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读书
字体∶
大
中
小
《《道德经》批判 -- 成为自己成就自己》(27)
weilin (发表日期:2022-06-03 06:49:08 阅读人次:755 回复数:0)
《《道德经》批判 -- 成为自己成就自己》(27)
27. 善恶不善·善行无迹
善行
本章老子提出了“善行”最重要的表征:善行无辙迹。老子说,不留痕迹不为人知的善行不会被满世界点赞飘扬,便不会火到变成筹码被用来兑换名利富贵、诱人争抢。
而在另一个世界,人人不怼善恶、遵纪守法、各食其能、安居乐业、没有依附、没有纠缠。
万众一心只将社会上最能作恶的大牲口,盯死曝光套牢,关进笼子里。
人间安乐,与善何关?关键是管住那些最有能力造恶的“人间巨兽”。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道德经·第27章)
西方的救赎者是唯一真神,叫GOD上帝,其言下之意是说,长着两条腿的人,
无论是谁,永远没有资格装逼伴神做“救星”,祂彻底灭掉了西方人的“一尊梦”,对吧!
按照老子“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的说法,岂不是说中华圣人救人救物救天下,什么都能救。再来一个比圣人还高N级的天上派下来的“真龙天子”自然便是神州草民的“大救星”了。
西方有天堂的上帝,中华有人间的救星,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颂译:真善无害
善的行为,自然无为,不会留下痕迹;
善的言语,温馨若莲,没有瑕疵谪刺;
善的策划,水到渠成,不费筹策算计;
善的司守,屏障天然,没有间隙可寻;
善的盟信,利人利己,胜过白纸黑字。
言、行、策、司、信,圣人恒善救人。
圣人不分美丑不辩人等,圣人无弃人。
圣人不分贵贱恒善用物,圣人无弃物。
这就是负阴抱阳知明守暗之大善大明。
故善待人的人,是为善之师,可学习;
不善待人的人,是为善之镜,可鉴己。
不尊重善者为师,不爱惜不善者为镜,
这样的人,虽有智慧,也不算大聪明,
即贵师又惜镜,才是为善近道之妙要。
善行这个词老子用得非常矛盾。老子在第二章就已经大声疾呼:“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就像斩钉截铁地表明,家里人互怼善恶,就大祸了!那么为何还要谈论善行呢?老子岂非自我打脸?所以,本章老子填补了一句妙论:善行无辙迹,没人瞅得着。
耶稣,也有类似的经言:
“But you, when you give alms, do not let your left hand know what your right hand is doing, So that your alms may be in secret; and your Father who sees in secret will repay you.” -- Matthew 6:3-4
本章小结
宣扬善行,与严重污染之后宣传“防污减排”,与宣扬道德,有何不同呢?老子为何会出尔反尔?
是心系“圣王之治”的老子无法跳出自构的陷阱逻辑上必然走向反面。
因为天子圣王总不能自己天天扮影帝、下基层、问寒问暖送爱心,只能通过央视打造英雄模范、道德榜样,将忠于一尊的崇高思想、伟大信念、光辉形象,篆刻在百姓的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
“圣王之治”在于“圣”,讲道德追至善,人间之圣,莫过于斯!
道家一号中华智圣,一直没有弄明白:人治只能依靠宣扬“道德”。
而同样处在所谓“轴心时代”同样面对强吃弱的丛林社会同样在王权专制的统治之下,关于人间的罪恶和灾难,那个时代的人同样还都没有完全觉悟地看清:权力之恶!
但是,耶稣看见了人的“原罪”因而提出了《十诫》矛头直指“人性之恶”特别强调“不能对别人作恶”。佛陀则从生老病死看见了“苦集”并从苦的止息出发提出《戒律》让人关注如何自我消除自身的苦难本质上也是要消除自身的“人性之弱”的恶果。
只有中国的儒道两家不是讲道德举圣贤就是讲玄德颂善行都“看不见”“人性之恶”?这是种族智商导致的无明?还是刻意的装蠢卖萌呢?
是“紫禁城”里权力塔尖上不能没有的“伟大光荣正确”的造型需要。否则,拿什么炫耀有资格永远领导!
儒道两家都真实感性地表达了奴化变态的中国人对伟大救星的渴望。
耶稣的门徒在检查自身罪过的同时也会瞅见别人的恶行,瞄着瞄着人间的恶行,一眼望去,
必然看见谁是最大号恶棍,必然最先醒过来,最先明白,制住首恶,天下太平!
这与中国人发自深心灵魂的狗着脸喊大大麻麻正好相反!
人人都想做大做强做王做圣,不做天下一尊死不罢休!
结果呢?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只有中国人民似乎永远不知道。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