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闲聊
字体∶
老唤请进

秋止符 (发表日期:2010-03-27 01:52:45 阅读人次:1670 回复数:7)

  老唤鉴别一下这个是不是天才?

  


  


  
超级喜欢这个小号手!

  
这是他演奏的一首小提琴名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这是斯特恩拉的原曲:

  




 回复[1]: 毫无疑问 老唤 (2010-03-27 12:33:31)  
 
  无可挑剔,不可企及。

  
也许是录音的问题,斯特恩好像拉炸了一个高音。

  
再来一首:

  
http://www.youtube.com/embed/x5tQQ3hqleE

 回复[2]:  邓星 (2010-03-27 16:54:13)  
 
  秋止符好久不见。谢谢你一直提供好听的音乐。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好极了。

 回复[3]: 谢谢老唤找来的斯特恩。 明镜高悬 (2010-03-28 08:40:47)  
 
  久不见秋止符。

  
谢谢老唤找来的斯特恩。

  
老唱片上刮下来的天籁。

  
如同在音乐厅里听现场时,不光是音乐,能听到的还有回响在音乐厅整个空间里的泛音,这种声音有时就如同像似丝丝电流声,也似老唱片特有的氛围。

  
但在现代的数码录音里,不需要的声音都被高科技给杜比掉了,于是声场会显得过于干净,或是冷冷清清,于是少了这份嘈杂,反而恰恰就少去了那份身临其境。

  
所以还是更愿意听那个时代留下的东西。

  
另外,就如同一块天然玉石,把于掌间在玩弄之中,即便是美玉也一定会有瑕疵被发现,就像就有这么一个成语典故。美玉虽一定会不十全十美,但是温馨不变。

  
斯特恩这一级的大师,听他的演奏,只要想挑刺,照着谱子一个一个地去对,不是这个音音不准,就是那的节奏不稳,要抓要评也一定能圈出一大把瑕疵。

  
但那才是真实的东西。才是人演奏出来的东西。

  
数码时代的到来,音响编辑的技术也已进化到了类似于PhotoShop的图像处理这一步了。

  
临场感的录音越来越少,十全十美的演奏越来越多。

  
所以现在买唱片时,先看好是不是实况录音的,也蛮重要的。

  


  


  

 回复[4]: 》》:[十全十美的演奏越来越多] 老唤 (2010-03-28 14:32:02)  
 
  有道理。

  
斯特恩的圣桑是老秋转贴的。

  
我和老秋都对俄罗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里有一片生育天才的土壤。

  
可惜,流亡(或关押)的天才占一半以上。

  
老秋自幼受音乐熏陶,自己又是不俗的提琴手,喜爱斯特恩自有她的独到之处,除了风格,也许还有性格。

  
比较起来,如果说斯特恩是[豪放派],我觉得海菲兹是[婉约派],另一种风格。

  
不过他们应该算是同时代人,后期的演奏都是[立体声]。

  
我是外行,所谓[炸],是指类似金属的声音(大概与力度和共鸣有关)。其在两种风格中重要性不同。

  
注1:

  
1920年出生于于俄罗斯的克雷米尼茨的一个音乐世家,10个月大的时候随父母迁往美国。他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8岁开始练习演奏小提琴,师从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布林德(N.Blinder)。1934年仅14岁时就与老师演奏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1937年,17岁的他在纽约市政厅与蒙特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演奏勃拉姆斯协奏曲,博得好评。随后从珀辛格进修,1944年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个音乐会,获辉煌成功,自此名声大噪,成为美国代表性的小提琴家,活跃于世界各地。此外,还和美国小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明组成三重奏团,从事室内乐的演出。

  
斯特恩的演奏技巧精湛无比,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左手不仅有着惊人的运指速度,而且其独特的、具有“斯特恩式的揉弦”所营造的迷人音色,至今仍成为后辈有提琴家的学习的楷模。斯特恩的演奏体现出一种自然、质朴和辉煌的个性与风格。他还曾是卡内基音乐厅的主持人、美国以色列文化基金主席和美国全国艺术委员会的创始者。

