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广告
字体∶
江海洋谈好莱坞冲击下的国产电影

科长 (发表日期:2012-03-24 11:37:47 阅读人次:1085 回复数:0)

  江海洋谈好莱坞冲击下的国产电影

  
2月17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二十部的基础上增加十四部3D或IMAX电影;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对于好莱坞分账大片的即将大规模涌入,导演江海洋认为,这对国产电影制作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在全世界范围内能抵抗好莱坞的成功例子寥寥无几。在他看来,中国电影出路关键还是走不出去,中国电影人拿不出让全世界共同分享的东西,拿不出感动全人类的影片。

  
石剑峰

  
扩大好莱坞电影引进名额是我国加入WTO相关条款的要求,增加配额也从2007年拖延至今。现在从每年二十部增加到三十四部,中国电影界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好莱坞这头狼了?

  
江海洋:在我们电影界,对于增加好莱坞电影配额,从惊讶、平静,一直到坦然接受,已经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从道理上讲,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WTO原则,是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其实这个事情应该早在几年前就到来,当年有一个抗诉过程,但我们还是败诉了。美国人也扬言,如果不遵守当年的条款,他们就会对中国出口的长毛绒玩具进行惩罚。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因为美国市场上大部分长毛绒玩具都是中国出口的。2009年底,我跟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去美国拜访美国电影界,当时的说法是,二十部进口分账大片,过去是天花板,现在是地板,然后在此基础上往上调。至于扩大到多少,由于当时也是礼节性拜访,并没有谈具体的条款。这次在二十部进口分账大片的基础上增加十四部,可以说幅度是很大的,但是离电影市场向好莱坞全面放开,还是有些距离。去年11月,大陆港台三地导演在海南开会,港台导演说过,他们各自都经历了好莱坞电影的大肆入侵阶段,使他们的市场非常惨。就算是侯孝贤导演现在也很难拍片,香港导演则到大陆发展了。

  


  
好莱坞大片的大规模进入,对中国电影到底有哪些影响?

  
江海洋:我们应该从产业的业态和文化的生态两方面看。从产业的业态来说,它会带来市场相对繁荣,尤其是放映市场;但对文化创作的生态来讲,这肯定是个打击,而且这个打击是致命的。如果我们现在只在业态层面上谈这个事情,那首先就是可以选择的电影多了,中国电影总票房肯定会增加。所以,很多导演也信誓旦旦地说,“来吧,我们不怕!”这种话他们也是说说而已。

  
谈到电影创作的生态,中国台湾就是个例子。台湾在1980年代还有些电影,现在已经很少了,可能就是固定一两个导演作为地区象征而存在。还有韩国,当年好莱坞电影大肆进入韩国的时候,韩国导演上街、剃光头、剁手指,但最后还是没有守住。国家规定,影院百分之多少放韩国电影等等,这都没有起到效果。我认为,大陆的创作产业和团队,将来可能越来越弱,摆在眼前的例子就是香港和台湾。所以,面对好莱坞的进入,我们不能只从业态发展来谈。对中国电影生态的打压,这种力量是显而易见的。用不了多久,马上就会显现出来的。

  


  
所以,您对中国电影创作的未来是比较悲观的?

  
江海洋:我也不是悲观,而是清醒地接受,然后告诉所有乐观和悲观的人,这个时刻来了,我们必须接受。在中国,每年拍摄的电影产量是四百多部,但公映的比例大概是10%多一点,所以进入中国院线的国产电影每年在四十到五十部之间。这几年,国产片占中国电影市场的份额一直在往上走。过去,每年进口二十部好莱坞电影,这个数量未必能占据所有的放映档期,现在三十四部的话,片源就非常富余了,可以占领全部档期。在任何有国产片的档期里,都可能有一部好莱坞电影在上映争夺观众。很多乐观的电影人说:我不怕你,我可以跟你竞争。可能有一两个导演是不怕,但对整个业态来讲,对创作的生态来讲,这一打击是相当大的。

  


  
在世界范围内,面对好莱坞的冲击,对本国电影产业的保护,有没有成功的例子?

