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参考”挑战大陆新闻自由

  去年九月,一群至今隐名埋姓的人士,在纽约编辑发行了一个文摘性的电子刊物。该刊物有两个孪生兄弟:《大参考》《小参考》。《大参考》一周一期,《小参考》一天一份。据该刊发行人称,每天通过网络空间以电子邮件形式往大陆发送达三四十万份,而大陆现在登录的电子信箱也不过一百多万个。大陆新闻改革遇到了空前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来看,大小参考来势凶猛,咄咄逼人。该刊发行人自称是几个穷留学生出于对中共新闻封锁的报复,而刊名本身就有点恶作剧的味道。因为大家知道:官方的新华社有两份内部报纸,一份是专门供应领导同志的“内部参考”,平民百姓是看不到的;一份是内部限量发行的“参考消息”。这就是以往老百姓俗称的“大参考”“小参考”。
  
  从一年来网上的《大参考》《小参考》中,读者也不难看出一些名堂:第一,《大参考》《小参考》集港台及海外报刊有关大陆的阴暗面报导于一体,汇天下民运人士奇谈怪论之大全。只是我总觉得“大小参考”有点秉承《人民日报》的文风。当然,《人民日报》是“报喜不报忧”,而“大小参考”则是“报忧不报喜”,同样灌输你没商量。所以,“大小参考”的办报准则和目的是一目了然昭然若揭的。第二,“大小参考”也并不像他们自称的“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比如,《大参考》在创刊周年时,刊登了大名鼎鼎的民运人士王某的周年贺文;再比如,有一阵国内的电子刊物《隧道》没有音讯,《大参考》的编辑还“友情编辑”了几份《隧道》。所以,读者可以看到“大小参考”和民运人士也是藕断丝连的。
  
  尽管如此,我倒是几乎每期浏览的,一是可以省去网上读报时间,一份“大小参考”囊括了港台报刊关于大陆的所有新闻报导,而这些新闻基本上都是大陆新闻媒体不能或不敢报导的;二是自信有免疫能力能明辨是非,毕竟有读了几十年《人民日报》的经验,善于正话反读去伪存真。比如,某日《小参考》称陈希同已自杀,我一看消息出自香港某可信度不高的小报,而许多大报未发消息,基本可认定为假。果然第二天谣言不攻自破。再比如,某日《小参考》称国内自由组党有突破,凭我的经验坚信中共一下子不会走得这么远,结果自然是山东民运人士的一厢情愿。我相信国内的大多数网众大概也是以此心态来看待“大小参考”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大陆的新闻改革确实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走向民主是世界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必由之路,而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则加速了这个过程。对于因循守旧按步就班的大陆新闻媒体来讲已经无路可退。而综观国内外一片大好形势,大陆新闻改革不仅迫切而且可能。
  
  第一,人家打上门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几百万留学生走出国门,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因公因私出入境者,再加上英特网的日益普及,你想封锁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现在面对“大小参考”的冲击,若还是一味采用消极防守的策略,还试图用以不变应万变的老招数,无疑是作茧自缚直至丧失招架的能力,只有以动制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我注意到近来国内媒体的有限松动,比如,克林顿的北大讲演和记者招待会都实况转播了。但离开真正的新闻自由还很遥远,比如,关于克林顿风流韵事的书刊就屡遭禁令。那么,老百姓只能从网上从“大小参考”上去看看克林顿到底干了些什么。
  
  第二,从新闻透明度的利弊上讲,利大于弊。首先尊重了公民的知情权,真正提高了公民的主人翁地位,不能家里发生了什么事连主人都不知道,还奢谈什么人民当家作主;其次对于贪污腐败等社会黑暗现象起到警策作用 。几十年来中国公民往往从“出口转内销”的新闻中获取新鲜的信息,让老百姓感到只有到了美国或本土香港才能享有新闻自由,有点主仆颠倒。比如说,朱熔基有一句名言:给我准备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给贪官污吏,一口留给我。话虽说得悲壮,但老百姓听了鼓劲,贪官听了心颤。可这句话我至今未见国内报刊报导过。
  
  第三,国内体育新闻报导的积极尝试取得了良性效果。这几年体育新闻报导走在改革的前列,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吸引了广大读者,尽管也招来不少“黄牌”“红牌”,但老百姓看了过瘾骂得痛快。记者读者可以指名道姓批评教练员球员,也可以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其结果呢,体育事业照样蓬勃发展,照样有人破纪录拿金牌,也照样有人踢臭球吹黑哨。这都一切都很正常。新闻报导就是新闻报导,不要太顾忌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也不必对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寄予太高的期望。政治题材的新闻报导能否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呢?新闻报导在变革的社会中应该重新定位。
  
  有消息说上海的林海因为给《大参考》提供了3万个电子邮件的地址而被抓了起来。大陆的报刊照例不会刊登这条新闻。其实,面对“大小参考”的挑战,方法很简单也很实用:开放报禁。你想,如果“大小参考”尽刊登些体育赛事的隔夜新闻,还会有读者吗?《人民日报》什么新闻都能刊登了,“大小参考”也该鸣锣收兵了。所以,与其按兵不动消极防御,还不如以攻为守主动出击。这是大陆新闻改革的唯一选择。如果大陆新闻改革由此走上正路,难产的《新闻法》还真得感谢“大小参考”的催生作用呢。
  
1998/10/14
附记:发表于1998年11月26日《中文导报》

《小参考》1999年6月16日转载