  
斯特恩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事业上执着追求,他深知一位艺术家成长与成功的艰辛。因此他也经常在世界巡回演出的同时致力于发现、提携与帮助那些富有才华的年轻音乐家,使他们得以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艺术天赋与才华。1979年6月,斯特恩访华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了多场音乐会,同时还参观了上海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当他通过每间琴房地的小窗口看到学生们在勤奋地练琴;当他看到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的音乐学院教学秩序正在迅速稳步地恢复;当他看到和听到年轻学生们精彩的演奏后,不禁感慨万分地说道:“这每一个窗口里都蕴藏着一位未来的音乐大师”。出于对中国人民友好情谊,斯特恩表示要尽其所能帮助中国音乐家走向世界。

  
斯特恩的中国之行被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后取名为《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它真实地记录与反映了当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正是出于斯特恩的努力,这部影片使世界看到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与希望。这部影片的放映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影片随后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影片中三位为斯特恩演奏的中国天才小音乐家徐惟玲(小提琴)、王健(大提琴)、潘淳(钢琴)也由此引起世人的关注。此后斯特恩为他们的学习与深造做了大量工作与努力。

  
为纪念斯特恩访华20周年。1999年11月19日在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闭幕式上将举行一场大型、隆重的多媒体音乐会。当年在影片中的三位音乐小天才。徐惟玲(香港交响乐团首席、独奏家)、王健(世界著名大提琴家)、潘淳(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研室主任)联袂演奏了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此外斯特恩还在李德伦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协奏下演奏了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再现20年前电影《从毛泽东到莫扎持》中的精彩时刻,这也将是两位八旬老人的世纪绝唱。这次多媒体音乐会采取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播放电影回顾20年前的难忘时光,又展现成才后的音乐家“现身说法”的舞台风采,集中体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音乐和艺术上以及其它各方面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据悉,当年拍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影片的原班人马也将再次莅京拍摄新的纪录影片,为中美友好做出新的贡献。此次音乐会由斯特恩的儿子大卫·斯特恩聘任指挥。演奏曲目为:“勃拉姆斯《海顿主题变奏曲》,贝多芬《C大调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协奏曲》,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等。

  
在长达60年的音乐生涯中,斯特恩一直在小提琴演奏事业上耕耘不辍,不仅举办了许多场高水平的音乐会,培养的年轻音乐家也不计其数,他为小提琴音乐在美国和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斯特恩也是当代艺术家中录制唱片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共录制100多张唱片,里面含括了63位作曲家的200多部作品。在过去的50多年中,他一直为索尼公司灌制唱片。为了表彰斯特恩与索尼公司的长期合作,1985年索尼公司还授予他“桂冠艺术家”的称号,这也是该公司首位荣获这一殊荣的音乐家。

  
注2:

  
亚沙·海菲兹(1901—1987)生于立陶宛的维尔纳。三岁那年,爱好小提琴的父亲给海菲兹买了一把童琴,他爱不释手,并一开始就显露出超凡的音乐才能。受教于他的父亲一年之后,四岁的海菲兹进入了维尔纳皇家学校。此后,他又到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小提琴教授列奥普德·奥尔。学业结束后,海菲兹就前往柏林、斯堪的那维亚以及美国等地演出。16岁时,海菲兹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大厅首次登台演奏了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协奏曲》和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等经典小提琴作品。他以其高度的左手技巧、稳健的右手运弓以及俄国式的柔美滑音,引起听众的极大反响。他的成功无疑是小提琴演奏艺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他使当时一些颇具声望的演奏家望而生畏,甚至不敢再登台了。海菲兹演奏过音乐史上一系列著名的小提琴作品。其中有维尼亚夫斯基、西贝柳斯、莫扎特、柴科夫斯基等人的协奏曲以及弗兰克等的奏鸣曲等作品。海菲兹的演奏不仅创造了一种新的小提琴演奏风格,而且还使一些经典作品得到了新的阐释。可以这样说,20世纪的小提琴演奏家无一人不受他的影响。无疑,亚沙·海菲兹是20世纪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师。

  

 回复[5]: 老焕邓星明镜好! 秋止符 (2010-03-29 01:16:30)  
 
  邓星:好久没见。4月中旬以后比较空,去《深深的海洋》如何?