  
江海洋:面对好莱坞,电影产业保护相对好的,可能就只有法国了。2010年,我去法国跑了好几个电影院,他们的影院还在放相当比例的法国电影。法国有自己的特殊保护政策,他们的政策也是援引他们所签订的WTO条款。法国对放映好莱坞电影收入的税收高于法国电影。在法国,对影院电影收入的税收,是每张电影票票价的10%,但对好莱坞电影的税收是20%,多出来的10%税收成立国家电影基金,全部用于电影制作。所以法国电影还在拍。但就算如此,法国电影在法国电影市场上占的比例也只有15%-20%,这已经是保护得最好的了。其实面对好莱坞,保护本国电影产业,真正有效的措施目前还真没有。韩国电影在1990年代末是何等辉煌,现在的声音呢?日本电影在最辉煌的时候,索尼还去美国买电影公司,现在呢?韩国之前的保护措施是,电影院播放国产片要有一个比例,但最后没有守住,电影院不听你的。保护民族的文化虽然是认知上的共识,但不是行为的必然。想的跟做的不一定相同。面对经济,能做的就只有税收。现在看来,法国的做法是相对较好的。我让你进来,让观众能看到,又能让法国电影分一杯羹。法国人没觉得自己没电影。

  


  
作为电影导演,您认为中国可能会有哪些具体措施应对好莱坞?

  
江海洋:中国会不会学法国,这个不知道。但中国有一个杀手锏——中国有“电影审查规定”,这可能是保护国产电影的一道屏障。吊诡的是,作为电影制作者我们可能对这个规定有意见,但最后倒可能成为抵御好莱坞的屏障。还有一条是,谁都可以引进好莱坞电影,只要有合法资质就行,不再由中影公司一家垄断,但谁也不会乱进口,就怕通不过审查制度。

  
另外,关于分成比例,美国最初开价是27%,我们最初要守的底线是20%,最后是25%成交。这就算是一番较量了。而之前的分成比例是13%,对我们来说,这一提高幅度也挺大了,而对他们来说也做了让步。

  


  
可这也是消极的应对,作为创作者,你们会有什么积极应对措施吗?

  
江海洋:开放我们这里的创作限制,让更多具有中国优势和中国特有的故事开放,我们的电影就能打入世界。因为现在对很多题材有限制,如果能在尺度上放开些,我们能拿得出让世界惊讶的电影。比如,二战写到现在,那我们的“文革”题材呢?我们有内容优势和内容宝库,那就看开放多少,减少多少的限制了。

  
另外,如果中国能把电影作为一个国家产业来抓,就一定能做好,比如汽车产业就是一个例子。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汽车产业当作一个国家产业来抓,这个产业就起来了。如果把电影也当作国家产业来抓,不一定打不过好莱坞,可能会做得很好。可惜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认知,一直有偏差。以前把文化当作阶级斗争的武器,直到现在也没有考虑到文化脱离束缚的状态下,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过去,文化是武器,后来是宣传,但始终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位置。文化是感动,是唤起,是潜移默化。现在可担忧的是,又把文化绑在经济战车上,那真的是无可奈何。面对外来资本的入侵,本土行业的萎缩是不可避免的。要么你有能力搏资本,但这除非是国家产业。到最后就是资本的角力,在资本角力之下,创作生态的改变是显而易见和不可避免的,其边缘化可能也无法避免。

  


  
可是对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只要看到好看的电影就行了,管它是好莱坞的还是国产的!

  
江海洋:对普通观众来说,这当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对于他们来说,异国文化有天然的吸引力。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穿着、开的车、家庭布置等等,有着天然的好奇心,这本身就是卖点。比如韩剧里的戏放到中国来拍,你就会说它瞎编、烂煽情、狗血,但放在韩国电影里,我们就容忍了。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时候,外来文化有着优先的吸引力。而且我们在电影题材上受到限制,而好莱坞只受到法律的限制。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评估好莱坞的成功,它做电影就是为观众制作。为了让观众掏钱,必须尊重观众。他们从写剧本开始,就是从观众角度考虑的。前几年,中国的电影观众大量萎缩,中国电影产量也大幅度下降。这十年来,通过慢慢的培养,中国电影和电影市场已经走出谷底,正在慢慢往上走。好莱坞这一来,又延缓了这一进程。

