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转贴
字体∶
大
中
小
六四事件
维基百科 (发表日期:2009-06-03 14:48:24 阅读人次:2981 回复数: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5%9B%9B
六四事件,是指主要由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了民主自由,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發起的一场抗议示威活动。同年,世界其他主要的共产主义国家也纷纷发生政变。
胡耀邦的逝世成为了这次抗议示威的导火线,[2]北京各大高校学生为胡耀邦举行的悼念活动在數日內迅速演變成大規模的抗议示威。在胡耀邦的追悼会当日,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群有数十万之多。尽管缺乏一致的目标和统一的领导,但抗议群众普遍反对政府中存在的權威主義并提出了经济改革[3][4]与政治民主化[4]的诉求。除了出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的抗议人群,全国各城市也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这些活动一直和平的保持到了最后。
抗议示威活动从4月15日开始至6月4日结束,共持续了七周时间。中国政府为结束抗议活动,动用了军队强制驱散人群并爆发了军民冲突,造成大量的伤亡。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是:241人死亡(包括士兵),7000多人受伤;[5]但中国红十字会和一些学生组织报告称有2000—3000人死亡。[5]
镇压结束后,政府展开了一系列打击活动,包括抓捕此次事件的相关人士,打压全国各地的抗议示威,限制外国新闻社的采访活动,控制国内媒体的报道。很多曾公开对抗议群众表示理解和同情的党内人士遭到了清洗,包括赵紫阳在内的一些高级官员遭到了软禁。中国政府实行的武力镇压也受到国际社会普遍的谴责。[4]
目录
1 名称
2 簡介
3 背景
3.1 运动的发起
3.2 學運醞釀期
4 八九學運
4.1 罷課潮爆發
4.2 四二二事件
4.3 四二六社论
4.4 短暫的緩和
4.5 五四70周年
4.6 絕食潮開始
4.7 趙紫陽下台
4.8 頒布戒嚴令
4.9 廣場上矛盾
5 軍民衝突
5.1 木樨地及長安街
5.2 天安門廣場
5.3 清場
6 封锁中外媒体及相关报道
7 中国各地区
7.1 大規模搜捕
8 逃亡與拯救
9 六四死難者数目
9.1 中国政府官方
9.2 民間與境外媒體
9.3 個人
10 世界各地的反应
10.1 华人地区
10.2 國際組織
10.3 亞洲國家
10.4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10.5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阵营
11 对中国的深远影響
11.1 事件定性
11.2 經濟改革
11.3 意識形態控制
11.4 政治演变
11.5 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和行为管制
11.6 群眾運動
11.7 香港的反應
11.8 平反无期
12 相关影视书刊
12.1 中国大陆政府查禁作品
12.2 大陸部分出版
12.3 书刊
12.4 纪录片
12.5 歌曲
13 相關人物、組織
13.1 學生領袖
13.2 中共和政府领导
13.3 知識分子
13.4 其他人物
13.5 死者名单
13.6 相關組織
14 参见
15 参考文献
16 外部链接
回复[1]:
黃雀行動
维基百科 (2009-06-03 14:53:37)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9%9B%80%E8%A1%8C%E5%8B%95
黃雀行動是為1989年六四事件中的被通緝人士而設的秘密運送行動,行動總指揮為香港商人陳達鉦,另外重要人物還有羅海星等。
目录
1 名稱由來
2 歷程
3 參考資料
4 相關條目
5 外部連結
名稱由來
該營救行動最初沒有名字,至1991年岑建勳在接受BBC訪問時提到中國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方被稱為「黃雀行動」[1]。
歷程
行動於1989年6月下旬開始,至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結束,期間共有300多人透過行動逃離中國內地[2]。
1989年6月13日,中國政府公佈「通緝以『北高聯』為首的21名民運領袖」名單,同時香港也為營救行動開始籌備並開展,吾爾開希、柴玲、封從德、陳一咨、蘇曉康等從翌月起陸續逃離中國境外(各人逃離時間情況請參看其條目),行動從沿海城市經香港中轉至其他國家。
至1989年10月,兩名成員黎沛成和李龍慶在湛江執行救援王軍濤和陳子明的行動時,被中方人員逮捕及判刑,其後在陳達鉦的營救下獲釋,而陳達鉦後來也淡出黃雀行動。
透過黃雀行動登陸香港的內地人,除民運人士外,也有解放軍和公安人員,其中一些軍人更身懷武器抵港[3]。
回复[2]:
黃雀行動的幕后英雄
看客 (2009-06-03 15:01:25)
http://www.dongyangjing.com/bbsmain.cgi?mode=view&no=1465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