  


  
上面的小号手,老焕鉴定是个天才,看来不会错了。あの音の深さ、あの脱力感、あの集中力しかし余裕を感じさせる遊び.....ほ~んとにたまらな~い!!弹、拉、吹各种乐器英文都是说play,Play——不就是玩么?玩到高的境界那才叫艺术!经常觉得:天才有个共同点,总是特别会玩。梅西play足球,是个天才,那左闪右拐连过几人的进球,看上去就是在轻松地玩,玩到那个份上,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了......

  
明镜是个live派?我也喜欢听现场,一场成功的音乐会,离不开台上台下呼吸的连动,演奏甚至因为音乐厅内流动的空气而圆润而活色生香,据说这个从物理声学也有科学的解析说到小提琴演奏家,从前有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还真不少,现代好像是越来越难以造就了。如老焕所说,名家的演奏各有风格,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加上听者也各有所好。有一个叫Ivry Gitlis的小提琴家比较喜欢,很有风格,以前经常来日本开独奏会,几乎每次我都去听的。一般的独奏音乐会分上半场下半场,然后返场(アンコール)一两首,他的分3场,这样说是因为他总是下半场比上半场拉得好,越拉越出彩,有时候返场竟然拉8首10首(当然都是小曲,听众不让他下台,他也进入了最好的状态自己欲罢不能),虽然小提琴教师教的不可犯的错误经常是やり放題,但是他的琴声总是很有内容,是越听越有味道那种;有些大师的演奏可以模仿,他的演奏绝对不可模仿;他有非常多粉丝,最有意思的是这个老头子一上台先扫视第一排,一旦扫到个美丽的女士,演奏从头到尾就朝着该女士倾诉,曾经跟一个是他的大粉丝、某乐团的首席笑说:“下次要找一张第一排的,”“美人じゃない人 無理!”气人呀!估计邓星第一排一坐,Gitlis要返场12次了......还没找到音质好的Gitlis录像,找到再贴上来分享。

  


  


  


  


  


  

 回复[6]:  邓星 (2010-03-29 14:41:36)  
 
  秋止符,好啊好啊,4月是个美丽季节,你有空我们就”海洋”去。。顺带吃饭喝酒,如何?

 回复[7]: 回秋止符 明镜高悬 (2010-03-29 20:43:30)  
 
  对的,小的时候,专业老师就总是强调“Play”“Play”。但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并不会,也不能够去理解“Play”里的含义。

  
稍长大一点了,也开始要学着玩新奇的了,于是基乐老师就调侃了,别以为象爵士这类的玩艺是随便谁都可以玩的,那可是古典玩透了的大师们玩的。于是知道了,原来“玩”不是谁都有份玩的。

  
去年底在柏林的郎朗有场音乐会,连演了三天。最后一场看的是电视实况。因为是电视转播,可以听得真切看得真切。有一个地方,郎朗玩了起来,玩得既忘了自我也忘了满场的观众。大概是最后一天了,快玩完了,这心一放松,人也就玩转起来了吧。

  
听Live就是这点好,会有这种感觉。这和在录音棚里对着几个麦克玩时是完全不同的感觉。麦克是不会懂得听的玩的,是不会和演奏员互动的,更不会在一起共鸣的。在这种环境下,演奏员就成为一个机械装置,一台完美的读谱机。于是音乐就精确得十全十美。

  
至于模仿大师的演奏,记得过去有个轰动一时的在某某国际比赛上,拿少儿组第一的。确实是很优秀的孩子,专业课也好文化课也好。但几年后就无声无息了,现在回想了一下,哦,那时小孩子嘛,拉得跟大人似的,或是模仿得跟大人似的,不拿第一才怪了。

  
但是,大人学大人,那可就真玩完了。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