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tell you (发表日期:2010-03-24 00:21:29 阅读人次:1090 回复数:0)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举行,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的新开局,中美都意识到21世纪两国所应承担的责任。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消退,世界对中国寄予厚望。在此背景下,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撰文,阐明中国虽然进步神速,但还是发展中国家,自身仍需面对诸多难题和挑战。
在西方看来,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世界强国。在7月27日举行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奥巴马总统称美中关系将“塑造整个21世纪的进程”。这正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承认的那样,中美在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上肩负着重要责任。
欧洲最近有8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强国。我在对英国学生发表演讲时,他们总是问我,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对整个世界而言,一个如此迥异于西方的国家走向强大意味着什么?
西方认为中国是一个积极而自信的国家,而中国人自己仍将中国看作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我们的经济规模可能领先英国,但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英国的1/15。例如,英国的土地面积和人口与湖南省大致相当,经济总量却是该省的17倍。英国正处于繁荣的“后工业”阶段,90%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和城市;在中国,60%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单单是中国残疾人的数量(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中国残疾人的数量已经达8296万人),就超过了英国的总人口数(据联合国资料,目前英国总人口数为6160万人)。
这表明中国的特征中,存在着一种令人不解的二元性:我们常说,中国既大又小,亦强亦弱。就经济规模和数量而言,中国位居世界前列;按人均计算,却远远落在后面。因此,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走。诚如西方一直呼吁的,中国也许必然要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国不可能在世界上扮演一个超出自己能力的角色。
当然,这一点并非总是不言自明。毫无疑问的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评论并不总是公允。有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我们:政治体制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残留的冷战思维和对中国发展的滞后反应,都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
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了解。大多数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信息十分有限——特别是有关当今中国的情况。而在北京或任何其他中国城市,有关西方的信息要丰富得多:在难以计数的书店里,书架上摆满了英文原版书籍和相关中文版。中国学生会钻研英国的国情,特别是英国的工业历史和文学传统。在英国书店里,却很难找到介绍现代中国的书籍,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鲜为人知。
对中国自身而言,它有更多的故事要述说。去年4月,伦敦对奥运火炬接力的负面报道让我非常失望。当我提及我的感受时,有人就问我:“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给公众听?”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星期日电讯报》上。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有趣的辩论,这表明我们的声音西方能听到。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让人们继续听到我们的声音,我想我们应该这样做。在过去60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以坚实的步伐向前迈进,经济实力每隔几年都会取得质的飞跃。
我们需要的是让我们国家的情况更公开,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并为她的和平发展赢得更多理解和认可。没有哪个国家是十全十美的。我们需要呈现的是事实本身,让世界了解中国正面临严峻挑战。我们不仅要告诉世界我们的成就,同样应该让世界了解我们面对难题时所付出的努力。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共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随之增加。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和外交使团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在国外旅行、学习和工作的中国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能有中国人会问:“西方不是在试图遏制中国吗?西方媒体不是铁了心要抹黑中国的形象吗?与他们接触又有什么意义?”
我要说的是,总会有人对中国怀有敌意,也可能无法让他们改变主意,但大多数西方人渴望了解中国,他们想知道中国更多的信息,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去接触他们。(译 古意 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28日)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