无可非议地落后的,落后了怎么样来改变?要反传统,传统的东西必须要反掉它一些。”
他举文艺复兴为例,“我们说达芬奇,他作为坐标,作为定位,一直在变,变变变,变到了印象派,变到了梵高,变到了马蒂斯,变到了毕加索。差距多大?到中间为什么能够到这一步,就是一步一步反的。儿子反老子,孙子反父亲,不断地反,有时是反反得正,所以逐步反下来之后,它实际上是在一步一步进步。”
他说他写文章的目的“就是想解放我们,不在古人的笔墨那种固定的程式的标准里面。”
“探索性是科学”
但他一边说反传统,一边反而建议要重画古人的画,很多人觉得没意义,再画也超不过,吃力不讨好。
他说这是剖皮见骨的拆解。
“我们现在要把西方的要害和中国的要害找出来。就是把它画后面的构架拉出来,把皮扒掉了,看它里面的构架是什么样的,看我的骨头里面有几对,没有几对就不行。肱骨、股骨,是这些东西把它解剖来的,所以一幅画从造型角度,用解剖学来给它剖析出来。”
他让学生临摹古人画时,也可以用铅笔,用钢笔,用油画笔,不要拘束,就用自己的认识来画前人的东西。“好像我们写读书笔记。我可能看了《红楼梦》,我有什么感想,用我的看法来解释《红楼梦》、《水浒》,是这样一种读书笔记,是很新的一种看法”
他很喜欢看中央10套,都是科技节目,“如果你临摹,老是继承,那是不需要太多科学。临摹学老师,师徒相承,我们现在要不同老师一样,我要自己找探索,这个就是科学。探索本身就是科学,无中生有是科学,科学是探索宇宙物质的奥秘,那么艺术探索感情的奥秘,是隐藏在里面不知道的感情,是艺术可以表达出来的,从这一点讲是同科学完全一致的。探索性是科学。”
他举梵高的例子,他把米勒的《播种人》重画,“米勒那个朴实,是农家在散步,是客观的冷静,那是朴朴实实拿出来的。梵高看就不一样了,他带了激情,拨动人的那种感情,他以他的激情来记米勒的感受,他是这样一种画法。”
这是黑格尔说的,就象一件东西,外面的肉腐去之后,始见其骨,一个历史阶段留存下来进入另一个阶段的东西,是那个历史阶段的真质。
“艺术是把你感情深处的秘密,没办法的,拿出来传达”
吴冠中说他从来不主张艺术分什么派,什么主义,他也不相信艺术可以通过流派学出来,这些东西他觉得“同艺术的本质没什么关系。”
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本质?
他说“我们看西方好像同中国很不一样,但是发现有一点,两家的自家的根源,两家的自家的精神,完全一致,这个精神是什么?两个字‘情真’,感情要真”。
所以他给艺术就一个定义“把你感情深处的秘密,没办法的,拿出来,用艺术来给你传达出来”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当时节目里,有位年青人要他对青年说句话,吴冠中说,“这个怎么讲呢?对年轻人,我现在是老了,我也有过年轻,过去了,谁都有过年轻,过去了永远追不回来,所以对你们是羡慕。但是你们也不要骄傲,你们也要过去。”
他说,青年不一定新,有遗老还有遗少。
“真正的新是革新、创造、探索,不被旧的传统拖累,不被原来的权威所压倒。 新青年就是不顾一切地,只要是真理,就敢于谈新的东西,敢于否定以前的东西。”
所以他说,“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八十二岁,我们问他的苦恼,他说苦恼是人都老了,各方面都老了,但是感情不老。
“我很痛苦,那么有一些老人呢,他们一样地老了,心态很平和,他们反正不搞什么创作,老了也去散一散步,走一走,坐一坐,但是我觉得很苦恼,都老了,却感情不老,性格不老,就苦在这里。”
他说他的恐惧,“不能创造了,人还活着,那怎么办,我就怕这个,我最怕就是这样,我觉得创造生命完了,人也就完了。”
“那边有许多野百合花”
他逝去了,我想起他在那天讲演中,提到死亡,他说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中间有一篇叫《过客》,过来的客人。这个过客永远在走,走向未知,走向未来,很辛苦,很艰难。有一天快到黄昏的时候了,他碰到一个老翁,就问这个老翁,前面是什么地方?
老翁说是坟墓。
他问,坟之后呢?