  
中国电影创作的生态,目前实际上面对的是资本的打压。今天的问题是,文化面对资本该怎么办?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文化变成资本的俘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社会的精神引领性,在资本面前束手无措。因为文化所创造的东西跟资本所创造的东西,完全是两回事。资本是取利,就是利益最大化;文化是取义,就是精神最大化。我们太容易见利忘义了,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天是个转折点,尽管我们为了融入世界,出于种种无奈进行了妥协,但是对文化、对中国电影的传承和发展,这是一个关键时刻。这一步要是走不好,将来就没了。作为决策者不能不考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能不考虑本土电影的生存状态,不能只考虑文化产业业态的发展。

  
所以,在我看来,真正可怕的是,好莱坞把电影制作的资本引入中国市场,可以就此控制、打压本土创作和制作。也就是说,将来合拍片不再局限于大陆和香港合作的合拍片,也将有大量中国和好莱坞的合拍片。他们当然不太可能挑战我们的历史禁忌,就是纯粹的商业行为,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进入,没人能算得清。就像肯德基、麦当劳,它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饮食观,但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将来美国电影来,也是如此,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对人生、生活的态度。将来,他们完全用资本来讲中国的故事,拍我们的故事。将来,他们完全可以不用中国的电影制作人,就用好莱坞班底为中国市场定制一部中国电影。

  


  
这种片子还是国产片吗?

  
江海洋:我觉得将来就没有所谓国产片这个概念了,或者说越来越淡薄,很多制作已经国际化了。原有的体制全部洗牌。这里的问题是,我们还要不要保留国产片,保留我们的创作生态,中国人主导的产业状态还是国际化的产业状态?但是将来纯中国出品的电影会越来越少,就像纯港片越来越少一样。纯的国产电影就会边缘化。

  
当资本进入电影之后,首先就是电影的国际化,地域特点不断淡化,电影的国家归属也不断削弱,而电影本身不断强化。问题在于,你是否还要电影的国家归属,如果你说不要,那也拉倒。他们知道东方文化不是好进入的,可能以东方为基地,启用东方导演按照他们的手法拍电影,然后卖到西方去。这可能是最优的了。会有一部分导演被他们相中,但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好莱坞从来都是哪个国家出了好导演,就会把他收编,包括前苏联的导演。但中国市场那么大,是用他们的口味强制改变我们,还是用他们的厨师为中国人做我们爱吃的东西,这都有可能。但大家都要过苦日子,这是肯定的。

  
文化产业的话语权是不能被剥夺的,尤其是通过电影发出民族的声音。现在很多人主要考虑的是电影票房,但是从历史发展来说,这样是不行的,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未来。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后者的当下性很重要,但是文化有两个任务,上有传承,下有延续。为了眼前的利益把文化话语权放弃和削弱,将来历史会记住的。我们要把文化的发展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去看。

  
中国电影的关键还是走不出去,我们的电影人拿不出让全世界共同分享的价值观念。你可以模仿好莱坞,但最要命的是拿不出让世界分享的东西,让全人类感动的人性。

  


  
可是大家都说,中国电影不行,电视剧不错。电影怕好莱坞,电视剧不怕,您怎么看?

  
江海洋:中国是电视剧生产大国,质量也越来越好。但电视剧不能跟电影做类比,因为中国所有媒体都是国家的,中国的电视70%的收入来自电视剧播放带来的广告,这是国家产业。电影院不是国家造的,人人都可以参与建造。电影院可以自由安排档期,国家可以有政策说一定要播放国产电影,但电影院为了收入,肯定会给好莱坞电影优先安排好的时间档期。电视剧9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生产的,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跟电视台也有很大互动,因为电视台的刚性需求没有减少。电影则不然,看不看,看什么,什么时间段看,都由观众自己来决定,而且看电影还得花钱。

  
没有什么国家在黄金时段放电视剧的,人家黄金时间都是放深度新闻报道。我们这里新闻也没有什么纵深,都在放电视剧。这是我们电视剧先天的“优势”。但是电视剧竞争也大。现在黄金时段能容纳的电视剧也就每年七千多集,2011年年产电视剧一万七千集,而且是保守数字。电视剧虽然没有泡沫,但是基础非常不牢固,政策一变题材一限就是坏账,现在压了一堆电视剧古装片。■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