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读书
字体∶
大
中
小
《太极与道·为了人间的智慧》第二章 有无相生·无为不争
weilin (发表日期:2023-01-31 08:36:04 阅读人次:2385 回复数:0)
《太极与道·为了人间的智慧》第二章 有无相生·无为不争
Google:《Tai Chi and Tao: The Root of Universe》---- Amazon 2015
https://www.amazon.com/Tai-Chi-Tao-Universe-Chinese/dp/1511898267
2. 有无相生·无为不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道德经 第2章》
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美丑善恶两两相对应才能成立。企图唯有美善而没有丑恶除非消除美善。
同样的,难易、长短、高下、声音、前后这样的两两对应的概念,皆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基础与前提,这个客观存在的真性,被老子称为,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是一种恒古不变的客观存在的真性。有A就有非A,反之亦然。因为有无相生,万物才能自然自化,所以才有“无为”成之为理。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就表明了道家修炼的这个总的知行指南:
如何知?如何行?又是同一个答案,四个字:有无相生。
知道了有无相生,圣人以无为的方式行事,自然获得合道的结果(德);圣人以无言的行动,自然获得教化的效果。
天地间的万物更是如此,劳作而不用言辞,生产而不占有,付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居傲,默默地成就各自的天赋与使命。心无夺取,无所失去。
《道德经》第一章,老子提出了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紧接着第二章,老子提出,有无相生、无为弗争。
因为圣人明白了这个万有演化的根本原理,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弗辞,弗有,弗恃,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圣人的知行与俗见之常理正好相反。
有无相生是道家观察认知事物的根本出发点,无为弗争是道家行为的准则。这个知行准则的精妙就在于,唯有真实地认知了事物之有无相生的全部因缘才能做到无为不争。
明白了真理才可能无为不争。
否则,必然在误解中有为相争。真知是道,是产生德的土壤。
任何梦想,任何希望,任何创造,在普罗大众的眼里,都属于“无中生有”的过程与结果。遵循有无相生的原理去考察事物,通过秉持无为不争的态度与行为准则去实践,这是实现梦想与希望的最佳方法。这样才能体验无为不争的玄机与好处并形成习惯。
这个玄机,又被称为反者道之动:
表现为“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它之所以玄,且难以被众人接受,是因为这种演变的成功不为人知、不被人见,与世俗的教化与预想,与常人后天养成的习惯,正好相反。
所以,无为,绝不是如其字面上所说的“无所作为”。无为是建立在有无相生之真知基础之上的合道的对待和处理事务的顺应自然的态度、方法、行为。
无为首先是一种合道的行为,它基于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其次,无为的行为常显得微弱平常而被众生视为无用、不理解而不被重视、不被关注因此而被局外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也减少了竞争,并因此而被称之为无为。
最后,无为的行为因为符合自然不争而于内外都必然遭遇最小的阻力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最快与最佳的结果。
可见,无为不争是一条基于对事物真实认知之上的平和隐静、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看似无为不争的自胜之路,是有道者安居内心、专注提升自我为首要任务的智慧之道。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不居功,功永在。为居功,功去了。永无例外!
太极之道
利用有无相生的原理,通过运转阴阳相生,实现阴阳合一,就是太极之道。
这个道理的精妙在于,常人在偏重于感性表面的概念(后天习惯)的误导下,被训练成只喜欢并习惯于求阳、弄显、痴迷正面。例如,常人都喜欢求刚、求快、求强、战胜对手,并由此方向单刀直入。太极则是更加偏重于由阴而得阳,并获得和谐的阴阳合一的结果。
在太极演练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难练的是:刚柔合一,零整合一,虚实合一,动静合一。
太极道则将这种合一的理念完全专注于自身,不去考虑和习练与人技击的方面。
总体来说,修炼太极,首先第一步,要弄懂阴阳相生的根本道理。它包括:松紧相生,整散相生,动静相生,刚柔相生,进退相生,左右相生,缓急相生,轻重相生…,等等。这是太极入门之后的初级阶段,以松整为主要体验,我称之为太极的阴阳境界。
在太极的阴阳境界之中,意念,同时始终关注相生相系的阴阳两个方面但意念偏重其中的阴面,并顺势而为地动静开阖,有为中追求自然放松,松中寓整,水到渠成地由此进入第二步的求虚阶段。
第二步,要弄懂虚实相生;其中,意念之专注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且浓厚,对虚实的感觉也会越来越显著;这是太极入门之后的中级阶段,体验沉灵,我称之为虚实境界。
在虚静中,对自我的观察会越来越显明、精细、无所不在,使毫无遗漏,朝着圆柔之极致的方向修炼,沉浸于“湛兮,似或存”,一切拳理都会慢慢自现。
第三步,将求虚坚守到底,推向极限,直至极虚极实、动而复静、静极而动之境界。慢慢深入,假以时日,就会自然明白,有为与无为,有与无,太极与无极,这其中两两之间的区别、联系、合一,体验虚空与寂静,我称之为太极境界。
用意念使太极圈变成太极球,虚实变成混沌,寂静的混沌。到此,再意念空明。
虽然说,大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可是,人间没有顿悟不是基于量变的积累。
所以:希言天才!许多人有幸爬到一定境界,一旦发现自己是“天才”眼前马上发黑了。
唯有心中永远装着“无”的人,才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更新更妙的“有”。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