老翁说,不知道。
但他说老翁旁边有个女孩,她说:“不,不,不是的。那边有许多野百合花、野蔷薇,我经常去玩的。”
他逝去了,但他说过“艺术永远在走,没有归宿。”
回复[3]:
印象是柴静大约半年前开始转型
张三 (2010-07-16 02:50:22)
以前没觉得她想得这么深呀。想起来昨天看到一个中科院博导的博文,非常不错。他是动物所的博导,研究方向动物生理生态学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3733
第一次给学生讲社会的阴暗面
第一次给学生讲社会的阴暗面
(王德华)
在一次组会上闲聊,因有毕业生要离组走向新的岗位,随与学生聊起当今大环境来。第一次涉及到社会的阴暗面,心里没有底。都是成年人了,有些问题,实际上不说大家也都清楚。
当今社会光怪陆离,五颜六色,一不留神,就会眼花缭乱。
作为学生,需要了解社会,更需要正确认识社会。
一个人如果一心跟社会较真,那真是傻到家了,但这种执着还是需要鼓励的。事实上,即使你光荣了,历史的车轮照样滚滚向前。尽管寂静的夜空下,一声吼叫,可能会让很多昏睡的人惊醒。可是,你可知道有多少人在熬夜吗?独唱需要实力,独舞需要舞台。世人皆醉,唯我独醒,可能是一个错误的感觉。
如果一个群体都变成了绵羊,国家怎么办?别担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人,不可能一个声音,不可能一个步伐,不可能一个思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才真是一个梦想。有时的集体无语,并不是群体心理上的统一,是每个人权衡利益后选择上的趋同。所以,如果自己是一只绵羊,强装成雄狮,只能比他人早进狮口。在嘈杂的声音中,绵羊的吼叫声有多高?猛虎雄狮的吼叫,震撼山谷,天颤地动。
年轻早逝(27岁)的生态学家林得曼,通过实验观察提出了生态学上的(能量利用)十分之一定律。简单说,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种类按照营养级“罗列”起来看,能量从低营养级初级生产的植物到高营养级的动物(次级生产),能量是呈现一个金字塔形状,也就是说,如果是作为高一级营养级的食肉动物群体,只需要低营养级的食草动物群体的十分之一的能量就可以维持整个群体的生存和延续。自然界中的这个法则,就决定了类似食草动物的群体要足够大,而食肉动物的群体则要少得多,这样自然才能平衡、和谐、稳定、延续。人类,如果说是处在最高营养级水平上的话,那这个群体现在是完全不按照自然规律出牌的。随着这个群体贪婪心态的膨胀,各种高新掠夺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本来相对稳定平衡的自然生态,出现了许多危害自身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日益严重。知道社会的自然结构了吧?哪些五花八门的人才计划中,哪些各种名堂的项目中,哪些层出不穷的规划中,哪些里面有你的份额?生物世界压根就没有平等,只要不是恶性竞争,就能和谐共存。所以,公平、正义如阳光一样光辉,是无与伦比的呼声。
如果确定自己是绵羊,那就按照达尔文老先生说的,先想办法活下来。如果自己骨子里有猛虎雄狮的基因,一定会突变成猛虎雄狮,那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务必要实现突变,由绵羊变为雄狮。所谓时势造英雄,机会永远青睐时刻准备着的群体(个体)。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从人类希望长寿开始,长生不老丹到现在也没有研制出来,反而各种伪劣影响人类寿命健康的所谓“保健品” 充斥市场,在日益诱惑着那些想多活两天的人们。千万别拍砖说这是赤裸裸的生物决定论,也不是什么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是博客,随便聊聊,大学校长不是也说 “姐的娱乐,哥的传说”吗。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是雄鹰总是要高飞的。
年轻的时候,我也自己这样鼓励自己,鼓励朋友。现在,我还时不时用来鼓励学生。
我也知道,金子如果一直埋在地下,光芒是散不出来的。雄鹰,如果早年翅膀被折,也永远不会飞高的。
都说千里马需要伯乐,您可知道伯乐也会吃回扣?
狼的可爱,是由于它的野性。狗的可怜,是由于它的奴性。
狼的野性会招致杀身之祸;狗的奴性,会有口饭吃。
狼和狗是同类。狼演化出了狗。狼现在是保护动物,狗则成了人类忠实的朋友。
您说,到底是谁的寂寞?谁的传说?
*******************
百度信息:
美国青年学者林德曼(R. L. Lindeman) 提出:在生态系统中, 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通常为10%左右。此被称为“林德曼定律”或“十分之一定律”。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R.L.Linderman)在美国赛达伯格湖对该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他通过定位、定量的测定工作,对湖泊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有机体的生物量,各类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关系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物质与能量移动的本质了解,创立了营养动态观点(trophic-dynamic)。他发现能量沿营养级移动时,逐级递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10左右,从而提出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1942年他将这一结论发表。他在《生态学的营养动态方面》一文中指出,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的基本过程就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过程。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有机体都要依靠系统外部能量(太阳能)的输入。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首先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能量基础。
他的这项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研究的经典,成为后来许多关于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中能量流动研究的基础。林德曼又以数学关系定量地表达了群落中的营养相互作用,建立了养分循环的理论模型,标志着生态学从定性走向定量的开始,开创了定量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研究。
林德曼定律当初是林德曼在水生生态系统和实验室的培养箱的研究中得到的。大量研究证明,这一定律十分适用于水域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系统不完全适用。陆地生态系统的消费效率有时比海洋生态系统低得多。在其他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其值高则可达30%,低则可能只有1%或更低。
林德曼27岁就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王德华写于2010.7.1)
*****************************
听听《爱是你我》里这高八度的女声,那才是荡气回肠、空旷深远:这世界我来了!
现实中的你,可否也“看到了阳光闪烁”?
点击听刀郎的《爱是你我》,当听到“就算生活 给我无尽的苦痛折磨,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的时候,忍着点,别让泪珠子掉下来:
回复[4]:
夏雨
(2010-07-16 22:28:28)
很好,很喜欢。
回复[5]:
赵然 (2010-07-17 11:43:14)
嗯
以前没感觉介个女银咋样
现在怎么突然成了
文银了呢
管它呢,反正咱享受了文字就好
汗。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