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读书
字体∶
《《道德经》批判 -- 成为自己成就自己》(11)

weilin (发表日期:2022-05-18 07:31:25 阅读人次:697 回复数:0)

  《《道德经》批判 -- 成为自己成就自己》(11)

  


  
11.无有之用·知无用无

  


  
无有

  
有与无这两种存在是怎样结合的呢?老子发明了一个专用名词:无有。

  
无有是指细微到或者被忽略、或者视而不见的有。是作用甚微无人重视的存在。

  
老子用车轮、器皿、窗户为例用它们所构造的无有说明什么是有和无,以及有无之间的关系。

  
无有是一种难以被人察觉的存在是老子的又一个专业术语。

  
无有,是有与无同构的、有功用、无处不在、难以被看见的存在。

  
无有就像空气,常人用而不觉、视而不见、难以意识到它的存在。

  
“水滴石穿”就是无有之力的作用,是无有之功,最经典的例子。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11章)

  


  
有无利用

  
人间一切利与用皆是智慧的利用有无之结合共同构成有无合一之效果。

  
因此人间价值乃万有之“利”与“用”很多是通过“无有”来构成。

  
例如,

  
戴在手上的钻戒有价;戴着钻戒的情怀无价!

  
躺在床上,身心享受的是,空旷中的舒坦;

  
赖在椅中,心灵可以飞翔在,无边的悠闲。

  
画师用笔尖上的色彩,描绘虚无缥缈的想象;

  
骑士用马背上的缰绳,驾驭那迎面而来的风。

  
“有”是木质的戏台,“无”是表演的空间。

  
戏台与空间构成的有无合一才是完整的舞台!

  
与有为邻,与无为伴,与有为生,与无为乐;

  
身心创造有形有限却在无形无限中享受神奇。

  
有,之以为利,有形,有实,有质,有价;

  
无,之以为用,无形,无实,无质,无价。

  


  
颂译:无有之用

  
那车轮中的空间,将它称之为“无有”,

  
那是不为众生看见的有,那是车之用;

  
用泥土揉制成陶器,正是其中的空间,

  
才是陶器之用,也将它称之为“无有”;

  
在墙壁上凿出空间,用作房屋的窗户,

  
将它称之为“无有”,那正是室之用。

  
结合“有”能看见“无”了吧?所以说:

  
有之以为利有质有价,用以制造无之用;

  
无之以为用无形无价,用以称载有之利。

  
有无,相生相成,相形相随,不可或缺。

  


  
“在太极修炼中,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以表述为:

  
重之以为利,轻之以为用。或者,反之,轻之以为利,重之以为用。

  
缓之以为利,急之以为用。或者,反之,急之以为利,缓之以为用。

  
刚之以为利,柔之以为用。或者,反之,柔之以为利,刚之以为用。

  
阖之以为利,开之以为用。或者,反之,开之以为利,阖之以为用。

  
实之以为利,虚之以为用。或者,反之,虚之以为利,实之以为用。

  
静之以为利,动之以为用。或者,反之,动之以为利,静之以为用。

  
太极修炼者,可以从自己看得见的一面去想象那看不见的另一面,并从这个太极之中同时存在着的两面,去感受、探索、理解、提炼总结出,属于自己修炼的真谛。

  
性格粗犷的人,往往注重快、狠、实、重这阳实之面;性格文雅的人,往往注重缓、柔、虚、轻这阴柔之面;结果,都非全然,都不是太极!

  
太极,同时包含两面:

  
极柔且极刚,极轻且极重,极虚且极实。”-- 摘自《XXXXXXXXXXXX》

  


  
本章小结

  
老子认为,一切存在皆由有无这两个方面构成并开启存在之演化且由此进入众妙之门。可惜的是对众妙的寻根问底需要概念加逻辑深层的哲学思维才能将感性体验和经验上升为普遍性知识和系统理论供后人不断探索。尽管东方人的感性体验可以深入玄妙、超凡入神而感性思维终究难以学习继承发扬、获得升级、难以成为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

  
有无

  
有形无形,已知未知,现实未来,实有空无,眼前梦想,如此之两两相生,无非是在提醒:唯有时刻心怀拥抱整体、拥抱追求大一、将手上拥有与心中梦想的永相结合,

  
始终坚持知行合一,才是有所成就。

  
利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表明:植根于自由精神之价值创造与公平的价值分配之上的社会和谐,不是嘴上的理想道德泡泡,而是体现在个人可亲身创造和享受的根本利益。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